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155章 老朱下一步会干什么?

朝堂的纷争与质疑,并未让皇帝的决策拖延太久。

数日后,来自京师的明发谕旨抵达杭州。旨意内容,再次体现了朱元璋高超的平衡手腕。

明面上,皇帝对吴铭的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旨意中称赞他“秉公执法,雷厉风行,廓清奸宄,安定地方”,并正式下令:将查抄的七家豪族主要成员,以及潘汝桢等一干贪腐官员,悉数锁拿进京,交三法司严审定罪!所有查没的家产,除用于本地赈灾、平抑物价之外,其余一律登记造册,运送京师,充入国库。

这等于从法理和程序上,彻底肯定了吴铭之前行动的正当性和成果,给了那些质疑“程序”和“波及太广”的官员一记响亮的耳光。

然而,在谕旨的后半段,语气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皇帝笔锋一转,提醒吴铭“江南乃国家财赋重地,治理当以宽严相济,务求稳妥”,“后续事宜,当与地方官员妥善协商,循序渐进,勿再操切”,并强调“安抚民心、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

最后,皇帝以“劳苦功高,宜稍作休整”为由,下令由新任的浙江布政使(已从异地选派)接手日常政务及灾后重建工作,而吴铭则“专司审结案犯、追缴赃款事宜”,并“俟案情明朗后,即刻回京复命”。

这道旨意,可谓恩威并施,褒中含贬。

它肯定了吴铭的功劳,让他继续负责核心的案子审理和追赃,这是“恩”和“信”。

但它又巧妙地收回了吴铭的部分权力,将地方行政权移交给了新任布政使,并明确要求他“勿再操切”,这是“威”和“诫”。

而“即刻回京复命”的指令,更是暗示了他的江南之行已近尾声。

吴铭跪接圣旨,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恭敬谢恩:“臣,领旨谢恩,谨遵圣谕!”

内心oS:“老朱这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啊…功劳我领了,但风头太盛,得收敛点了。让我专心审案追赃,是让我别把手伸得太长,介入地方行政?还是怕我再揪出更多大鱼,让他不好收拾?回京…看来这江南的风暴,要暂时告一段落了。”

送走宣旨太监,随行的官员们神色各异。有人为吴铭感到不平,觉得陛下这是鸟尽弓藏;也有人暗自松了口气,觉得终于可以不用再跟着这位煞星提心吊胆地查案了。

吴铭没有理会这些心思,立刻召集手下,安排旨意执行。该移交的政务迅速移交,该押送进京的案犯严格甄别、分批押送,追赃工作则加紧进行。

然而,就在明旨下达的同时,另一道通过锦衣卫秘密渠道传来的、来自朱元璋的口谕,也送到了吴铭手中。

口谕的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句话:

“京中非议,朕已知之。勋贵之言,不必理会。江南之事,一查到底,但需铁证,勿授人以柄。”

这道口谕,与明旨的意味截然不同!

明旨是敲打和约束,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平衡术。

而口谕才是皇帝真正的核心意图:支持他继续查,不要怕勋贵的非议,但要讲究方法,证据必须扎实,不能留下任何可供攻击的漏洞!

帝王心术,深不可测。朱元璋既要用吴铭这把刀彻底剜掉江南的腐肉,又要防止这把刀过于锋利伤及自身,更要平衡朝堂各派势力的情绪。

吴铭深吸一口气,将那道口谕就着烛火烧掉,灰烬落入砚台之中。

他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意图:表面的收敛,是为了更好的进攻。皇帝需要他在离开江南之前,将案子办成毫无争议的铁案,将能挖的根须尽量挖出来,但又不能动作太大,引发不可控的动荡。

“铁证…勿授人以柄…”吴铭沉吟着。

接下来的日子,吴铭的工作重心完全转向了审讯案犯和深挖证据。他不再插手地方具体事务,对外显得十分“安分守己”。

但在布政使司衙门临时设立的审讯室内,工作强度却达到了顶峰。吴铭亲自坐镇,指挥手下对潘汝桢、沈荣等核心案犯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审讯,反复核对口供,深挖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走私网络的上下游、资金流向、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更高级别官员的线索。

