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70章 解构与超越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670章 解构与超越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4:22

《谂谂计仔》(粤语诗)

文\/树科

学科,学哲,学诗

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

唔系噈正喺:

科学!哲学!诗学咩!

听话,睇戏,谂嘢

唔使办法,冇套路嘅

同老板,阔佬,官爷

炒咗佢!咪借!唔识!

仲有冇心水?

嘟要乜心术?

仲有一招半式:

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超越

——树科粤语诗《谂谂计仔》的诗学阐释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版图中,树科的《谂谂计仔》以其凝练的语言、颠覆性的思维与深刻的生存哲思,成为极具解读价值的文本。这首收录于《诗国行》(2025 年 7 月 26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版)的短诗,以粤语特有的韵律与质感,构建起一个从认知重构到生存反抗,再到精神超脱的完整思想谱系。本文将从语言诗学、认知逻辑、生存哲学与美学建构四个维度,结合中外诗学理论与哲学思想,对这首诗进行细致拆解与深度阐释,探寻其在当代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与启示意义。

一、粤语韵律的诗性激活:方言作为诗歌的精神母语

方言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突破普通话的语言惯性,激活潜藏在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审美密码。《谂谂计仔》对粤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将方言的音韵特质、词汇肌理与诗的情感节奏、思想脉络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属于粤语文化圈的诗性空间。从诗学理论来看,海德格尔提出 “语言是存在之家”,而方言作为更具地方性与私密性的语言形态,更是特定地域群体存在经验的直接载体。树科对粤语的运用,正是通过这种 “地方性语言”,让诗歌回归到更本真的存在体验之中。

诗的开篇 “学科,学哲,学诗”,以三个结构相同的名词短语构成排比,粤语中 “科”(fo1)、“哲”(zit3)、“诗”(si1)的发音,分别为高平调、高入调与高平调,声调的起伏变化形成了自然的韵律节奏。这种韵律并非刻意雕琢的押韵,而是依托粤语自身的声调系统形成的 “自然韵”,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言:“诗的韵律起于情感的自然节奏”,树科在此处正是通过粤语声调的自然节奏,传递出一种对知识体系的理性审视态度。随后 “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 一句,“嚟”(lai4)、“喂”(wai6)作为粤语中极具口语色彩的语气词,既打破了开篇排比的庄重感,又以亲切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 “理性审视” 与 “口语对话” 的张力。这种张力的营造,恰恰体现了粤语诗歌 “雅俗共生” 的特质 —— 既能够承载深刻的思想,又不失方言特有的生活气息。

再看 “唔系噈正喺:科学!哲学!诗学咩!” 一句,“唔系”(m4 hai6,不是)、“噈”(zau6,就)、“正喺”(zing3 hai6,正是)等粤语常用词汇的运用,让诗歌的表达更具生活质感。其中 “咩”(me1)作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在此处并非真正的疑问,而是带有肯定与强调的意味,这种语气词的特殊用法,是普通话难以精准传达的。正如王力在《汉语方言概论》中指出的:“方言的语气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功能,能够传递普通话无法涵盖的细微情感差异。” 树科正是利用粤语语气词的这种特性,将 “学科、学哲、学诗” 到 “科学、哲学、诗学” 的认知转换,以一种略带调侃却又坚定的语气表达出来,既体现了对传统知识分类的解构,又展现出对知识本质的清醒认知。

