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59章 粤语诗学与日常的神圣性

粤语诗学与日常的神圣性

——以树科《身边嘅风景》为镜的诗学考察

文\/元诗

在汉语诗学的宏大谱系中,粤语诗歌始终以一种坚韧的方言美学挑战着官话书写的垄断性。树科的《身边嘅风景》恰如一枚棱镜,折射出岭南诗学特有的在地性与超验性。这首诗表面以俚俗粤语写就,内里却暗合中国诗学“即目即事”的传统——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到王阳明“心外无物”,皆在粤语的口语节奏中获致当代回响。

首节“唔知做乜嘢鬼\/唔知喺鬼迷心窍咗”以双重否定建构悬疑语境,看似混沌的表述实则暗藏诗学机锋。“撞邪”作为岭南民间信仰的特定意象,与屈原《九歌》中“灵偃蹇兮姣服”的巫觋传统形成互文,使日常经验瞬间蒙上超自然色彩。这种鬼魅化叙事恰是粤语诗歌的重要特征:既承袭楚辞瑰奇想象,又融合广府民俗的现世鬼魅学。

诗人旋即引入童年经验“细细个,噈信:\/秀才唔出门\/嘟知天下事”,此处化用的谚语实则解构了传统认知范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强调精神游弋的可超越物理空间,而树科以粤语俚俗性消解了这种精英主义叙事。“秀才”在此并非士大夫象征,而是每个普通粤语使用者的精神原型,暗示知识获取的民主化进程。

第二段叙事视角发生微妙转换:“不知几钟意去玩\/去见识,去旅行”采用儿语式重复,暗合维柯《新科学》所述原始诗性思维。但诗人旋即揭示认知悖论——“卒之次次同己己\/唔使睇到嘅\/心度谂到嘅\/有模有样,一模一样”。这组排句完美诠释了现象学“意向性”概念: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内心图景与外部世界存在先验统一性。王阳明《传习录》 “岩中花树”公案在此获粤语诗学阐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的哲学命题,被转化为“心度谂到嘅”与现实“一模一样”的方言表达。

结尾的狂欢式宣言尤具诗学价值:“嘻嘻,牛皮唔喺吹嘅”以市井俏皮话解构传统诗教的庄严性,这种诙谐美学源自岭南木鱼书、粤讲等民间说唱传统。而“三江!岭南!诗国……”的排比,实则构建了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叠印地图。韩愈贬谪岭南时“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荒蛮意象,在此被重构为诗意盎然的“诗国”。这种地域认同的文学建构,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的瑰宝》中指出的:地方性写作往往是对中心书写的创造性偏离。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标题“身边嘅风景”的哲学解构。“身边”暗示现象学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风景”则对应中国画论的“可游可居”。但粤语语气助词“嘅”颠覆了静态观照,使风景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恰与海德格尔“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概念暗合:人不是客观世界的观察者,而是参与意义生成的存在者。

从诗体学角度考察,树科创造性融合了三种传统:一是岭南竹枝词以俗语入诗的特征,二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元叙事技巧(诗中反复出现的“谂”“知”等认知动词),三是后现代式的语言游戏(如“鬼迷心窍”与“撞邪”的语义循环)。这种杂交诗体正如巴赫金所说的“杂语”(heteroglossia),在单一文本中容纳多重语言意识。

该诗的时空标注“《诗国行》2025.7.26.粤北韶城沙湖畔”本身即具深意。韶关作为六祖惠能弘法之地,是禅宗“不假外求”思想的发祥处;沙湖的岭南水乡意象又与诗中“三江”呼应。这种时空锚点将瞬间感悟纳入历史长河,使口语诗歌获得史诗般的厚重感。

纵观全诗,树科成功实现了粤语诗歌的本体论突破:一方面坚持方言的在场性(如“乜嘢”“噈似”等语气词的不可译性),另一方面又超越地域限制,触及人类普遍的认知困境。这种“在地的普世性”(glocalization)正是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走向。该诗启示我们:真正的诗国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用母语构建的日常风景之中;当诗人以粤语说出“牛皮唔喺吹嘅”时,他实际上在践行陆机《文赋》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创作理想——只不过这次,千古诗心被装进了广府街巷的烟火人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