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214章 佛郎机使团,到了

圣意既定,水师扩建与南洋探察的步伐愈发加快。而就在福州船厂开始为新一批大洋舰备料,南洋探察分队继续深入搜集情报之际,一艘悬挂着奇异旗帜、船体明显异于中式帆船的佛郎机夹板船,在初冬的寒风中,缓缓驶入了广州市舶司指定的泊位。

佛郎机使团,到了。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广州,乃至飞报入京。朝野上下,目光瞬间聚焦于此。这是大明立国以来,首次有明确国家背景、且船炮犀利的西番使团正式到访,其意义非同小可。

朱元璋对此极为重视,下令以藩国贡使之礼接待,但严令地方官员密切监视,不得使其滋事,亦不得泄露军国机密。接待与谈判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熟悉海贸、通晓番情(相对而言),且深得帝心的吴铭肩上。

吴铭并未急于赶往广州,他首先通过八百里加急,详细了解了使团的情况:正使名为阿尔瓦雷斯,自称受葡萄牙国王派遣,携国书与礼物,意在“通商修好”。使团成员约三十人,包括几名商人、一名自称“神父”的传教士,以及数名明显是军官和水手的人物。他们所乘船只“圣若昂号”虽不算特别巨大,但其侧舷分布的炮位以及船体的结构,都让见过草图的水师将领们暗自心惊。

腊月初,佛郎机使团主要成员在严密“护送”下抵达南京。 觐见仪式在奉天殿举行,庄重而戒备。阿尔瓦雷斯等人依礼参拜,献上了诸如天鹅绒、玻璃器、自鸣钟等礼物,其国书由通译官宣读,言辞虽显恭敬,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其航海成就与火器技术的自豪,以及对扩大贸易、甚至“传播天主福音”的期望。

朝堂之上,百官反应各异。有对奇珍异宝啧啧称奇者,有对番人相貌服饰指指点点者,更有不少官员对那“传播福音”之说面露警惕与厌恶。

朱元璋高踞御座,神色平静地接受了国书与礼物,说了几句“远来辛苦,赐宴款待”的场面话,便将具体交涉事宜全权交给了吴铭与礼部。

真正的较量,在觐见之后的会谈中才正式开始。

在礼部衙门的议事厅内,吴铭作为主谈,与阿尔瓦雷斯及其副手展开了数轮交锋。阿尔瓦雷斯果然提出了更为具体,也更为苛刻的要求:希望大明开放更多港口供其船只停靠贸易;允许其传教士在指定城市建立教堂、自由传教;并希望获得一块类似满剌加附近的土地,作为其商站和补给点。

“贵使所言,与我大明律法祖制多有不合。”吴铭态度温和,语气却不容置疑,“我朝欢迎四方商旅,然皆需遵守市舶司则例,于指定口岸交易,依法纳税。至于传教、土地之事,绝无可能。”

阿尔瓦雷斯显然对如此直接的拒绝感到不满,他试图展示肌肉:“尊贵的太傅阁下,我葡萄牙王国船队纵横四海,火炮犀利,无所不摧。我们带着友谊而来,希望得到相应的尊重与便利。”

这话语中隐含的威胁,让在场的几位大明官员脸色顿变。

吴铭却微微一笑,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淡然道:“贵国船炮之利,本官略有耳闻。然,我大明立国数十载,扫荡群雄,廓清寰宇,靠的也是赫赫兵威。南海虽阔,亦在王化之下。贵使可知,我大明水师新式战舰,已然下水,其巨炮射程,未必逊于贵国。友谊,需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之上,而非坚船利炮之胁迫。”

他言语平和,却针锋相对,既点明已知悉对方底细,也展示了己方并非没有倚仗,更将话题拉回了“平等互利”的框架内。

阿尔瓦雷斯目光闪烁,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明太傅并非易与之辈,态度稍敛。后续的谈判,开始围绕具体的贸易品类、税率、以及有限度的技术交流(吴铭提出可派工匠观摩学习其船舶修补技术,但被阿尔瓦雷斯以涉及机密婉拒)等实际问题展开,进程缓慢而艰难。

就在吴铭与佛郎机使团周旋之时,太保府内,因佛郎机人带来的新奇事物,也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吴铭将佛郎机进献的那座精巧的自鸣钟带回了府中研究。这座依靠齿轮和发条驱动的机械,立刻吸引了次子吴麟的全部注意。他几乎废寝忘食地趴在钟表前,透过玻璃表蒙,痴迷地看着里面那些咬合转动的微小齿轮,小手指跟着它们的轨迹在空中虚画。

“爹爹……它们……为什么会自己动?”吴麟仰起头,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与求知欲。

吴铭心中一动,这正是引导他接触更深入机械原理的绝佳机会。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找来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木质齿轮模型。

“麟儿看,”他动手将两个齿轮啮合在一起,转动其中一个,另一个也随之转动,“就像这样,一个带动一个,力量就传过去了。钟表里面,就是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齿轮,靠着里面一根叫做‘发条’的东西积蓄力量,然后慢慢地、有规律地释放出来,指针就动了。”

他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着。

吴麟听得极其专注,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拨弄着那些木质齿轮,观察着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小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他不再满足于看,开始尝试用吴铭给他准备的小木片和细轴,自己搭建简单的齿轮组,试图复制那种动力传递的效果。

徐妙锦看着小儿子那专注忘我的模样,对吴铭叹道:“这孩子,心思怕是真要长在这些机巧之物上了。”

