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04章 于方言肌理中叩问存在

《有冇》(粤语诗)

文\/树科

唔讲电子,粒子

唔话镜像,屏幕……

噈讲你,喺可能

噈话我,嘟可能……

即系讲,有冇碰撞

仲系话,有冇接触郁到……

你讲咯,有冇?

我话哈,有冇……你知嘅……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2.粤北韶城沙湖畔

于方言肌理中叩问存在

—— 树科粤语诗《有冇》的诗学解构与鉴赏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鲜活的地域肌理与独特的文化基因,构成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承载着岭南地区千年的历史积淀与生活智慧,其声韵的婉转、词汇的鲜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沛的养分。树科的粤语短诗《有冇》,以极简的篇幅、质朴的方言口语,将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个体间的情感张力浓缩其中,在 “有” 与 “冇” 的叩问之间,搭建起一座连接现实与诗意、理性与感性的桥梁。本文将从语言形态、意象建构、哲学意涵三个维度,结合中外诗学理论,对这首诗歌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一、方言的诗性激活:粤语口语的审美转化

方言诗歌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能够打破通用语诗歌的语言惯性,以更贴近生活本真的言说方式,唤醒读者的感官记忆与文化认同。《有冇》开篇即以 “唔讲电子,粒子 \/ 唔话镜像,屏幕……” 的句式,将现代社会的科技符号一一摒弃,这种 “否定式” 的开篇,不仅在内容上确立了诗歌的情感指向,更在语言层面完成了一次重要的 “祛魅”—— 它摆脱了通用语诗歌中常见的书面化表达,转而采用粤语中最基础、最日常的否定词 “唔”,让诗歌的言说瞬间回归到生活的语境之中。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粤语中的 “唔” 与普通话的 “不” 相比,在声韵上更显柔和。“唔” 发音为 [?],是一个浊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缓缓流出,相较于 “不” 的清塞音发音,更具舒缓感与绵长感,这种声韵特质赋予了诗歌开篇一种 “娓娓道来” 的亲切感,而非生硬的拒绝。同时,“唔讲”“唔话” 的搭配,是粤语口语中的常用表达,“讲” 与 “话” 在粤语中均有 “言说” 之意,但 “讲” 更侧重具体内容的陈述,“唔讲电子,粒子” 即 “不谈论电子、粒子”,指向对抽象科技概念的回避;“话” 则更侧重话题的开启,“唔话镜像,屏幕” 即 “不提及镜像、屏幕”,指向对现代媒介符号的疏离。这种词汇的细微差异,在通用语中往往被 “不说” 一词所统摄,而树科精准地捕捉到了粤语词汇的这种 “语义细分”,让诗歌的语言在简约中蕴含着丰富的层次。

诗歌的第二节 “噈讲你,喺可能 \/ 噈话我,嘟可能……”,进一步强化了粤语口语的诗性表达。“噈” 在粤语中是 “就、便” 的意思,是一个表示承接的副词,相较于普通话的 “就”,“噈” 的发音 [tsok] 带有轻微的入声韵尾,发音短促而有力,既完成了从 “唔讲”“唔话” 到 “讲你”“话我” 的转折,又在节奏上形成了一种明快的跳跃感,仿佛诗人在摒弃了繁杂的外部世界后,终于找到了言说的核心。“喺” 是粤语中最常用的判断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是”,“喺可能” 即 “是可能”;“嘟” 则是粤语中的语气词,在这里可理解为 “也、亦”,“嘟可能” 即 “也可能”。“喺” 与 “嘟” 的运用,让诗歌的语言彻底摆脱了书面语的束缚,呈现出一种 “聊天式” 的自然状态,仿佛诗人正与对话者面对面交谈,将 “你” 与 “我” 之间的可能性娓娓道来。

这种方言口语的审美转化,并非简单的 “方言堆砌”,而是对粤语语言特质的深度挖掘与艺术提炼。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所言:“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有冇》在粤语口语的运用中,恰好实现了这三种美的融合 —— 声韵上,“唔”“噈”“喺”“嘟” 的发音构成了舒缓与短促、绵长与明快的节奏变化,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内容上,“你”“我” 的人称指向,让诗歌的画面从抽象的科技符号转向具体的个体,构建了诗歌的绘画美;结构上,两节四行的句式,“唔讲…… 唔话……” 与 “噈讲…… 噈话……” 的对称,形成了诗歌的建筑美。这种对粤语口语的诗性激活,让诗歌既保留了方言的 “在地性”,又具备了诗歌的 “审美性”,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二、意象的留白艺术:“碰撞” 与 “接触” 的情感张力

