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528章 于粤语诗行中探寻 “人嘅森林” 的幽微世界

《人嘅森林》(粤语诗)

文\/树科

唔知有冇护林防火?

噈当佢时有时冇得啦……

森林几大?

年代,边际,地域

嘟由你谂到嘅吧……

森林几森?空间

上面冇限,叶冠有限

下面有限,根梗冇限……

东方喺阳,风光旖旎

西边喺阴,i……i……i……

唔同嘅地头,噈唔同姿态……

讲嚟讲去,话你话佢

听佢听你,睇睇我哋喺边哈……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18.粤北韶城沙湖畔

于粤语诗行中探寻 “人嘅森林” 的幽微世界

文\/阿蛋

在诗歌的广袤天地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语言魅力独树一帜。树科的《人嘅森林》宛如一颗遗落于诗林中的璞玉,虽未历经大肆雕琢与宣扬,却凭借其质朴且深邃的内涵,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首诗以 “森林” 为核心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隐喻与哲思的诗歌空间,引领读者穿梭于现实与精神的交错地带,探寻其中隐匿的奥秘。

一、粤语语言的独特魅力与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一门古老而富有活力的语言,承载着岭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保留了诸多古汉语的发音与词汇,其丰富的音韵系统与独特的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表达可能。《人嘅森林》采用粤语进行创作,使得诗歌在语言层面就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标识与独特的音乐性。

诗中开篇便以 “唔知有冇护林防火? \/ 噈当佢时有时冇得啦……” 这样极具口语化的粤语表述引入,仿若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呢喃,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交流氛围。这种口语入诗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庄重与典雅,赋予诗歌以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到了诗歌的艺术创作之中。正如钟敬文先生在论及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关系时所说,民间口语为文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使其作品更具生活质感。这里的粤语口语运用,便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

从音韵角度来看,粤语的九声六调使得诗歌在节奏与韵律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尽管这首诗并非严格遵循传统诗歌的格律,但粤语本身的声调变化在诗句的排列组合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例如 “森林几大?\/ 年代,边际,地域 \/ 嘟由你谂到嘅吧……”,读来朗朗上口,每个字的声调高低起伏,宛如山间潺潺流淌的溪流,虽无固定节拍,却有着一种灵动的韵律,在读者心间奏响一曲独特的乐章。这种音韵之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更使诗歌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思绪,让读者沉浸于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二、多义性 “森林” 意象的构建与解读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在《人嘅森林》中,“森林” 这一意象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并非是单纯对现实中自然森林的描摹,而是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一个多义性的意象集合体。

从自然层面来看,诗中的森林首先唤起我们对广袤自然空间的想象。“森林几大?\/ 年代,边际,地域 \/ 嘟由你谂到嘅吧……” 诗人通过对森林规模、年代、边界等方面的模糊性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宏大而神秘的自然森林图景。它的大小、存在的年代以及所覆盖的地域,皆由读者自行想象填充,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激发了读者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说:“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山水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与灵感的源泉。《人嘅森林》中的自然森林意象同样如此,它是诗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承载着诗人对自然伟大力量的赞美与对其神秘未知的好奇。

进一步深入,森林在诗中又象征着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东方喺阳,风光旖旎 \/ 西边喺阴,i……i……i…… \/ 唔同嘅地头,噈唔同姿态……” 这里诗人将森林的不同方位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象,类比为社会中不同的环境与境遇。东方的阳光明媚、风光旖旎,象征着社会中那些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美好之处;而西边的阴暗不明,以及那一连串难以言表的 “i……i……i……”,则暗示着社会的复杂与阴暗面,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困境与无奈。社会如同这片森林,有着多样的面貌与复杂的生态,人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面临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就像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阶层、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姿态与命运轨迹。这种将自然意象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引导读者反思社会环境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