吴铭却欣慰道:“能沉浸于一物,探究其理,是好事。此非机巧,乃格物之功。说不定未来,我大明战舰风帆转动、火炮瞄准,皆需此类学问。”

他看着埋头研究的吴麟,又想起正在谈判桌上与佛郎机人周旋的自己,心中感慨。外部世界的冲击已然来临,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大明都需要更多像吴麟这样,能够沉下心来钻研“格物”之学的下一代。佛郎机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大明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与佛郎机使团的谈判陷入了僵局。阿尔瓦雷斯坚持要求更多特权,尤其是在传教和获得固定补给点这两项上毫不退让,而吴铭代表大明朝廷,在此等原则性问题上亦无妥协空间。谈判桌上,双方言辞交锋,互不相让;谈判桌外,暗流涌动。

为了向大明展示其“无可匹敌”的技术实力,施加压力,阿尔瓦雷斯在征得朱元璋“有限度观摩”的许可后,提议在长江江面的一片开阔水域,进行一场小规模的“火器演射”。

这一日,江风凛冽,双方官员及各怀心思的勋贵将领齐聚岸边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佛郎机人推出了两门带有轮子的青铜火炮,其炮管修长,结构精巧,与明军现有火炮形制迥异。

演射开始。目标设定在约三百步外的一排废弃木船。

只见佛郎机炮手熟练地装填、瞄准,随着一声令下,炮口喷吐出炽烈的火焰与浓烟,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远处的一艘木船应声被轰出一个巨大的窟窿,木屑横飞!

更令人心惊的是其射速与精度!相较于明军火炮漫长的装填过程,佛郎机炮采用子铳预装弹药,更换迅速,连续射击的间隔短得多。且其弹丸飞行稳定,几乎指哪打哪,三轮射击后,那排作为靶标的木船已是支离破碎!

观礼台上,不少大明将领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们深知,若在海上遭遇此等火炮,己方那些射程近、精度差、射速慢的老旧舰炮,将毫无还手之力。就连一向沉稳的朱元璋,目睹此景,眼角也不易察觉地抽搐了一下。

阿尔瓦雷斯面带得色,看向吴铭:“太傅阁下,以为我葡萄牙之火炮如何?若贵国水师能装备此等利器,扫清南洋海寇,易如反掌。” 话语中的炫耀与施舍意味,毫不掩饰。

吴铭心中亦是震动,但面上不动声色,淡淡道:“贵国火炮,确有其独到之处。然,兵器乃杀伐之器,究其根本,在于御使之人与持器之心。” 他并未露怯,反而将话题引向了人的因素,但内心oS:“技术代差确实存在,必须尽快赶上!逆向工程得抓紧了!”

这场演射,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内外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先前反对水师建设的声浪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与追赶**。就连最保守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海外确有远超想象的技艺。

压力,瞬间来到了吴铭和他主导的军器局、水师一边。

然而,就在这凝重的氛围中,太保府内,却悄然发生了一件小事,带来了一丝别样的亮色。

吴铭将从佛郎机使团那里“借”来研究(以鉴赏为名)的一座小型、结构相对简单的自鸣钟,带回了府中书房。他本意是想召集工匠尝试仿制其关键的发条与擒纵机构,以期应用于未来的精密仪器乃至火炮的瞄准机构上。

这座拆开了部分外壳、露出内部精巧齿轮的钟表,立刻成了吴麟最新的“玩具”。他几乎整天泡在书房里,不言不语,只是痴痴地看着那些咬合的齿轮,听着那“滴答”的声响,小手指随着齿轮的转动在空中虚划。

几日后,吴铭正为火炮精度问题困扰,在书房内对着几张改进草图凝神思考,未能留意到安静待在角落的幼子。忽然,他听到一阵轻微的、规律的“咔哒”声,不同于钟表的声响。

他循声望去,只见吴麟正蹲在地上,面前摆着那几个吴铭给他玩的木质齿轮模型,以及一些从旧物上拆下的小弹簧和铜片。令吴铭目瞪口呆的是,吴麟竟然用这些简陋的材料,搭建出了一个极其简易的、依靠小弹簧驱动并能实现间歇性“咔哒”声的联动机构!其原理,竟与钟表内部的擒纵机构有几分神似!

虽然粗糙、稚嫩,且动力微弱无法持久,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六岁孩童,在无人指导、仅凭观察和摆弄后,自行摸索、复制出的机械结构!

吴铭心中的震撼,远超过看到佛郎机火炮演射!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微颤:“麟儿……你,你是怎么想到的?”

吴麟抬起头,小脸上还带着专注后的迷茫,他指了指那边拆开的自鸣钟,又指了指自己搭建的小机构,模糊地说道:“它……动……停……动……停……像心跳……” 他用自己有限的词汇和感知,描述着他所理解的擒纵原理——规律性的释放与约束。

吴铭一把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骄傲。内心oS:“这哪里是天赋?这简直是机械工程领域的绝世天才!老天爷,你送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宝贝?!”

他意识到,吴麟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对机械结构与运动规律的理解力,其价值或许不亚于一支舰队!若能善加引导,假以时日,其在精密制造、机械设计领域的成就,将不可限量,甚至可能成为大明追赶乃至超越西番技术的关键!

“好!好麟儿!”吴铭抚摸着儿子的头,“你喜欢这个,爹爹以后给你找更多好玩的东西,找最好的老师!”

佛郎机人以火炮逞威于外,施加着技术的压力;而府中幼子,却以一颗纯粹探究的“格物”之心,悄然展露出破解这技术壁垒的惊人潜力。外压与内秀,危机与希望,在这洪武十八年的冬天,奇异地交织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