如果说方言是《有冇》的语言外壳,那么意象则是其情感内核。诗歌的第三节 “即系讲,有冇碰撞 \/ 仲系话,有冇接触郁到……”,以 “碰撞” 与 “接触” 两个核心意象,将 “你” 与 “我” 之间的情感关系推向了**,而这种意象的呈现方式,却采用了极具东方美学特质的 “留白艺术”,让诗歌的情感表达在模糊与清晰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张力。

“即系讲” 是粤语口语中的常用短语,意为 “也就是说、换句话说”,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第二节中 “可能” 的抽象表述,转化为第三节中具体的行为追问。“碰撞” 与 “接触”,从字面意义上看,均指向个体间的物理互动,但在诗歌的语境中,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碰撞” 更具冲击力,它暗示着一种激烈的、瞬间的情感交汇,可能是心灵的共鸣,也可能是情感的冲突;“接触” 则更显温和,它指向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情感靠近,可能是默默的陪伴,也可能是含蓄的关怀。树科将这两个意象并置,既展现了情感关系的多元可能性,又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界定,这种 “不置可否” 的追问,正是诗歌留白艺术的体现。

从诗学理论来看,这种留白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含蓄” 传统一脉相承。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 “言有尽而意无穷”,强调诗歌应通过有限的语言,传达无限的意蕴。《有冇》中的 “有冇碰撞”“有冇接触”,正是以 “有” 与 “冇” 的二元追问,将情感的判断权交给了读者,让不同的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赋予意象不同的内涵。对于经历过热烈爱情的读者而言,“碰撞” 可能是一见钟情的心动;对于珍视平淡陪伴的读者而言,“接触” 可能是相濡以沫的温情。这种意象的 “多义性”,打破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单一性,让诗歌具备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艺术效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 “接触郁到” 中的 “郁到” 一词,这是粤语中极具生活气息的表达,“郁” 意为 “动、移动”,“郁到” 即 “动得到、能够接触到”。这个词的加入,让 “接触” 的意象从 “是否发生” 的判断,转向了 “是否能够实现” 的期待,它暗示着 “你” 与 “我” 之间的接触并非易事,可能存在着某种阻碍 —— 这种阻碍或许是现实的距离,或许是心理的隔阂,或许是时间的错位。这种 “阻碍感” 的加入,让诗歌的情感张力进一步增强:“有冇碰撞” 是对过去情感经历的追问,“有冇接触郁到” 则是对未来情感可能性的期待,过去与未来的交织,让 “你” 与 “我” 之间的情感关系更显复杂与真实。

西方现代派诗歌中也有类似的意象留白手法,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 “客观对应物” 理论,认为诗歌应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情境、事件,来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不是直接抒情。《有冇》中的 “碰撞” 与 “接触”,正是这样的 “客观对应物”,诗人没有直接言说 “我” 对 “你” 的思念、爱慕或困惑,而是通过这两个意象,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追问,让情感在意象的背后缓缓流淌,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让情感表达更显深沉与厚重。

三、哲学的诗意叩问:“有冇” 背后的存在之思

诗歌的结尾 “你讲咯,有冇?\/ 我话哈,有冇…… 你知嘅……”,以对话的形式将 “有冇” 的追问推向极致,而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涵,它不仅是对 “你” 与 “我” 之间情感关系的叩问,更是对现代社会个体存在状态的反思。

从对话结构来看,“你讲咯,有冇?” 是 “你” 对 “我” 的追问,“咯” 是粤语中的语气词,带有轻微的催促与期待之意,它让 “你” 的追问不再是生硬的质疑,而是一种带着撒娇与依赖的期盼;“我话哈,有冇…… 你知嘅……” 则是 “我” 的回应,“哈” 是一个拟声词,在这里可理解为 “哈哈” 的简略,它带有一种无奈、调侃又心照不宣的意味,“你知嘅” 即 “你知道的”,是粤语中常用的省略表达,完整的表述应为 “你知嘅答案” 或 “你知嘅情况”,这种省略,让 “我” 的回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将答案再次交还给 “你”,形成了一种 “循环式” 的追问。

