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188章 老朱正式开海——总理海疆事务衙门

吴铭晋升太子太保、加授光禄大夫的恩宠,以及捣毁升龙岛贼巢的功绩,使其在朝野声望一时无两。

吴府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持续了数日,方才渐渐平息。吴铭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愈发谨言慎行,除了必要的公务往来,多数时间皆闭门谢客,将精力投入到都察院日常事务以及对“夜枭”残余线索的梳理中。

这一日,吴府内张灯结彩,却是为了另一桩大喜事——吴铭与徐妙锦所生的双胞胎儿子,吴麒、吴麟周岁了(幸亏老朱忙,没给真起名字,他祸害一个定国就够了,这俩在亲爹出完为期一年的差后终于拥有了名字)。

依照习俗,需行“抓周”之礼。正厅中央铺了大幅红毡,上面摆满了各式物件:官印、书籍、算盘、弓箭、元宝、印章、甚至还有一小艘精致的木船模型。两个穿着大红锦袄、虎头虎脑的小家伙被放在红毡上,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吴麒爬得飞快,一把就抓住了那方小小的官印,攥在手里咯咯直笑。而吴麟则显得文静些,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四下打量,最后竟爬向那艘小木船,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摸了摸,又抓起旁边的一本《千字文》,抱在怀里不放。

满堂宾客见状,纷纷笑着恭维:“麒哥儿将来必是国之栋梁,麟哥儿这是要文武双全,还能扬帆远航啊!”

吴铭与徐妙锦相视一笑,心中自是欢喜。看着孩子们健康活泼,吴铭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也一扫而空。他上前一手一个抱起儿子,感受着那沉甸甸的份量和纯粹的依赖,内心oS不禁柔软:“看来我这项目经理的基因还不错,一个抓管理(官印),一个抓业务(书本)兼开拓新市场(木船),团队配置很合理嘛!”

盛宴之上,宾主尽欢。朱元璋和马皇后虽未亲临,但也遣太监送来了丰厚的赏赐,以示恩宠。徐达更是早早过来,看着两个外孙,一向严肃的脸上也难得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虽依旧对吴铭没啥好脸色(主要针对他总让女儿担心),但眼神缓和了许多。

然而,就在这温馨喜庆的氛围中,一丝来自远方的暗流,悄然涌动而至。

宴席接近尾声时,吴府管家悄然来到吴铭身边,低语了几句。吴铭神色不变,与宾客们又寒暄片刻,便借口更衣,来到了书房。

书房内,一名作风干练的锦衣卫百户已等候多时,正是之前多次协助吴铭的那位小旗,如今已因功升迁。

“大人,东南沿海密报。”百户呈上一枚蜡丸,声音压得极低,“三日前,有渔民在舟山外海救起一名落难者,自称是遭遇风浪的南洋商人。但经暗中查证,此人身上带有轻微火药灼伤痕迹,且其口音虽刻意模仿闽南,却夹杂些许古怪音节,疑似……疑似来自三佛齐故地方向!”

吴铭心中一震!捏碎蜡丸,里面是一张细纸条,详细记录了那落难者的体貌特征、随身物品(已被秘密检查,无特殊发现)以及初步审讯情况(对方咬死是普通商人)。

“人呢?”吴铭立刻问。

“已按大人先前吩咐,以妥善安置为名,控制在宁波卫一所隐秘院落中,由我们的人看守。对外宣称其身体虚弱,需静养。”百户回道。

“很好。”吴铭沉吟道,“此事极为敏感,切勿声张。加派可靠人手,一方面继续以温和方式盘问,看能否套出更多信息;另一方面,严密监视,看是否有同伙试图联络或灭口。”

“卑职明白!”百户领命,又道,“还有一事……约半月前,福建市舶司旧衙附近,出现过一个形迹可疑的算命先生,眼神锐利,不似寻常江湖术士。虽只出现两日便消失,但根据描述,其身形与大人之前让我们留意的‘星槎’,有五六分相似。”

星槎! 他也可能潜回沿海了!