同时,追赃小组根据口供和查获的账册,四处出击,起获了大量被隐藏、转移的财物。整个过程,所有程序、文书、记录都做得无比规范、清晰,力求无可挑剔。

压力之下,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又牵扯出了两名暗中提供庇护的致仕官员、数名卫所中层武官、以及几家与走私网络有牵连的外地商号。

但吴铭也清晰地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阻力。越往深处挖,线索就越模糊,关键证人要么“意外身亡”,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显然,江南盘根错节的力量在遭受重创后,开始了更疯狂、更隐秘的反扑和切割。

他知道,这大概就是皇帝所说的“度”。再深挖下去,可能就会触及一些连皇帝都暂时不想去碰的领域,或者引发更强烈的反弹。

是时候见好就收了。

他将所有已查实的罪证、口供、赃物清单,整理成一份厚达数寸的、无可辩驳的结案卷宗。这份卷宗,逻辑严密,证据链完整,足以将潘汝桢、沈荣等主要案犯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完成这一切后,吴铭下令停止深挖,开始准备回京事宜。

临行前,他特意去了一趟城外新建的、由他带来的御史直接管理的粥棚和安置点。看到百姓们终于能吃上饱饭,领到返乡的种子和微薄的路费,脸上重新焕发出希望,他的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这或许,就是他此行最大的意义。

杭州码头,新任布政使率官员相送。场面依旧客气,但多了几分真实的敬畏和疏离。

吴铭登上官船,最后望了一眼这座繁华与罪恶交织的城市。他知道,自己虽然离开,但这场风暴带来的影响,将长久地改变江南的格局。

官船顺流而下,向着南京方向驶去。

吴铭的官船抵达南京码头时,迎接的阵仗远不如他南下时在杭州所经历的那般隆重喧嚣。

没有封疆大吏的集体出迎,没有鼓乐仪仗。只有都察院派来的几名属官、刑部和锦衣卫的几名代表,以及一队安静的护卫兵马。气氛庄重而克制,甚至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审视意味。

这略显冷清的迎接,恰恰折射出朝堂当前对吴铭其人的复杂态度:承认其功,亦忌惮其能,更警惕其“酷烈”之名。

吴铭坦然受之,对此毫不意外。他平静地下了船,与迎接官员简单寒暄后,便直接登上了前往皇城的马车。他没有先回府邸,甚至没有先去都察院述职,而是直接请求觐见皇帝。

乾清宫西暖阁。熟悉的檀香味道,熟悉的那份令人窒息的威压。

吴铭步入阁内,对着御案后那个熟悉的身影,大礼参拜:“臣吴铭,奉旨巡按江南归来,叩见陛下!”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抬起眼,目光如实质般落在吴铭身上,仔细打量了片刻。眼前的年轻人,比南下时清瘦了些,眉宇间多了几分风霜磨砺出的锐利和沉稳,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有神,不卑不亢。

“平身吧。”皇帝的声音平淡,“江南一行,辛苦了。”

“为陛下分忧,臣之本分,不敢言辛苦。”吴铭起身,垂手恭立。

“案子,都了结了?”朱元璋问道,语气听不出喜怒。

“回陛下,首恶潘汝桢及七家通海豪族主犯已押解入京,移交刑部大牢。所有案犯口供、物证、赃款清单均已整理造册,在此呈报陛下御览。”吴铭从怀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疏,由侯太监接过,呈送御前。

朱元璋并没有立刻翻阅,只是用指尖点了点那奏疏:“说说吧。江南如今情形如何?百姓怎么说?那些官儿们,又怎么说?”

