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14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在大同府衙廨舍那盏昏暗油灯下熬了两天,吴铭感觉自己快被故纸堆腌入味儿了。头晕眼花,满脑子都是纷乱的数字、模糊的人名和看似永无止境的陈年旧账。

「不行,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他扔下笔,揉着发痛的额角,「原始数据质量太差,靠人工核对效率低下,错误率高。必须改变工作方法。」

项目经理的本能让他无法忍受这种低效和混乱。他需要先摸清情况,再制定计划,最后分配任务——标准的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天一早,他没再直接扎进卷宗里,而是找到了那位看起来最好说话的王通判。

“王大人,早。”吴铭脸上挂着职场标准微笑,“下官初来乍到,对府衙事务及各房吏员尚不熟悉。不知今日可否请王大人引荐一下,让下官与各位同僚见个面,也便于日后协同办事?”

王通判有些意外,通常新来的佐贰官要么急着揽权,要么消极怠工,像这样主动要求熟悉团队的可不多见。他胖乎乎的脸上堆起笑:“好说好说,吴知事勤勉任事,乃府衙之福。请随我来。”

王通判领着吴铭,首先来到了户房。这里是府衙的核心部门之一,掌管钱粮、户籍、田亩等,也是目前最让吴铭头疼的地方。

户房内,几个书吏正伏案抄写,算盘声噼啪作响,空气中弥漫着墨汁和旧账册的味道。见两位老爷进来,书吏们连忙起身行礼,眼神里带着惯有的恭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与审视。

“这位是新来的吴知事,日后分管刑名、粮册等务,尔等需尽心辅佐。”王通判介绍道。

“见过吴老爷。”书吏们齐声应道。

吴铭笑着点点头,目光扫过这几张面孔:有老成持重的,有年轻机灵的,也有眼神飘忽、透着油滑的。他没急着问具体业务,反而像是拉家常般问道:“各位在户房辛苦了。不知如今户房共有几位书吏?平日里钱粮、户籍、册档等事务,是如何分派的?可有什么章程流程?”

书吏们面面相觑,似乎没料到这位新老爷会问这个。一个为首的老书吏谨慎答道:“回吴老爷的话,户房现有书吏八人,贴写五人。事务…多是小的们看着办,谁手头闲了便多做些,忙时便一齐上手。章程…自是依着《大明律》和府衙旧例。”

「好嘛,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全凭自觉和习惯。典型的粗放式管理。」吴铭内心oS,面上却不动声色:“原来如此。那近年来粮册、黄册浩繁,若有查询或核对,想必十分不易吧?”

另一个年轻些的书吏忍不住插话,带着点抱怨:“何止不易!光是去年秋粮的入库清册和各卫所支取记录对账,就耗了小的们足足一个月,眼都快看瞎了!”

“哦?对账竟如此艰难?”吴铭适时表现出关切,“可有什么简便之法?”

书吏们纷纷摇头苦笑。

吴铭心中了然。他又依次去了刑房、工房、礼房等地方,情况大同小异。胥吏们大多凭经验办事,流程混乱,缺乏标准,信息记录和传递效率极低。而且普遍存在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按惯例办总不会错”的消极心态。

摸清了“团队现状”和“痛点”,吴铭回到自己的廨舍,开始闭门造车——制定“大同府衙业务流程优化方案”。

他拿出自己带来的最好纸张,用炭笔(他自己削的)开始画图、列表。

首先,他根据各房职能,初步明确了岗位职责。比如户房,初步划分为“钱粮”、“户籍田亩”、“册档管理”三个小组,指定临时负责人,明确主要工作内容。虽然暂时无法改变人员编制,但先理清分工。

其次,他设计了几种标准化表格。比如《秋粮入库登记表》,要求清晰记录缴纳人、缴纳时间、粮食种类、数量、质量等级、经手人等信息,一式两份,缴粮人和府衙各执一份。《物资支取单》则要求写明支取单位、事由、物品、数量、批准人、领取人。

