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 第61章 课程本土化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第61章 课程本土化

作者:飞蚕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5:14:06

杭州文创园的场地内,灯火通明。白日里招商会的热烈气氛已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专注的能量。沈砚心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上面已经画满了思维导图和关键词,周围坐着周锐、吴薇,以及几位新加入的、对杭州本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课程顾问。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创造性的张力。桌子上摊开着沈砚心带来的云南扎染课程的全套标准化资料——从课程介绍、物料清单、教学流程到体验环节设计,堪称范本。但此刻,它们不是被奉为圭臬的圣经,而是需要被打破和重构的基石。

“我们不能把云南的太阳,直接搬到杭州的烟雨里。”沈砚心开口,用板擦轻轻敲了敲白板上“云南模式”四个字,“生硬照搬,是对两地文化的不尊重。杭州站的成功,关键在于‘在地化’,要让来到这里的人,呼吸到的是江南的空气,触摸到的是西湖的脉络。”

周锐抱着手臂,眉头微蹙,他认同本土化的必要性,但更关心效率和可复制性:“砚心,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在地化’的尺度怎么把握?如果每个城市都彻底重构一套课程,我们的研发成本和运营压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我们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既保留我们核心模式的精髓,又能灵活适配本地特色。”

“平衡点就在于,‘形’可变,而‘魂’不能丢。”沈砚心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形”与“魂”。

“我们的‘魂’,是深度体验、技艺认知、文化共鸣和情感连接。这是无论在哪里都不能动摇的核心。而‘形’,是具体的技艺载体、美学表达和体验场景。在杭州,‘形’必须变。”

他拿起一支蓝色记号笔,开始勾勒:

“首先,是技艺载体的转变。”

“在云南,我们以扎染的奔放、热烈、不可复制的自然肌理为核心体验。而在杭州,”他笔尖指向白板上的一个分支,“我们要转向苏绣的细腻、绸伞的精致、制扇的风雅。”

“但这不仅仅是换个项目那么简单。”沈砚心强调,“以苏绣为例,直接让零基础学员模仿张师傅的高阶作品是灾难。我们必须设计出‘降维但不降格’的体验。”他看向一位聘请来的苏绣青年传承人助教,“我们可以聚焦于最基础的‘齐针’、‘套针’,让学员在一方小小的真丝手帕或杯垫上,绣制一个简单的杭州意象,比如三潭印月的石塔轮廓,或者一片西湖荷叶的脉络。重点不在于绣得多复杂,而在于让他们亲身体验‘一根丝线分十六丝’的极致精细,理解‘水路’空白的意境之美。”

吴薇眼睛一亮,接口道:“对!我们的宣传也可以聚焦于此——‘用一根针,穿引西湖千年风雅’。不是让他们成为绣娘,而是让他们理解,何为‘功夫’。”

沈砚心赞许地点点头,继续道:

“其次,是美学表达的融入。”

“云南的色彩源于自然,浓烈、饱满。杭州的美学,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含蓄、雅致、留白。”他走到窗边,指着外面朦胧的夜色,“我们的课程环境、物料设计、甚至背景音乐,都要服务于这种美学。扎染用的可能是云南的板蓝根,色彩厚重;而这里,绸伞的绘制,我们可以主打更清雅的色调,石青、藤黄、赭石,追求水墨般的渲染效果。制扇的扇面题字或绘画,内容可以取自西湖诗词,字体可选用秀美的楷书或行书。”

一位课程顾问补充道:“甚至茶歇的点心,我们也可以融入本土元素,定制定胜糕、龙井茶酥,让体验从视觉、触觉、味觉全方位沉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叙事语境的转换。”沈砚心回到白板前,神情严肃,“在云南,我们讲述的是民族迁徙的故事,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哲学。在杭州,我们要讲述的,是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是‘工匠精神’与‘诗性人生’的结合。”

他举例说明:“比如,在介绍绸伞时,我们不能只讲它有多少道工序,更要讲它如何在白居易、苏东坡的诗文中摇曳生姿,如何成为江南女子衣香鬓影间一抹移动的风景。我们要让学员明白,他们学习的不是一项孤立的手艺,而是在触碰一个绵延千年的、活着的文化语境。”

周锐之前的疑虑渐渐消散,他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更大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卖的不仅仅是‘课程’,更是一个‘文化入口’和‘美学体验’。本土化做得越深,这个入口的吸引力就越强,用户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意愿也就越高。”

“正是如此。”沈砚心肯定道,“而且,这种本土化不是随意的。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在地化研发流程’:前期深度文化调研,锁定核心技艺和美学符号;中期与本地传承人共创课程内容与体验设计,确保专业性和吸引力;后期进行小范围测试,收集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进入了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沈砚心与张清远师傅反复沟通,确定了“苏绣入门”课程最终的教学内容和物料标准——一方绣着简约西湖柳枝纹样的真丝练习帕,一套包含五种基础色丝线的绣线包,以及由张师傅亲自审核过的教学视频和图文指南。

与此同时,他与制扇杨师傅、绸伞传人一起,打磨“清风徐来”制扇课和“烟雨绘伞”绸伞课的细节。杨师傅特意为体验课设计了一款小巧的“西湖明月”团扇骨架,学员可以在素白绢面上绘制简单的荷花或明月图案。绸伞课则选用二十四骨的传统制式小型练习伞,学员学习基础的穿花、裱纸和绘制简单的青绿山水边缘。

吴薇带领内容团队,根据沈砚心提炼的文化内核,开始撰写各个课程的宣传文案、社交媒体内容和学员手册,字里行间浸润着江南文化的韵味。

周锐则负责将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产品化”,核算成本、制定价格、整合供应链,确保物料能准时、保质地送达课堂。

当最终的杭州首发课程方案摆在林砚面前时,她通过视频会议,仔细审阅了每一个细节。她看到的不再是云南模式的翻版,而是一套根植于江南文化土壤、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全新产品体系。

“很好。”林砚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不仅仅是复制,这是进化。我们证明了,‘非遗纪元’的模式内核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准备启动预热吧,让杭州,为我们惊艳。”

课程本土化,这把打开杭州市场的关键钥匙,在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打磨后,已然成型。

第61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