这两个消息结合在一起,让吴铭敏锐地感觉到,“夜枭”残党并未因老巢被毁而彻底沉寂,他们似乎正在试图重新建立联系或有所图谋。那个落难的“南洋商人”,极有可能是“星槎”或“雾隐”派回来打探消息、甚至寻求与境内残余势力联系的使者!

“看来,他们贼心不死啊。”吴铭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喜庆的灯火,眼神却变得锐利起来,“升龙岛毁了,但他们的网络未必完全断裂。那个算命先生,或许就是‘星槎’在试探风声。”

他意识到,虽然调查的重点转向了南洋和三佛齐故地,但对国内沿海的监控绝不能放松。“夜枭”组织经营多年,其潜藏的力量和影响力,可能远超想象。

“继续加强沿海,尤其是旧港市舶司、福建水师等关键区域的监视。对所有形迹可疑、特别是带有南洋背景的人员,都要秘密排查。”吴铭下令,“另外,将那个落难商人的画像,秘密传给章博士等博学之人辨认,看其容貌是否有南洋古国特征。”

“是!”

百户离去后,吴铭独自在书房中沉思。小儿抓周的喜悦还未散去,但沉重的责任感和对未知威胁的警惕已再次涌上心头。他知道,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与“夜枭”的较量,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他回到宴席,脸上重新挂上笑容,与宾客们应酬,但心中已开始筹划下一步的行动。或许,是时候向皇帝进言,加快“开海探路”的步伐了。

翌日,朝会。

“朕观古今,海疆之患,禁不如疏,堵不如导。”朱元璋的声音在奉天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前元市舶之利,不可尽废。然海禁既开,若无得力衙门专司其职,严加管控,必生新乱。朕意已决,设立‘总理海疆事务衙门’,简称海事院,秩正三品,专司沿海防务、船舶管理、对外通商、情报搜集等一应涉海事宜!”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设立一个权责如此集中、品级如此之高的新衙门,这无疑是洪武朝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意味着,皇帝决心将海疆事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不少文官,尤其是那些秉持“重农抑商”、“寸板不许下海”传统观念的官员,立刻出列反对,引经据典,陈述开海之弊。勋贵集团中也有不少人面露疑虑,担心这新衙门会触动他们在沿海的利益。

朱元璋耐心(或者说看似耐心)地听着,直到反对之声稍歇,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群臣:“尔等所言,无非是怕海事繁杂,易生弊端,恐倭寇再起,或奸商牟利,坏我朝纲。这些,朕岂能不知?”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凌厉:“然则,尔等可曾想过?若海疆不靖,如‘夜枭’这般匪类,便可藏身海外,窥我虚实,窃我机密,甚至勾结内贼,动摇国本!此番跨海远征,虽捣其巢穴,然元凶未获,根苗犹在!唯有设立专衙,统合事权,明定规矩,使我水师能巡弋远海,商民能往来有序,情报能畅通无阻,方能防患于未然,永靖海波!”

接着,朱元璋又列举了有限度开海可能带来的税收、物资交流、技术引进等好处,并强调新衙门将制定严格章程,加强对船只、人员、货物的监管,绝不放任自流。

一番话,既点明了严峻的现实威胁,又描绘了可控的利益前景,更彰显了皇帝的乾纲独断。反对的声音顿时弱了下去。

这时,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班列中的吴铭:“吴卿。”

“臣在。”吴铭出列躬身。

“你屡立奇功,熟知海情,更兼心思缜密,勇于任事。朕命你,署理海事院首任掌院大臣,全权负责海事院筹建及日后一应事务!望你不负朕望,为朕,也为大明,管好这片万里海疆!”