「虽然还是手工操作,但至少格式统一了,信息要素齐全,便于后续查询和核对。」吴铭看着自己的设计,还算满意。

接着,他构想了一个简单的文档管理系统。要求所有公文、账册必须编号登记,建立索引目录。重要文件需有副本或摘要。规定各部门之间文书传递的流程和签收制度。

最后,也是最“狠”的一招——绩效考核(KpI初步构想)。他打算试行“工作日志”制度,要求各房书吏每日简要记录完成的主要工作、遇到的问题。定期(比如每旬)进行小结,核查工作进度和准确性。将工作成效与未来的评优、甚至微薄的“赏钱”挂钩。

做完这些,他看着那几张画满了框框线线、写满了字的纸,内心oS:「把这套东西搬出来,会不会被这帮明朝土着当成疯子?」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第二天,他请王通判将各房主要书吏召集到二堂旁的一间厢房。

书吏们不知这位新老爷要做什么,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吴铭没有坐在上首,而是站在一块临时找来的木板前(充当他记忆中的白板),将画好的几张图挂了起来。

“各位同仁,”他开口,用了相对平等的称呼,“今日请诸位来,是想与大家商议一下,如何能将府衙公务处理得更为顺畅、高效些。本官看了几日卷宗,深感诸位平日工作之繁杂辛劳,亦觉其中或有可改进之处。”

他指着第一张“岗位职责分工图”:“譬如,户房事务庞杂,若职责不清,遇事容易推诿扯皮,或忙闲不均。我意,可暂作此粗略分工,明确各位主责,也好让周大人、王大人和本官知晓,遇事该找谁问询。诸位以为如何?”

书吏们看着那从未见过的树状图,有些懵,但仔细一看,好像…确实清晰了不少?

接着,他又展示了那几张表格:“再譬如,粮粮入库、物资支取,以往记录或详或略,格式不一,日后查对,极为不便。若改用此统一制式单据,填写必备信息,一式两份,双方签押,是否更能减少差错,明晰责任?”

这下,连王通判都凑过来仔细看了,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是具体办事的人,深知旧方式的弊端。

“还有这文书传递、档案管理……”吴铭一一讲解他的“优化方案”,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其中的好处——省时、省力、减少错误、方便追查。

书吏们从最初的疑惑、观望,逐渐变得认真起来。他们都是老吏,自然能看出这些新奇办法背后蕴含的实用性。尤其是那个年轻的书吏,眼睛发亮。

当然,也有老成持重的提出疑虑:“吴老爷,您这法子好是好,只是…骤然改动,怕兄弟们一时难以习惯,反而误事……”

“是啊,这每日记工…岂不是多添了许多麻烦?”

吴铭早有准备:“习惯可以慢慢养成。初期可不做严格要求,重在试行。至于每日记录,只需寥寥数语,记下要紧事即可,并非增加负担。反之,若因流程不清、记录不明而导致差错,上头追究下来,岂不更是大麻烦?”

他顿了顿,祭出“杀手锏”:“本官已请示过周大人,若此番试行果有成效,府衙公帑虽不丰裕,但年底评优、或有些许‘效率赏钱’,必当优先考虑诸位尽心任事之人。”

一听到“赏钱”,不少书吏的眼睛亮了。胥吏俸禄微薄,主要收入就靠各种“常例”和赏钱。

王通判也在一旁帮腔:“吴知事此法,确是苦心孤诣,为公事计,亦为诸位计。尔等便先依吴知事吩咐试行起来,若有难处,再行商议。”

有了上官发话,又有利诱,书吏们的抵触情绪小了很多。

于是,大同府衙,这个边陲之地的古老衙门,悄然开始了一场小小的“管理变革”。

初期自然是磕磕绊绊。表格不会填,流程记不住,工作日志写成流水账。吴铭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亲自指导,耐心解释。

但效果,也在一点点显现。

十天后,当王通判需要查询去年某卫所一批军械的领取记录时,户房书吏竟然只花了一炷香的时间,就从新整理的索引目录和编号档案里准确找了出来!而以往,这至少要半天时间,还得靠老吏的记忆。

王通判拿着那记录清晰的档案,看着户房书吏脸上那点小得意,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内心oS:「这吴知事…还真有点邪门歪道!」

而吴铭看着渐渐走上正轨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秋粮入库登记变得清晰有条理,心中也稍稍松了口气。

「流程标准化初步达成。接下来,该深入核心业务,啃一啃军粮和流民这两块硬骨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