在诗歌的第二小节,“听话,睇戏,谂嘢” 与 “同老板,阔佬,官爷” 两组短语的运用,进一步凸显了粤语词汇的形象性与概括性。“谂嘢”(nam2 je5,思考事情)相较于普通话的 “思考”,更具生活气息;“阔佬”(fut3 lou2,有钱人)、“官爷”(gun1 je4,官员)则以略带戏谑的称谓,暗含了对社会阶层的批判态度。这种词汇的选择,让诗歌的批判意识并非以尖锐的口号形式呈现,而是融入到方言特有的语境之中,形成了 “绵里藏针” 的批判效果。从诗学史来看,这种 “以俗言表深意” 的手法,可追溯至杜甫的 “新题乐府” 与白居易的 “新乐府运动”,二者均以通俗的语言承载深刻的社会批判,树科的《谂谂计仔》在方言语境下,延续了这一诗学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此外,粤语的音韵特质还体现在诗歌的节奏控制上。全诗以短句为主,如 “炒咗佢!咪借!唔识!” 三个短句,每个短句均为三个字(“炒咗佢” 为三字结构,“咪借”“唔识” 为二字结构,但在粤语口语中,二字结构常带有自然的停顿,可视为短句节奏的延伸),且 “佢”(keoi5)、“借”(ze3)、“识”(sik1)的发音分别为中平调、中降调与高入调,声调的快速转换与短句的紧凑节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既传递出反抗的坚定态度,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种节奏控制,恰恰印证了闻一多提出的 “三美” 理论中的 “音乐美”—— 并非局限于押韵,而是通过语言的声调、节奏构建起诗歌的音乐性。树科对粤语音韵的精准把握,让《谂谂计仔》的 “音乐美” 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粤语诗歌音乐性创作的典范。

二、认知逻辑的颠覆与重构:从 “学科” 到 “诗学” 的思想跃迁

《谂谂计仔》的核心思想脉络,始于对传统知识体系的认知颠覆,继而构建起一种以 “诗学” 为核心的认知范式。这种认知逻辑的转换,并非简单的顺序颠倒,而是对知识本质、认知方式的深度反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诗学智慧。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认知颠覆与康德的 “哥白尼式革命” 具有相似性 —— 康德将 “知识符合对象” 转变为 “对象符合知识”,而树科则将 “学科、学哲、学诗” 的表层分类,转变为 “科学、哲学、诗学” 的本质追问,二者均体现了对传统认知模式的根本性重构。

诗的开篇 “学科,学哲,学诗”,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知识分类方式 ——“学科” 作为所有学科的统称,“学哲”(学习哲学)、“学诗”(学习诗歌)则是其中的具体门类,这种分类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却忽略了知识的本质与内在关联。树科以 “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 这一指令性语句,直接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模式,引导读者从 “本质” 而非 “分类” 的角度重新审视知识。随后 “唔系噈正喺:科学!哲学!诗学咩!” 一句,将 “学科” 具体化为 “科学”,将 “学哲” 升华为 “哲学”,将 “学诗” 提炼为 “诗学”,完成了从 “学习行为” 到 “学科本质” 的认知跃迁。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 作为以实证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精准描述与规律总结;“哲学” 作为对世界本质、人类存在的追问,追求的是对普遍规律的思辨与反思;而 “诗学” 则是对人类情感、审美体验的表达与升华,三者分别对应着 “真”“善”“美” 的价值追求。树科将三者并置,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 —— 科学探索 “真”,哲学追问 “善”,诗学创造 “美”,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完善自我的完整体系。这种认知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 “真善美” 统一思想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真” 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善” 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美” 是对事物形式的审美,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树科通过 “科学!哲学!诗学咩!” 的表述,在方言诗歌的语境下,重新诠释了 “真善美” 的统一,体现了对人类知识体系本质的深刻洞察。

进一步来看,树科将 “诗学” 置于三者之中,并非偶然。在传统认知中,科学因其实证性而被视为 “硬知识”,哲学因其思辨性而被视为 “深知识”,诗学则常被视为 “软知识”,处于知识体系的边缘。但树科通过 “反过嚟睇” 的认知转换,恰恰凸显了诗学的核心地位。从诗学理论来看,雪莱在《诗辩》中提出 “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的记录”,强调诗学对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建构作用;海德格尔则提出 “诗是存在的家园”,认为诗学能够让人类回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树科对 “诗学” 的强调,正是吸收了这些诗学思想,将诗学视为连接科学与哲学的桥梁 —— 科学提供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哲学提供对存在的理性反思,而诗学则将二者融入人类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之中,实现了 “真” 与 “善” 在 “美” 中的统一。

这种认知逻辑的颠覆与重构,在诗歌的结构上也得到了体现。诗的第一小节以 “反过嚟睇” 为转折点,前半部分呈现传统认知,后半部分构建新的认知范式,形成了 “破” 与 “立” 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具有相似性 —— 德里达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打破了 “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认知模式,而树科则通过对传统知识分类的解构,打破了 “科学中心主义”“哲学中心主义” 的认知偏见,二者均体现了对传统认知体系的批判性反思。但与德里达不同的是,树科在解构之后,并非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而是构建起以 “诗学” 为核心的新认知范式,实现了 “解构” 与 “建构” 的统一,这正是《谂谂计仔》在认知思想上的独特价值所在。

