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05章 方言的诗学抵抗与存在之问

方言的诗学抵抗与存在之问

——树科《有冇》的粤语诗性空间探赜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隐秘而汹涌的暗流。粤语诗歌作为其中极具张力的分支,既承袭了古汉语的音韵肌理,又融入了现代性的精神困境。树科发表于《诗国行》的粤语诗《有冇》,正是这样一首以方言的肉身承载哲学之魂的典范之作。全诗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与虚实相生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关于存在确认与人际疏离的隐喻空间,在看似简单的对话体框架下,完成了对现代科技社会中人类本质关系的深刻诘问。

一、方言的诗性转码与语言本体论

粤语作为保留中古汉语音韵特征最完整的方言之一,其诗歌创作天然携带语言考古学的意味。《有冇》开篇即以双重否定建构语义场域:“唔讲电子,粒子\/唔话镜像,屏幕……”。这种拒绝言说的姿态,恰是对科技词汇宰制现代语言体系的反抗。诗人刻意选用“电子”(din6 zi2)、“粒子”(lap1 zi2)等科技名词的粤语发音,与后续“你”(nei5)、“我”(ngo5)等人称代词形成音韵上的钝化对比——前者呈现齿音与塞音的交织,后者则以鼻音与软腭音为主,在语音层面就完成了科技冷漠感与人性温度感的对立。

更值得深究的是标题“有冇”(jau5 mou5)的哲学负载。这个粤语特有的正反义复合词,既是对《老子》“有无相生”的现代呼应,又暗合海德格尔对“存在”(Sein)与“无”(Nichts)的辩证思考。诗中重复出现的“有冇”疑问句式,实则构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叩问框架:当现代人被数字化存在(电子、镜像)包围时,何种接触能证明生命的本真状态?这种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恰如本雅明所说的“纯语言”(reine Sprache)状态,在标准汉语难以触及的缝隙中,打开了新的思辨维度。

二、科技异化下的身体哲学与镜像悖论

诗歌第二段以“噈讲”(即“只讲”)的排比句式,将焦点从科技意象转向人际关系:“噈讲你,喺可能\/噈话我,嘟可能……”。粤语副词“喺”(hai6,是)与“嘟”(dou1,都)的运用,在语法层面就呈现出判断与或然性的交织。这种语言特性恰好服务于诗歌的哲学主题——在祛魅化的科技时代,人际间的存在确认变得愈发模糊与不确定。

“碰撞”与“接触”的物理学意象在此被赋予现象学意义。诗人刻意选用这两个既可作物理解又可作心理解的词汇,暗合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理论:真正的存在需要通过他者的身体来确认。但现代性困境在于,当“屏幕”与“镜像”成为人际中介时,这种身体接触已被异化为虚拟的、非触感的数字交互。粤语特有的动词“郁到”(juk6 dou3,动到)更强化了这种焦虑——动作是否真实发生?运动是否引发实质接触?这些疑问最终都沉淀为存在论层面的惶惑。

三、对话体的悬置结构与接受美学

全诗以对话体收束:“你讲咯,有冇?\/我话哈,有冇……你知嘅……”。这组未完成对话构成典型的“悬置结构”(epoche),读者被强行拉入对话的空白处。粤语语气词“咯”(lo1)、“哈”(haa2)、“嘅”(ge3)的运用,使疑问句呈现多重情感层次:既有试探性的催促,又有迟疑的回应,最终归于欲言又止的暧昧。这种语言效果在标准汉语中难以完全再现,正是方言的诗学优势所在。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这种悬置迫使读者进行意义填充。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此显现:每个读者都需用自己的经验回答“有冇”之问。而粤语读者与非粤语读者将面临不同的解读路径——前者能通过语音特质捕捉更细腻的情感波动,后者则需通过注释进入文本,这种双重解读空间恰是方言诗歌现代性的体现。

四、冷抒情与岭南诗学传统

《有冇》的冷抒情风格令人想起岭南诗学自张九龄以来的“清淡”传统。但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山水意象,树科将现代科技元素纳入抒情系统,形成独特的“科技冷抒情”。诗中所有意象都经过低温处理:电子、粒子自带物理学的冷感,镜像与屏幕则折射虚拟世界的疏离。就连本应温暖的人际对话,也因“有冇”的反复质疑而保持审慎距离。这种抒情方式与粤语本身相对冷静的语感相得益彰——粤语保留入声字短促的收音,如“噈”(zek1)、“咯”(lok3)等字都以爆破音结尾,天然形成情感克制效应。

但冷抒情之下暗藏热切追问。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拖音字(如“嘅”字的延长感)在冷峻中注入暖色,最终在“你知嘅”的尾句中实现温度回升。这种冷热交替的语言张力,正是诗歌超越科技异化、重返人性温度的隐喻性努力。

五、方言写作的现代性困境与突破

《有冇》的创作实践回应了方言诗歌的核心争议:如何避免沦为民俗标本而获得现代性表达?树科的策略是通过方言承载普世性哲学思考。全诗虽用粤语,但探讨的是全球共存的科技伦理问题;虽植根岭南文化语境,但运用的是后现代诗歌的碎片化手法。这种“本土语言-全球议题”的辩证结构,为方言诗歌提供了生存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发表的时空标注——“2025.7.22.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个精确到地理坐标的时间锚点,暗示了诗歌与特定文化土壤的关联。韶关作为粤语北上传播的第一站,既是语言交界地带,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区。选择在此地标注创作渊源,凸显了诗人对方言地理学的自觉意识。

结语:在数码吞噬肉身的时代,《有冇》以粤语特有的语言肌理,守护了诗歌作为存在之思的本真状态。它证明真正的诗性语言永远生长在生存经验的根部,而方言正是最贴近这片土壤的耕种方式。树科的实践启示我们:诗歌的现代性不在于对科技词汇的简单挪用,而在于如何用最贴近生命本源的语言,对时代进行本质性的诘问。当标准语在科技狂欢中逐渐失去痛感时,方言或许正是唤醒诗歌神经末梢的那一剂良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