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529章 根茎的言说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529章 根茎的言说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4:22

根茎的言说

——论《人嘅森林》中粤语诗学的空间政治与声音拓扑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犹如一片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密林,以其独特的语音纹理和语法结构,构筑着抵抗普通话中心主义的文化飞地。树科的《人嘅森林》恰是这样一首以方言为根茎的诗作,它不仅在语言表层呈现了粤语特有的音韵节奏,更在深层结构中建构了一套关于空间、声音与主体性的诗学政治。这首诗以其看似随意的口语表达,实则暗含了精密的拓扑学结构,将\"森林\"这一意象转化为多重隐喻的交叠场域——既是语言森林,也是文化森林,更是主体存在的森林。

一、方言的音韵政治与抵抗诗学

\"唔知有冇护林防火?\/噈当佢时有时冇得啦……\"开篇两句即以典型的粤语虚词和语气助词构筑了一个声音的迷宫。普通话读者在此遭遇的第一重阻隔不是语义的晦涩,而是语音的异质性。\"?\"作为粤语特有的句末助词,携带了无法被标准汉语转写的口腔动作和声调曲线,这种语音的物质性成为抵抗文化同化的第一道屏障。粤语诗的音韵系统在此展现出德勒兹所说的\"少数文学\"特质——它并非简单地用方言写作,而是通过方言对主流语言进行\"解域化\"操作。当\"噈\"(就)与\"佢\"(他)这样的字词在诗行中闪烁时,它们不仅在表意,更在通过声音的差异实践着一种隐秘的文化政治。

这种音韵政治在\"西边喺阴,i……i……i……\"中达到**。三个连续的\"i\"音既是拟声的延展,也是粤语中特有的犹豫、留白和未尽之意的声音化呈现。与普通话诗歌中常见的\"啊呀\"等感叹词不同,粤语的\"i\"携带了更复杂的情绪频谱——可能是迟疑,可能是惊叹,也可能是某种无法言说的存在体验。这种声音的特异性令我们想起张枣在《镜中》对元音的迷恋,但树科的实践更具文化对抗性,因为他的元音选择本质上是对标准汉语音系的有意偏离。

二、空间拓扑学与根茎诗学

\"森林几大?\/年代,边际,地域\/嘟由你谂到嘅吧……\"诗中的空间设问展开了一个精妙的拓扑结构。树科笔下的森林不同于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垂直向上的超越性空间,也不同于华兹华斯《丁登寺》中作为精神镜像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德勒兹式的\"块茎\"空间——没有中心,没有层级,只有不断延伸的连接线。\"上面冇限,叶冠有限\/下面有限,根梗冇限\"这两句揭示了森林的双重空间性:向上的生长看似无限实则受限(受制于光照、气候等),而向下的根系看似有限实则无限延伸(通过地下菌丝网络的隐秘连接)。这种空间悖论恰是粤语文化处境的隐喻:表面的文化表达可能受限,但地下的根茎网络却在不断拓展。

诗中\"东方喺阳,风光旖旎\/西边喺阴\"的方位划分,打破了传统诗歌中东西方的简单对立。树科不提供明确的价值观照,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判断词\"喺\"(是)将东西方并置为共时的存在样态。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令人想起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森林成为容纳矛盾空间的场所,阳光与阴暗不再是对立项,而是共生的拓扑面。诗歌空间在此拒绝被简化为地理概念,而成为不同文化力量交织的力场。

三、主体性的游牧与声音的复调

\"讲嚟讲去,话你话佢\/听佢听你,睇睇我哋喺边哈……\"结尾段落的对话性结构构建了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效果。粤语中特有的\"嚟\"(来)\"去\"动态助词和\"话\"(说)的重复使用,制造了声音的多重反射。主体在\"你佢我哋\"之间不断滑动,形成德勒兹意义上的\"游牧主体\"。这种主体性不再固着于某个确定的言说位置,而是在语言的森林中不断迁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睇睇我哋喺边哈\"中的\"哈\"字。这个语气词在粤语中既有疑问又有自嘲的双重色彩,使得整首诗的结尾呈现出一种狡黠的辩证智慧。主体既在寻找位置(\"喺边\"),又通过\"哈\"消解了这种寻找的严肃性。这种表达方式与北岛\"我不相信\"的决绝或海子\"面朝大海\"的笃定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粤语诗歌特有的反讽性主体建构策略。

四、语言生态学与后殖民诗学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人嘅森林》可被视为一场语言生态学的实践。诗中反复出现的\"有冇\"(有没有)\"噈当\"(就当)等粤语表达,构成了与标准汉语不同的语法生态系统。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具有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政治意味——正如非洲作家钦维祖(chinweizu)主张用被殖民者的语言重构文学传统,树科的粤语写作同样是在抵抗文化霸权的话语实践。

诗中\"年代,边际,地域\/嘟由你谂到嘅吧\"的开放性设问,将解读权彻底交给读者。这种民主化的意义生成过程,打破了作者中心的传统诗学模式,使得诗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森林\"。每个读者带着自己的\"年代\"和\"地域\"进入这片森林,在语言的根茎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

《人嘅森林》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既是对粤语文化的坚守,又不陷入地方主义的封闭。树科通过\"森林\"这个极具包容性的意象,展现了方言写作的另一种可能——不是作为奇观被主流文化收编,而是作为平等的语言生命体参与更广阔的文化对话。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超越了方言诗歌的地域局限,成为探讨普遍性文化生存困境的杰出文本。

结语:

树科的《人嘅森林》以其看似松散实则精密的结构,构建了一座声音与空间的迷宫。在这座粤语森林中,每个词语都是根系,每处停顿都是树冠,共同织就抵抗文化同化的生命网络。诗歌通过方言的音韵政治、空间的拓扑学转换、游牧主体的建构以及语言生态学的实践,展现了少数文学在主流话语中的生存策略。这片\"人嘅森林\"最终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所有边缘文化寻找自我言说方式的象征。当我们在\"i……i……i……\"的余音中徘徊时,或许能领悟到诗歌最深的启示: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参天大树的孤立壮美,而在于地下根茎的隐秘连接与无限蔓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