三、生存哲学的反抗与坚守:从 “炒咗佢” 到 “唔识” 的生存策略

如果说诗歌的第一小节是对认知逻辑的颠覆,那么第二小节则是对生存现实的回应。树科以 “听话,睇戏,谂嘢” 开篇,呈现了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三种基本生存状态 ——“听话”(服从)、“睇戏”(旁观)、“谂嘢”(思考),随后以 “唔使办法,冇套路嘅” 否定了前两种生存状态,强调 “谂嘢”(思考)的重要性,进而提出 “同老板,阔佬,官爷:炒咗佢!咪借!唔识!” 的生存策略。这一生存策略的提出,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学 —— 在异化的社会现实中,通过 “反抗” 与 “坚守”,维护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生存哲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具有相似性 —— 萨特提出 “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通过自由选择与行动构建自我本质,而树科提出的生存策略,正是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自由选择,体现了对自我本质的坚守。

“听话” 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代表着对权威的服从与对规则的妥协。在现代社会中,“听话” 往往被视为一种 “正确” 的生存方式 —— 对老板 “听话” 可以获得升职加薪,对官爷 “听话” 可以获得便利,对阔佬 “听话” 可以获得资源。但树科以 “唔使办法,冇套路嘅” 否定了这种生存方式,认为 “听话” 并非真正的生存策略,而是对个体自由的束缚。这种对 “听话” 的否定,与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 “逃避自由” 理论形成呼应 ——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往往会通过服从权威、放弃自由来获得安全感,而树科则恰恰相反,他鼓励个体拒绝服从,坚守自由,体现了对 “逃避自由” 的批判性反思。

“睇戏” 作为另一种生存状态,代表着对社会现实的旁观与冷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往往沦为 “吃瓜群众”,对他人的困境、社会的问题采取旁观态度,认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树科同样否定了这种生存状态,认为 “睇戏” 并非真正的生存策略,而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这种对 “睇戏” 的否定,与加缪的 “反抗者” 思想具有相似性 —— 加缪在《反抗者》中指出,反抗者并非简单的革命者,而是对不公现实的拒绝妥协,对人类尊严的坚守。树科鼓励个体拒绝旁观,主动反抗,正是对加缪 “反抗者” 思想的本土化诠释,体现了对个体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

在否定了 “听话” 与 “睇戏” 之后,树科提出了 “炒咗佢!咪借!唔识!” 的生存策略。“炒咗佢”(炒了他)针对的是 “老板”,代表着对职场异化的反抗 —— 在现代职场中,老板往往将员工视为 “工具人”,剥夺员工的劳动价值与人格尊严,“炒咗佢” 则是员工对这种异化的拒绝,体现了对劳动尊严的坚守;“咪借”(不要借)针对的是 “阔佬”,代表着对金钱诱惑的拒绝 —— 阔佬往往以金钱为诱饵,换取他人的尊严与自由,“咪借” 则是个体对这种诱惑的抵制,体现了对人格独立的坚守;“唔识”(不认识)针对的是 “官爷”,代表着对权力压迫的反抗 —— 官爷往往以权力为手段,干预他人的生活与选择,“唔识” 则是个体对这种压迫的拒绝,体现了对精神自由的坚守。