果然! 尽管有所预感,但当任命真的降临,吴铭心中还是涌起巨大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个高位,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一个能将他的现代理念付诸实践、真正影响大明海洋战略的机会!当然,这也意味着极大的责任和风险,他将站在风口浪尖,面对来自朝野内外的所有压力。

“臣,吴铭,领旨谢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吴铭压下激荡的心情,郑重跪拜领命。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和这个新兴帝国的海洋命运,将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退朝之后,各种祝贺、试探、乃至隐含警告的拜访络绎不绝。吴铭一一从容应对,既不过分谦卑,也不显得张扬。他深知,这个新衙门的建立,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蛋糕,未来的路绝不会平坦。

晚间,回到府中,徐妙锦已备好家宴。她没有多问朝堂之事,只是温柔地为他布菜斟酒。待夜深人静,夫妻二人在院中漫步,吴铭才将今日之事细细道来。

“陛下此举,意在深远。”徐妙锦轻声道,“将这海事院交予你,是信任,也是考验。海上风波险恶,朝中更是暗流涌动,夫君日后需更加谨言慎行。”

“我明白。”吴铭握住她的手,望着夜空中的繁星,“但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能继续追查‘夜枭’残党,更能为大明开创一番新的局面。只是……日后怕是更要忙碌,陪你和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

徐妙锦微微一笑:“男儿志在四方,岂能终日困于闺阁之侧?家中一切有我,你只管去做你该做之事。只望你记得,无论何时,家中灯烛,永远为你而亮。”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吴铭心中暖流涌动,更添无穷勇气。

接下来的日子,吴铭立刻投入到海事院的筹建工作中。选址、抽调官吏、制定章程、规划职能……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他借鉴现代管理经验,力图将这个新衙门打造成一个高效、专业的机构。同时,他并未忘记核心任务,暗中指示心腹,继续顺着画像和落难商人的线索,向南洋方向秘密调查。

“总理海疆事务衙门”的牌匾,在阵阵鞭炮声中,挂上了紧邻皇城、原属某闲置宗王府邸的朱红大门。

没有盛大的庆典,只有吴铭带着一批从各部抽调、或由皇帝简拔的年轻干吏,肃立在略显空旷的衙署大堂内。空气中还弥漫着新漆和石灰的味道,与这栋古老建筑本身的沉暮气息交织在一起。

开局便是千头万绪。衙门是新的,但涉及的事务却是盘根错节的旧疾。

吴铭深知,能否打开局面,关键在于立规矩、建体系。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关在值房三日,结合明代实际情况和他所知的现代管理经验,草拟了一份《海事院章程纲要》。

这份纲要,在当时的官场看来,堪称“离经叛道”。它明确规定了各房、各司的职责权限,细化了从船舶登记、货物查验、税收征缴到海情上报、水师协调等各项流程,甚至提出了类似“绩效考核”的概念,要求对官吏的办事效率、廉洁程度进行定期考评(KpI的雏形:都察院——谢天谢地,这个煞星总算去祸害别的地方了),并与升迁奖惩挂钩。

纲要一出,衙内先起了波澜。一些从六部调来的老资格官吏,习惯了以往推诿拖沓、浑水摸鱼的日子,对这等“刻板”、“严苛”的章程颇不以为然,私下抱怨“吴大人年轻气盛,不谙世事”、“海上之事,岂能如账房算数般斤斤计较”。

吴铭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不动声色。他选择了几个关键岗位,安插了绝对心腹,又亲自召集全体属官,逐条讲解章程,阐明利害。他没有用高压手段,而是摆事实、讲道理:“海疆事务,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国家安全。一处疏漏,便可能让‘夜枭’之流有机可乘;一丝贪墨,便可能损及朝廷岁入。唯有规矩分明,权责清晰,方能效率倍增,弊绝风清。”

他更抛出一句重话:“本官受陛下重托,掌此新衙,只认章程,不认人情。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绝无姑息!”

