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
            第260章 标准化与个性化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 >
            第260章 标准化与个性化
        
    “非遗学堂”的建立和三级认证体系的推行,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提升了全国校区讲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规范性。飞行检查中暴露出的那些基础技法错误、教学流程混乱的现象大幅减少。然而,一种新的担忧,开始在沈砚心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内部悄然浮现。
在一次针对中级认证讲师的评审会上,几位来自不同校区、教授不同技艺的讲师,他们的技法演示精准得如同复刻,教学流程也严格按照标准模板,无可挑剔。但当沈砚心问及他们个人对这门技艺的理解,或者请他们即兴针对某一文化元素进行小型创作时,大多数人却显得有些拘谨和茫然,给出的答案和作品,带着明显的模板化和匠气,缺乏灵动的个人感悟与创造力。
评审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委员会成员,本身也是优秀的苏绣讲师,忍不住对沈砚心吐槽:“沈总,我怎么感觉……大家好像都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了?技法是对的,流程是好的,但总觉得少了点……魂儿?再这样下去,咱们的非遗课堂,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流水线’?”
这番话,戳中了沈砚心内心深处的隐忧。
她追求标准化,是为了守住底线,防止滥竽充数和劣币驱逐良币。但如果标准化最终扼杀了讲师的个性和创造力,让非遗教学变得刻板、乏味,那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背离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技艺是骨架,但创意和个人的理解与热爱,才是让其血肉丰满的灵魂。
晚上,她带着这个问题,去找林砚和周锐。
周锐从运营角度首先表态:“标准化保证了基础品质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这是大规模复制的基石,绝对不能动摇。没有标准,就会回到之前鱼龙混杂的状态。”
林砚则沉思片刻,说道:“砚心的担忧很有道理。我们传承的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它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规范中生长。就像书法,先要临帖,掌握间架结构笔法(标准化),但最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化)。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的构想,在沈砚心脑海中逐渐清晰。几天后,她再次召集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研中心的核心成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双轨并行的教学指导方案。
她在委员会的内部会议上,首次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理念:
“我们之前的‘标准化’,重点在于‘纠偏’,在于建立不可逾越的底线,解决的是‘有没有’和‘对不对’的问题。现在,我们需要进入第二阶段,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解决‘好不好’和‘妙不妙’的问题。”
她让助手将两份新文件分发给大家。
第一份,是 《“非遗纪元”标准技法库(1.0版)》 。这并非全新的东西,而是在之前飞行检查标准和初级认证教材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性梳理、精炼和数字化。它像一个庞大的“字典”或“元件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清晰定义了每一门合作非遗技艺的核心技法、关键步骤、工具使用规范、以及常见的错误范例。这是所有讲师必须熟练掌握、不容篡改的“基本功”。
“标准技法库,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法度’。”沈砚心强调,“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技法库中明确规定的核心技艺标准。这是对传承的尊重,也是对学员负责。”
接着,她展示了第二份文件—— 《“个性化创作鼓励机制”试行方案》 。
“而这份方案,”沈砚心的语气缓和下来,带着一丝引导和期待,“是我们希望生发出的‘枝叶’和‘花朵’。”
该机制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创作学分制:鼓励讲师在完成标准教学任务之余,进行个人创作或课程创新。提交原创非遗作品、开发新的教学案例、撰写技艺研究心得等,均可获得“创作学分”。学分与讲师的等级晋升、评优评先、乃至内部创业机会直接挂钩。
2. 个性化课程模块:获得中级及以上认证的讲师,可以基于“标准技法库”,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和地方文化特色,研发“个性化课程模块”。比如,一位擅长缂丝的讲师,如果同时对宋画有深入研究,可以申请开发《缂丝与宋画美学》专题课程;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扎染讲师,可以挖掘本地独特的植物染料和纹样,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这些模块经过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将作为选修或高阶课程,纳入“非遗学堂”的课程体系,面向特定学员群体开放。
3. “薪火”创新基金:公司设立一笔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讲师们有价值的个性化创作和研究项目。无论是探索技艺与新材料、新科技的结合,还是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文献整理,都可以申请基金支持。
4. 交流与展示平台:定期举办内部“讲师创作沙龙”、“非遗创新成果展”,为讲师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交流创作心得的平台。并计划将优秀作品和课程,通过线上商城、跨界合作等方式推向市场,让讲师的创新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回报。
“我们要明确告诉所有讲师,”沈砚心总结道,“标准化是地板,是保障,让你不会掉下去;个性化是天窗,是机会,让你能飞得更高。我们既要‘尊古守法’,也要‘活化创新’。在确保技艺传承纯正的前提下,我们无比期待并且大力鼓励每一位讲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非遗,因为你们独特的理解和创造力,绽放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当代面貌。”
这一套“标准技法库”与“个性化创作鼓励机制”的组合拳,在公司内部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那些原本感觉被束缚住了手脚、有些迷茫的讲师,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钻研标准技法,因为这是他们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基础和底气。同时,他们也纷纷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摩拳擦掌,准备申请创作学分,或者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
一位年轻的金属工艺讲师兴奋地说:“以前总觉得要把那几样基础技法教到极致就行了,现在才知道,公司是鼓励我们在基础上长出自己的东西的!我最近在研究怎么把乌铜走银的技艺和现代首饰设计结合,正想申请那个创新基金呢!”
标准化确保了“非遗纪元”教学品质的下限,而个性化则极大地提升了其内涵与魅力的上限。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在沈砚心精心设计的机制下,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与共生,为“非遗纪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来自基层讲师的创新活力。
第260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