这种 “循环式” 的追问,与海德格尔对 “存在” 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存在” 不是一个固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追问的过程,人通过对 “存在” 的追问,来确认自身的存在意义。《有冇》中的 “有冇”,正是这样一种对 “存在” 的追问 ——“有” 代表着存在、确定、拥有,“冇” 代表着不存在、不确定、失去,“有冇碰撞”“有冇接触”,本质上是 “我” 在追问 “我” 与 “你” 之间情感关系的存在意义,是 “我” 在通过与 “你” 的关系,来确认 “我” 自身的存在价值。而 “我” 的回应 “你知嘅”,则暗示着这种存在意义的确认,并非来自外部的判断,而是来自 “你” 与 “我” 之间的 “共在” 体验 ——“你” 之所以知道答案,是因为 “你” 与 “我” 共同经历了这段情感关系,这种 “共在”,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 “此在” 的基本存在方式。

同时,这种 “有冇” 的追问,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个体的精神困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电子”“粒子”“镜像”“屏幕” 等科技符号逐渐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个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与虚拟的社交之中,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疏离。《有冇》开篇对这些科技符号的摒弃,正是对这种精神困境的反抗 —— 诗人试图摆脱科技对情感的异化,重新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 “碰撞” 与 “接触”。而 “有冇” 的追问,则是这种反抗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互动是否还存在?我们是否还能够实现心灵的 “碰撞” 与情感的 “接触”?这种迷茫与困惑,正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精神困境,因此,《有冇》的追问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对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叩问。

从诗学传统来看,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诗歌的创作方式,可追溯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理趣” 传统。宋代诗歌常以 “理趣” 见长,如苏轼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有冇》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又突破了古典诗歌的意象体系,转而采用现代社会的生活语境与方言口语,让哲学思考更贴近现代读者的生**验。同时,它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的 “智性” 特质,如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对存在、死亡、爱等哲学命题的诗意探索,让诗歌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具备了更深厚的思想内涵。

四、粤语诗的当代价值:从《有冇》看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有冇》作为一首优秀的粤语诗,不仅展现了个体的情感世界与哲学思考,更在当代方言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创新意义。它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方言诗歌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也为方言诗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有冇》坚守了粤语诗歌的文化基因。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其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清代的粤讴、龙舟歌,到现代的粤语新诗,粤语诗歌始终以其鲜活的口语特色与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冇》延续了粤语诗歌的口语传统,它没有刻意追求方言词汇的生僻与古雅,而是采用 “唔”“噈”“喺”“嘟”“郁到” 等最日常的粤语口语词汇,让诗歌与岭南地区的生活语境紧密相连,这种 “接地气” 的创作方式,不仅保留了粤语的语言特色,更传承了岭南文化中务实、质朴、鲜活的精神特质。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有冇》突破了传统粤语诗歌的题材局限。传统粤语诗歌多以描绘岭南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日常生活为主,题材相对单一。而《有冇》则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个体的存在思考,它以粤语口语为载体,探讨了科技异化、情感疏离、存在意义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命题,让粤语诗歌从 “地域书写” 走向了 “普遍关怀”,拓宽了粤语诗歌的题材范围与思想深度。同时,在形式上,《有冇》采用了自由体的句式,摆脱了传统粤语诗歌(如粤讴)的格律束缚,句式长短不一,节奏灵活多变,既适应了现代口语的表达习惯,又赋予了诗歌更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有冇》的成功,也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方言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在 “在地性” 与 “普遍性” 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方言诗歌必须坚守方言的 “在地性”,深入挖掘方言的语言特质与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避免被通用语诗歌所同化;另一方面,方言诗歌又必须超越 “在地性” 的局限,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与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更广泛读者的共鸣,实现方言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有冇》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 它以粤语口语为 “在地性” 的载体,以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存在思考为 “普遍性” 的内核,让方言诗歌既有 “岭南味”,又有 “时代感”,既有 “个人情”,又有 “人类思”。

结语

树科的《有冇》,以短短八行的粤语诗句,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诗性世界。在语言层面,它激活了粤语口语的诗性特质,让方言成为诗歌情感表达的鲜活载体;在意象层面,它运用留白艺术,让 “碰撞” 与 “接触” 的意象在模糊与清晰之间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在思想层面,它以 “有冇” 的追问,完成了对现代社会个体存在意义的诗意叩问。这首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更是当代粤语诗歌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它证明了方言诗歌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也为方言诗歌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科技异化、情感疏离的现代社会,《有冇》的 “追问” 显得尤为珍贵 —— 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互动,始终是我们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方式。而方言诗歌,正是以其独特的语言肌理与文化基因,为我们保留了这份本真,让我们在诗意的言说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温度与存在的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