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841章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

《真嘅假嘅》(粤语诗)

文\/树科

线唔系线

讲喺一维……

平面唔系平面

话喺二维……

立体唔系立体

讲话同埋时间四维……

仲有五维六维

七**十、十一维……

嘟话去到n维

符合逻辑思维?

唔知嘅存在

唔知有几多维度?

唔知嘅喺真嘅

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

—— 树科粤语诗《真嘅假嘅》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领域,树科的《真嘅假嘅》以其独特的认知视角、精妙的逻辑架构与浓郁的方言韵味,构建了一座连接科学理性与诗性哲思的桥梁。这首诗作于 2025 年 8 月 6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既承载着岭南地域文化的基因,又对人类认知边界、维度存在等根本性命题展开了深刻追问。从文学鉴赏的维度出发,我们可通过语言解构、逻辑溯源、哲思挖掘与文化解码四个层面,探寻这首诗歌背后蕴含的丰富意涵,感受其在诗学表达上的创新价值与思想深度。

一、方言语言的诗性转化:打破认知惯性的符号重构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区别于普通话的表达张力。《真嘅假嘅》开篇即以 “线唔系线 \/ 讲喺一维……” 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范式,通过方言词汇的精准运用,构建了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知空间。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唔系”(不是)、“喺”(是)等粤语常用词汇,在诗歌中不仅承担着语**能,更成为了认知转换的符号 —— 当 “线” 不再被定义为 “线”,而是被赋予 “一维” 的科学属性时,读者的认知惯性被打破,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言语言的诗性转化,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展示,而是对诗歌表达边界的拓展。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所言:“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真嘅假嘅》在方言运用中,既保留了粤语口语的自然韵律,如 “平面唔系平面 \/ 话喺二维……” 中 “面” 与 “维” 的押韵,形成了流畅的语音节奏;又通过 “嘟话”(都说)、“噈似”(就像)等方言虚词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日常对话式的亲切感,让深奥的维度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这种 “以方言为桥,连科学与诗” 的表达策略,使得诗歌既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拥有跨越语言边界的思想穿透力。

进一步来看,诗歌中方言词汇与科学概念的碰撞,还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张力。“立体唔系立体 \/ 讲话同埋时间四维……” 一句中,“立体” 作为日常可见的空间概念,被 “时间四维” 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所解构,而 “讲话同埋”(说连同)这一充满粤语口语色彩的连接词,则在 “立体” 与 “四维” 之间搭建了一座认知桥梁,让读者在方言的熟悉感中,逐步接受并思考抽象的科学命题。这种表达方式,与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理论中 “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情感” 的理念不谋而合,只不过树科将 “具体事物” 替换为 “方言符号”,将 “抽象情感” 拓展为 “抽象认知”,为诗歌的意象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逻辑思维的诗性呈现:从科学维度到存在追问的递进

《真嘅假嘅》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其对 “逻辑思维” 的自觉追求与诗性呈现。诗歌开篇即围绕 “维度” 展开层层递进的思考:从 “一维” 的线,到 “二维” 的平面,再到 “四维” 的立体与时间,进而延伸至 “五维六维 \/ 七**十、十一维……” 乃至 “n 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这种逻辑递进并非简单的科学概念罗列,而是通过诗性语言的包装,将理性思考转化为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的诗句,实现了 “逻辑与诗性的共生”。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对 “维度” 的思考,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维度理论形成了巧妙的呼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 “四维时空” 概念,将空间的三维与时间的一维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而弦理论则进一步提出了十维或十一维空间的假说,试图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间的矛盾。树科在诗歌中提及 “五维六维 \/ 七**十、十一维……”“嘟话去到 n 维”,显然并非偶然的数字堆砌,而是对现代物理学前沿理论的诗性回应。但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诗歌并未陷入对维度理论的技术性探讨,而是以 “符合逻辑思维?” 这一疑问,将思考从科学层面引向了哲学层面 —— 当人类的理性思维不断拓展维度的边界时,这种 “符合逻辑” 的认知方式,是否真的能够穷尽世界的本质?