这是一个开放而犀利的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办案能力,更是政治洞察和总结能力。

吴铭略一沉吟,从容答道:“回陛下,经此番整治,江南积弊稍清。查没之赃粮赃款已大部用于平价售粮、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目前粮价已大幅回落,流民渐次返乡,民心稍安,皆感念陛下天恩。”

他话锋一转,继续道:“然,江南官场,经此震荡,依旧人心惶惶,多有观望懈怠之辈。豪绅巨室,则噤若寒蝉,收缩产业,恐波及自身。可见痼疾虽去,元气未复,吏治民生,仍需大力整顿安抚。”

“至于非议…”吴铭微微一顿,抬头坦然道,“臣在江南,行事或有操切之处,引来朝中诸多议论,臣亦有耳闻。然臣以为,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若拘泥常理,步步循规,恐难破江南盘根错节之局。其中得失,臣不敢自辩,唯请陛下圣裁。”

一番话,既客观陈述了现状(民生稍安,官场震荡),也承认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操切),但核心立场坚定(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最后将最终评判权完全交给皇帝,姿态放得极低,却又滴水不漏。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眼底深处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满意。他要的就是这种能干事、懂进退、不居功自傲的臣子。

“唔,”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终于拿起那本厚厚的结案奏疏,随意翻看了几页。上面条理清晰、证据确凿的记录,让他微微颔首。

“案子办得还算扎实。”皇帝给出了一个中等偏上的评价,“能顶着压力,查出这么多东西,不容易。”

这就是定调了。肯定了案子的成果。

“全赖陛下信重,将士用命。”吴铭立刻道。

朱元璋合上奏疏,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这一路回京,可见运河漕船如何?”

吴铭心中一动,立刻明白皇帝此问深意,答道:“回陛下,漕船往来依旧繁忙。然,臣观其装载,丝茶瓷器等物似仍多于粮米。可见江南虽经水患整顿,其重商之风,积习难改。长远来看,欲保京师粮饷无忧,漕运改制、鼓励北粮南运或开发新粮源,仍需陛下深谋远虑。”

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点出了江南经济结构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朱元璋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了一分。这小子,果然眼光不只盯着查案,还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你的条陈,咱看过了。有些想法,倒是与咱不谋而合。”朱元璋难得地语气缓和了些,“此事,日后再说。你先回去好生歇息几日。都察院那边,一堆事还等着你。”

“是,臣告退。”吴铭知道,此次觐见到了尾声。皇帝没有重赏,也没有斥责,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退出乾清宫,吴铭才缓缓松了口气,发现自己的后背竟已被冷汗浸湿。面对朱元璋,每一次奏对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他刚走出宫门,早已等候在外的徐府家仆立刻迎了上来:“姑爷,您可算回来了!小姐吩咐,让您一出宫就直接回府!”

回到熟悉的府邸,徐妙锦早已站在门前等候。见到吴铭,她眼圈微微一红,快步上前,也顾不得丫鬟在场,上下打量着他:“夫君…你瘦了。”

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声关怀之中。

吴铭心中一暖,握住她的手,笑道:“没事,就是差事忙了些。家里一切都好?”

“都好,都好。”徐妙锦连忙道,“快进去歇着,热水饭菜都备好了。”

家的温暖,瞬间驱散了朝堂带来的所有疲惫和寒意。

然而,温馨的时刻并未持续太久。吴铭回府的消息刚传开,拜帖和请柬便如同雪片般飞入府中。

有来自都察院同僚的,有来自刑部、户部官员的,甚至还有一些此前并无交集的勋贵府邸送来的“洗尘宴”请柬!

吴铭看着那厚厚一摞名帖,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皇帝的平静接见只是序幕,接下来,他将要面对京城官场更加复杂微妙的风向和试探。

是拉拢?是示好?是探口风?还是笑里藏刀?

他吩咐下去:“一律回复,本官旅途劳顿,需静养几日,概不见客。所有宴请,一律谢绝。”

他现在需要的是冷静观察,而不是急于站队或表态。

就在他准备闭门谢客,好好休整一下时,一份没有署名的拜帖,却由一名小厮悄悄递到了他的手中。拜帖上空无一字,只画了一叶孤舟,行驶于惊涛之上。

吴铭看着这诡异的拜帖,眉头缓缓皱起。

这又是什么人?想传递什么信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