同时,森林还可被视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森林几森?空间 \/ 上面冇限,叶冠有限 \/ 下面有限,根梗冇限……” 从空间维度对森林的描述,映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结构。叶冠象征着我们外在展现的精神表象,它可能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如社会规范、他人期望等;而根系则寓意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本真、最原始的精神根基,它深深扎根于潜意识之中,具有无限的深度与潜力。人类的精神世界如同这片森林,既有被现实束缚的部分,又有着广阔无垠、有待挖掘的内在空间。这一意象的精神层面解读,使诗歌上升到对人类自我认知与精神探索的高度,启发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思考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如何坚守本真。

三、开放式结构与多元主题的交织呈现

《人嘅森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形态,没有传统诗歌严谨的章法布局,而是以一种自由随性的方式展开。诗歌开篇以对森林有无护林防火的疑问引入,看似随意,实则为后续对森林多方面探讨埋下伏笔。接着,诗人从森林的规模、深度、不同方位的景象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每个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承接,却又共同围绕 “森林” 这一核心主题。这种开放式结构,如同一个没有边界的艺术空间,给予读者极大的解读自由,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理解,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自由穿梭,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链条。

这种开放式结构与诗歌多元主题的表达相得益彰。诗歌主题并非单一明确,而是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精神等多个层面,这些主题相互交织,犹如森林中错综复杂的枝叶与根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自然森林的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敬畏之情;在以森林象征社会环境时,又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批判;而当森林被视作人类精神世界的隐喻时,诗歌则深入到人类内心深处,探索精神的奥秘与自我成长的可能。

例如,诗中 “讲嚟讲去,话你话佢 \/ 听佢听你,睇睇我哋喺边哈……” 这一结尾,看似简单的日常对话式表述,却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内涵。它既可以被理解为在自然与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人类对自身所处位置的迷茫与探寻,也可以看作是在多元主题交织的诗歌世界中,读者对自我解读立场的一种反思。这种模糊性与开放性,使得诗歌的主题具有了无限延展的可能性,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挖掘出全新的意义,如同在茂密的森林中不断发现新的路径与风景。

四、与传统及现代诗歌的关联与创新

从诗歌发展的脉络来看,《人嘅森林》既与传统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现代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之处。在传统诗歌中,自然意象一直是诗人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如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等,他们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精神追求。《人嘅森林》继承了这一传统,以自然森林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关系,延续了传统诗歌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

然而,与传统诗歌相比,这首诗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语言运用上,大胆采用粤语口语,突破了传统诗歌以文言或普通话为主的语言规范,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语言风格。在结构与主题表达上,开放式结构与多元主题的交织,打破了传统诗歌相对严谨的结构模式与单一主题的限制,更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特征。这种创新使得诗歌能够更好地与现代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相契合,在传承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与现代诗歌中的一些流派与作品相比,《人嘅森林》同样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在现代主义诗歌追求语言的实验性与意象的碎片化时,这首诗虽运用了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但整体仍保持着一定的连贯性与可理解性,没有走向过于晦涩难懂的极端。在一些后现代主义诗歌强调对传统的彻底颠覆与解构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诗歌对自然、人生等主题的严肃思考,体现出一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与创新的努力。

五、结语

树科的《人嘅森林》以其独特的粤语语言魅力、多义性的 “森林” 意象构建、开放式的结构与多元主题的交织,以及在传统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关联与创新,为我们呈现了一首别具一格的粤语诗歌。它宛如一片神秘的森林,等待着读者去深入探索,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新的旅程,在这片诗歌的森林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关于自然、社会、人类精神以及诗歌艺术本身的诸多答案。它不仅丰富了粤语诗歌的创作宝库,更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思路,启发我们在诗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挖掘出更多潜藏在语言与意象背后的诗意世界。正如艾略特所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人嘅森林》在看似随意的诗行背后,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世界深刻的洞察与对诗歌艺术执着的追求,让我们在这片 “人嘅森林” 中,感受诗歌跨越语言与文化边界的永恒魅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