这种对逻辑思维的反思,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唔知嘅存在 \/ 唔知有几多维度?” 两句,以连续的疑问打破了前文对维度的线性思考,将 “维度” 从一个科学概念转化为一个关于 “存在” 的哲学命题。这里的 “唔知嘅存在”(未知的存在),既可以指人类尚未发现的维度,也可以指超越理性认知的客观实在。从哲学史上来看,这种对 “未知存在” 的追问,可追溯至康德的 “物自体” 理论 ——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受限于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无法认识 “物自体” 的本质;而树科在诗歌中则以更具诗性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困惑与敬畏。“唔知嘅喺真嘅 \/ 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一句,更是将这种困惑推向了极致:未知的是否就是真实的?不存在的是否其实是存在的?这种充满辩证色彩的思考,既符合逻辑思维的递进规律,又超越了形式逻辑的局限,进入了辩证逻辑与诗性哲思的交融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逻辑思维的诗性呈现,并非通过枯燥的议论或抽象的概念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与生动的语言实现的。“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 \/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作为诗歌的结尾,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将前文对维度与存在的深刻思考,转化为对生活实践的诗意指引。“冇行过嘅路噈行”(没走过的路就走),既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也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主动突破;“行过嘅路喺度散步”(走过的路在散步),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 “已认知的世界” 以新的生命与意义 —— 即使是熟悉的事物,只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也能发现新的价值。这种将理性思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逻辑思维不再悬浮于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落地于具体的生**验之中,实现了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思考与行动的融合”。

三、存在哲思的诗性表达:从维度困惑到生命觉醒的超越

如果说《真嘅假嘅》前半部分的核心是对 “维度” 的科学思考与逻辑追问,那么后半部分则将这种思考升华为对 “存在” 的哲学反思与生命觉醒。诗歌以 “唔知嘅存在” 为起点,逐步展开对存在本质、认知边界与生命意义的探索,形成了一条从 “困惑” 到 “顿悟” 再到 “超越” 的诗性哲思路径。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 “唔知嘅存在 \/ 唔知有几多维度?” 的追问,与海德格尔对 “此在”(dasein)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德格尔认为,“此在” 的本质在于其 “在世之在”,人类通过与世界的互动不断展开自身的存在,而 “未知” 与 “可能性” 则是 “此在” 存在的核心特征。树科在诗歌中所追问的 “未知的存在”,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 “可能性” 的体现 —— 人类对维度的认知不断拓展,本质上是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不断挖掘。但与海德格尔偏重哲学思辨不同的是,树科以粤语诗歌的形式,将这种存在主义哲思转化为更具生活气息的表达。“唔知嘅喺真嘅 \/ 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一句,以 “冇嘅”(没有的)与 “有嘅”(有的)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存在的相对性与复杂性 —— 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有” 与 “无”、“真” 与 “假” 的界限并非绝对,而是随着认知的拓展不断变化的。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 “有无相生”(《道德经》)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树科对中西哲学资源的融合与创新。

诗歌结尾的 “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 \/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则标志着存在哲思的最终超越 —— 从对 “维度” 的困惑、对 “存在” 的追问,走向了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冇行过嘅路噈行”,代表着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是对认知边界的突破,更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拓展;“行过嘅路喺度散步”,则代表着对已有经历的重新审视,即使是熟悉的 “路”(象征已有的认知与经历),只要以 “散步”(从容、专注的态度)去对待,也能发现新的意义与价值。这种 “既向前探索,又向后回望” 的生命态度,既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穷尽所有 “维度” 或 “真理”,而在于在探索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精神成长。

从诗学传统来看,这种对存在哲思的诗性表达,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 “以小见大”“情景交融” 的传统,同时融入了现代哲学的思辨色彩。如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具体的生活场景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而树科的《真嘅假嘅》则以 “线”“平面”“立体” 等日常事物与 “维度” 等科学概念为载体,表达对存在本质的思考。两者虽在表达内容与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 “以诗载道”“以思入诗” 的诗学追求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诗歌中 “嘻嘻” 一词的运用,既体现了岭南文化中乐观豁达的精神特质,又以一种轻松的语气消解了哲学思考的沉重感,使得诗歌的哲思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实现了 “深刻与通俗的统一”“严肃与诙谐的平衡”。