这三种生存策略,虽然具体针对的对象不同,但核心都是 “拒绝妥协”—— 拒绝向资本妥协(老板)、拒绝向金钱妥协(阔佬)、拒绝向权力妥协(官爷)。这种 “拒绝妥协” 的生存哲学,与陶渊明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具有精神上的契合 —— 陶渊明通过 “辞官归隐” 的方式,拒绝向官场的黑暗妥协,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树科则通过 “炒咗佢!咪借!唔识!” 的方式,拒绝向现代社会的资本、金钱、权力妥协,坚守自己的精神自由。二者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现实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 “独善其身” 的精神品格,树科在粤语诗歌的语境下,将这种精神品格与现代社会现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此外,“唔使办法,冇套路嘅” 一句,还体现了树科生存哲学的灵活性。“冇套路” 并非指没有生存策略,而是指不固守某种固定的生存模式,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做出自由选择。这种灵活性,与庄子的 “无为而无不为” 思想具有相似性 —— 庄子强调 “顺应自然”,并非指消极被动,而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灵活应对。树科提出的 “冇套路”,正是对庄子思想的现代诠释,认为个体在面对社会现实时,不应固守某种固定的生存模式,而应根据自己的内心追求做出自由选择,体现了生存哲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四、精神境界的超越与升华:从 “心水” 到 “世界消失” 的诗性突围

诗歌的第三小节 “仲有冇心水?嘟要乜心术?仲有一招半式:心度冇世,世界消失……”,将诗歌的思想境界从 “认知颠覆”“生存反抗” 提升到 “精神超越” 的层面。如果说前两小节是对外部世界(知识体系、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回应,那么第三小节则是对内部世界(个体心灵)的探索与超越,通过 “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的诗性表达,构建起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境界。从诗学理论来看,这种精神超越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 “无我之境” 具有相似性 —— 王国维认为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树科提出的 “心度冇世,世界消失”,则是通过 “心” 的超越,实现 “我” 与 “世界” 的融合,达到一种 “物我两忘” 的精神境界。

“仲有冇心水?嘟要乜心术?” 两句,以疑问的形式引发读者对 “心” 的思考。“心水”(sam1 seoi2)在粤语中意为 “心意、想法”,“心术”(sam1 seot6)则意为 “心思、计谋”。树科在此处提出这两个问题,并非真正寻求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反思 —— 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困境时,个体是否过于关注 “心水”(外在的想法)与 “心术”(外在的计谋),而忽略了 “心” 的本质与力量。这种反思,与王阳明的 “心学” 思想具有相似性 —— 王阳明提出 “心即理”,认为 “心”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道德伦理的根源,个体的 “心” 具有超越外在束缚的力量。树科对 “心水” 与 “心术” 的追问,正是对王阳明 “心学” 的现代呼应 —— 他试图引导读者摆脱对外在 “心意” 与 “计谋” 的依赖,回归 “心” 的本质,通过 “心” 的力量实现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在提出疑问之后,树科给出了 “仲有一招半式: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的答案。“心度”(sam1 dou6)在粤语中意为 “心里、内心”,“心度冇世” 即 “内心没有世界”,“世界消失” 则是 “内心没有世界” 的必然结果。从表面上看,“内心没有世界” 似乎带有消极避世的意味,但深入解读便会发现,这并非真正的 “无世”,而是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观念的精神境界 —— 个体不再以世俗的标准(如金钱、权力、地位)看待世界,不再被世俗的困境(如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社会不公)所困扰,从而实现了 “世界消失” 的精神突围。这种精神境界,与禅宗的 “明心见性” 思想具有深刻的契合 —— 禅宗强调通过 “明心”(领悟自己的本心)来 “见性”(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摆脱烦恼,获得解脱。树科提出的 “心度冇世,世界消失”,正是通过 “明心” 来实现对世俗世界的超越,达到 “见性” 的精神境界。

从诗学角度来看,“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的表达还具有强烈的意象性与留白性。“世界消失” 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世界消失,而是指个体精神世界中世俗世界的消失,这种表达既抽象又具象 —— 抽象在于它无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具象在于它能够让读者通过自身的生**验感受到这种精神境界。这种 “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正是诗歌意象的核心特质。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诗歌的意义在于其意象的张力,这种张力能够让读者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共鸣。” 树科通过 “世界消失” 的意象,构建起一种极具张力的诗性空间,让读者在感受这种精神境界的同时,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此外,“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中的省略号,还赋予了诗歌强烈的留白性。省略号的运用,既表明这种精神境界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 ——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精神境界往往超越语言的局限;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追求与生**验,对 “世界消失” 之后的精神境界进行补充与延伸。这种留白性,恰恰体现了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美学特质。从中国古典诗学来看,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对这种留白性的最好诠释 —— 诗歌不直接描绘某种意境,而是通过间接的表达让读者自行领悟,从而达到 “尽得风流” 的美学效果。树科对省略号的运用,正是吸收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这种美学思想,让《谂谂计仔》在现代方言诗歌的语境下,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