一番软硬兼施,加上皇帝背景的威慑,总算初步压住了内部的杂音。但真正的挑战,来自外部。

海事院的设立,直接触及了多个原有衙门的利益蛋糕。户部担心商税征收权被分走,兵部忧虑水师指挥权受影响,地方督抚则不满中央直接插手沿海事务。一时间,明枪暗箭,纷至沓来。

有在公文流转上故意拖延卡壳的,有在提供旧档资料时含糊其辞甚至篡改的,更有甚者,暗中指使关联商人,在新设的船舶登记处故意制造纠纷,试探海事院的权威和应对能力。

这一日,宁波府便报来一桩棘手案子:一艘福建籍商船,持有模糊不清的旧式船引,欲运大宗瓷器往琉球,却拒绝按新章缴纳定额税银,其背后东家疑似与某位致仕的京官有亲。地方市舶司不敢决断,将皮球踢到了新成立的海事院。

衙内属官意见不一,有主张强硬执法以立威的,有建议暂缓处理以免树敌过多的。吴铭仔细查阅了卷宗和《大明律》相关条款,又暗中让锦衣卫核实了商人背景,心中已有定计。

他并未直接下令抓人,而是亲自签发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公文,快马送至宁波:一,明确指出旧式船引于新衙成立后已失效,需重新登记核验;二,勒令该船立即补缴税款,并处以罚金;三,严正警告,若再抗法,则扣船拿人,并追究其背后指使之责!同时,他将此事简要禀明朱元璋,获得了“依法办理”的口谕支持。

雷霆手段之下,那商人见海事院态度强硬,且皇帝似乎默许,立刻怂了,乖乖补税受罚。此事一经传出,沿海试图观望或挑衅的势力顿时收敛了许多。海事院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吴铭并未因此松懈,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他更加忙碌,白日处理公务、接见各方人员(包括那些心怀鬼胎的试探者),晚间则继续研究海图、分析各方汇集来的情报,尤其是关于南洋和三佛齐的蛛丝马迹。

这日深夜,他正在灯下翻阅古籍中关于三佛齐王室仪制的零星记载,亲信长随悄然入内,递上一封没有落款的密信。

“大人,汤晟将军从沿海派人星夜送来的。”

吴铭精神一振,立刻拆开。信是汤晟亲笔,内容简短却重要:其在巡查海防时,于一处荒僻礁岛发现疑似人为活动的新鲜痕迹,并捡到半块破损的玉佩,其材质雕工,与吴铭之前所示画像上的鸟形玉佩极为相似!他已暗中封锁该区域,加强搜索。

玉佩!荒岛! 吴铭的心跳骤然加速!这会不会是“星槎”或“雾隐”逃亡途中留下的线索?他们是否就藏匿在沿海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他立刻铺开沿海舆图,根据汤晟描述的位置仔细查找。那是一片暗礁密布、航道险恶的区域,寻常船只绝不会靠近。

“果然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吗?”吴铭目光锐利,“或者说,那里有他们必须停留的理由?”

他沉吟片刻,迅速写下回信:一,表扬汤晟警觉,令其继续秘密搜索,但切勿打草惊蛇;二,绘制玉佩残片图样,火速送京;三,调派绝对可靠的快船,对该海域进行不间断监视。

发送密信后,吴铭毫无睡意。海事院的筹建刚有起色,“夜枭”的线索便再次浮现。这两条线,如同拧在一起的绳索,牵引着他不断向前。

他走到窗前,望着京都的万家灯火。新衙初立,百事待兴,外有旧制掣肘,内有谜案未解。压力如山,但吴铭眼中却燃烧着挑战的火焰。

“好吧,新公司(海事院)刚完成注册,团队还在磨合,竞争对手(旧利益集团)就开始使绊子了。现在项目A(衙门建设)和项目b(追查夜枭)还产生了交叉需求(沿海监控)。”吴铭揉了揉太阳穴,内心oS带着疲惫与兴奋,“这cEo可真不好当。不过,这种从零到一、亲手搭建平台的感觉,确实比单纯当个御史刺激多了!”

他回到书案前,继续投入工作。海事院的灯火,常常亮至黎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