四、地域文化的诗性赋能:粤北韶城的空间意象与文化基因

《真嘅假嘅》创作于 “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一地域背景不仅为诗歌提供了创作的空间语境,更赋予了诗歌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意象资源。粤北韶城作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既有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又有中原文化的厚重深沉;而沙湖作为韶城的重要自然景观,既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又蕴含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诗意。这种地域文化的特质,在诗歌中虽未直接提及,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歌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与意象建构。

从语言风格来看,诗歌中的粤语运用既保留了广府粤语的鲜活生动,又融入了粤北方言的质朴厚重。如 “嘟话”“噈似” 等词汇,在广府粤语中较为常用,但在粤北韶城的方言中,又多了一份乡土的亲切感与生活的真实感。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粤北韶城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密切相关 —— 韶城地处粤北山区,交通相对不便,使得当地方言保留了更多古老的语音与词汇;同时,作为中原文化南下的重要通道,韶城又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养分,形成了 “既传统又开放” 的语言特质。这种语言特质在诗歌中的体现,使得《真嘅假嘅》既具有粤语诗歌的共性特征,又拥有粤北韶城的个性色彩,为诗歌的地域文化表达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从空间意象来看,沙湖作为诗歌的创作地点,其 “湖” 的意象虽未直接出现在诗歌文本中,但却以一种 “隐性意象” 的形式影响着诗歌的思维方式。沙湖作为一个自然空间,其 “水” 的流动性与 “湖” 的包容性,与诗歌中对 “维度” 的拓展、对 “存在” 的包容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 正如湖水可以容纳不同的水流,诗歌中的思维也可以容纳不同的认知维度;正如湖水可以不断流动拓展,诗歌中的思考也可以不断突破认知边界。这种 “隐性空间意象” 的运用,既体现了诗人对创作环境的敏锐感知,又为诗歌的意象建构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诗歌的空间感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此外,粤北韶城作为 “南华禅寺” 的所在地,佛教文化对当地的影响深远。佛教中的 “空”“有” 辩证思想、“万物皆有佛性” 的生命观,与诗歌中 “唔知嘅喺真嘅 \/ 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的辩证思考、“冇行过嘅路噈行 \/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的生命态度,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虽然诗歌中并未直接提及佛教文化,但这种文化基因却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诗歌的哲思之中,使得诗歌的存在思考不仅具有现代哲学的思辨色彩,还拥有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厚重底蕴。这种 “地域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使得《真嘅假嘅》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使其在当代粤语诗歌中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结语:诗性与理**融的当代诗歌新范式

树科的《真嘅假嘅》以粤语为语言载体,以维度理论为思考起点,以存在哲思为核心旨归,以地域文化为精神底色,构建了一种 “诗性与理**融”“传统与现代对话”“地域与普遍共生” 的当代诗歌新范式。在这首诗歌中,方言不再是简单的地域符号,而是成为了连接科学与诗、理性与感性的桥梁;维度不再是枯燥的科学概念,而是成为了探索存在本质、思考生命意义的媒介;地域文化不再是封闭的地方特色,而是成为了融入普遍人类思考、展现文化自信的窗口。

从诗学价值来看,《真嘅假嘅》打破了传统诗歌 “重感性轻理性”“重抒情轻思辨” 的局限,将科学思考、哲学思辨与诗性表达有机结合,为当代诗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诗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真嘅假嘅》的意境,正是 “主观的认知思考” 与 “客观的维度存在” 相互交融的产物,是 “理性的逻辑思维” 与 “感性的诗性表达” 相互碰撞的结果。这种意境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拥有诗的灵动性;既具有哲学的深刻性,又拥有生活的亲切感,为当代诗歌的意境建构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文化价值来看,《真嘅假嘅》通过粤语诗歌的形式,将岭南地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中西哲学文化有机融合,既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又为地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种 “以地域文化为根,以普遍人类思考为魂” 的创作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地域文化的自信心与影响力,更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总之,树科的《真嘅假嘅》是一首兼具诗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优秀粤语诗作。它以独特的语言表达、精妙的逻辑架构、深刻的哲思内涵与浓郁的地域色彩,为我们展现了当代诗歌的无限可能,也为我们思考认知边界、存在本质与生命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优秀诗作将会不断涌现,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增添新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