进一步来看,“心度冇世,世界消失” 的精神境界,还与马斯洛的 “自我实现” 理论具有一定的关联。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指的是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幸福。树科提出的 “心度冇世,世界消失”,正是个体在摆脱了世俗束缚之后,实现 “自我实现” 的精神状态 —— 个体不再被外在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所困扰,而是专注于内在的精神追求,实现了自己的精神潜能,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内心自由与幸福。这种关联,让《谂谂计仔》的精神境界具有了跨文化、跨时代的普遍意义,不仅能够引发粤语文化圈读者的共鸣,也能够让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力量。

五、诗学价值的当代启示: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谂谂计仔》语言诗学、认知逻辑、生存哲学与精神境界四个维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首诗在当代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以精湛的粤语运用激活了方言诗歌的语言魅力,以深刻的认知重构拓展了方言诗歌的思想深度,以鲜明的生存反抗彰显了方言诗歌的社会关怀,以高远的精神超越提升了方言诗歌的美学境界,更为当代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谂谂计仔》对粤语的精准运用,为方言诗歌的语言传承提供了典范。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时代背景下,方言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危机,而方言诗歌作为方言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使命。树科在《谂谂计仔》中,不仅运用了粤语的常用词汇、语气词与声调系统,还融入了粤语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让粤语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这种传承方式,打破了方言诗歌 “为方言而方言” 的局限,实现了方言语言与方言文化的双重传承,为其他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谂谂计仔》对中外诗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吸收与融合,为方言诗歌的思想创新提供了思路。方言诗歌并非只能承载地方化、生活化的内容,它同样可以承载具有普遍性、深刻性的思想内涵。树科在《谂谂计仔》中,将海德格尔的 “语言存在论”、康德的 “哥白尼式革命”、萨特的存在主义、加缪的 “反抗者” 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王阳明心学、庄子思想、禅宗思想、古典诗学理论相结合,构建起一种跨文化、跨时代的思想体系,让方言诗歌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种创新方式,打破了方言诗歌 “思想浅化” 的偏见,实现了方言诗歌与主流诗学、哲学思想的对话,为方言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此外,《谂谂计仔》对生存现实的关注与回应,还为方言诗歌的社会功能创新提供了方向。在当代社会中,诗歌不应仅仅是 “象牙塔” 中的艺术形式,它还应该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关怀个体生存、引导精神追求的社会功能。树科在《谂谂计仔》中,通过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描绘、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对精神境界的引导,让诗歌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实现了诗歌社会功能的回归与创新。这种创新方式,打破了诗歌 “脱离现实” 的局限,让方言诗歌成为反映当代社会、关怀当代人生的重要载体,增强了方言诗歌的社会影响力与生命力。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谂谂计仔》的创作还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启示。中国当代诗歌不应只有普通话诗歌一种形态,方言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谂谂计仔》的成功创作表明,方言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与文化内涵,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功能,它能够与普通话诗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够丰富中国当代诗歌的形态与内涵,还能够增强中国当代诗歌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让中国诗歌在世界诗坛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结语

树科的《谂谂计仔》作为一首当代粤语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成为中国当代方言诗歌创作的典范。从语言诗学的角度来看,它激活了粤语的诗性特质,实现了方言语言与方言文化的双重传承;从认知逻辑的角度来看,它颠覆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构建起以 “诗学” 为核心的新认知范式;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看,它回应了现代的生存困境,提出了 “拒绝妥协” 的生存策略;从精神境界的角度来看,它超越了世俗的现实束缚,构建起 “物我两忘” 的精神境界。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谂谂计仔》丰富而深刻的诗学内涵。

在当代方言诗歌面临传承危机与发展困境的背景下,《谂谂计仔》的创作不仅为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表明,方言诗歌只要能够坚守自身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吸收中外诗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的精华,关注个体生存与社会现实,就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成为中国当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像《谂谂计仔》这样的优秀方言诗歌作品,它们能够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远的精神境界,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怀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引导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为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