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41章 于方寸之间见时代深意

《正嘢》(粤语诗)

文\/树科

春晚,睇到跳舞嘅机器人

噈谂到咗仪仗队……

国庆,睇到仪仗队

又谂返到机器人……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10.1.粤北韶城沙湖畔

于方寸之间见时代深意

—— 树科粤语诗《正嘢》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文化根系与鲜活的生活质感,开辟着一片别具一格的审美疆域。树科的粤语诗《正嘢》,以短短四句、不足三十字的篇幅,将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两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置于 “春晚” 与 “国庆” 两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之上,在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里,构建起一道跨越科技与人文、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的诗意桥梁。这首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的诗作,虽篇幅精短,却如一颗投入时代深湖的石子,激荡起关于科技发展、文化认同、集体精神等多重命题的涟漪,值得我们从文学、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品读。

一、方言诗性:粤语的文化基因与审美张力

方言诗歌的魅力,首先源于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独特的语言韵律。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粤语社群的日常交流工具,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留的古汉语词汇、独特的声调系统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与审美可能。《正嘢》通篇采用粤语写作,“睇到”“噈”“谂到”“谂返到” 等粤语日常词汇的运用,使得诗歌瞬间摆脱了书面语的疏离感,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粤语的声调系统远比普通话复杂,其九个声调(部分地区为八个)赋予了语言更为丰富的韵律变化,这为诗歌的节奏构建提供了天然优势。《正嘢》中 “春晚,睇到跳舞嘅机器人” 与 “国庆,睇到仪仗队” 两句,在粤语的诵读中,“晚”“人”“庆”“队” 等字的声调高低错落,形成了自然的节奏起伏,无需刻意雕琢平仄,便已具备了诗歌的韵律美感。这种基于方言语音特点的韵律,是普通话诗歌难以复制的,它使得诗歌的审美体验与地域文化身份紧密相连,让粤语社群读者能够在熟悉的语言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让非粤语社群读者通过语言的差异性,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粤语中大量的口语化词汇与表达方式,为诗歌的意象呈现增添了生动性与亲切感。“噈” 字在粤语中表示 “就、便” 的意思,用在此处,相较于普通话的 “就”,更具口语的灵动性,仿佛诗人在不经意间的随口倾诉,将 “看到机器人便想到仪仗队” 这一思维过程自然地流露出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 “谂到”“谂返到” 中的 “谂” 字,作为粤语中 “想、思考” 的常用词,比书面语的 “想到”“回想起来” 更具生活质感,既符合诗人个体感知的真实表达,也让意象之间的转换显得更为自然流畅。这种方言语言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而是深入诗歌骨髓的审美元素,它让诗歌的意象、情感与语言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展现出方言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诗歌史上,方言诗歌的传统由来已久。从《诗经》中的 “风” 诗多含各地土语,到汉魏乐府中的方言元素,再到近现代胡适、刘半农等学者对方言诗歌的探索,方言始终是诗歌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树科的《正嘢》继承了这一传统,将粤语与当代生活场景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当代汉语诗歌的语言形态,更以方言为媒介,捕捉到了时代发展中个体感知的细微变化,为方言诗歌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意象构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与互释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往往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与转换来实现。《正嘢》最精妙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两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意象,并将它们置于 “春晚” 与 “国庆” 两个特定的时间场景中,通过 “看到 A 想到 b”“看到 b 想到 A” 的循环往复,构建起科技与人文、个体娱乐与集体仪式之间的对话与互释关系。

“跳舞嘅机器人” 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典型符号,它出现在 “春晚” 这一全民娱乐的舞台上,代表着科技与娱乐的结合,是现代文明中轻松、时尚、充满创新活力的一面。春晚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承载着全民团圆、辞旧迎新的文化功能,而机器人跳舞这一表演形式,无疑是科技融入大众生活、为传统节日增添现代气息的体现。在诗人的眼中,这一科技意象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层面,而是引发了对另一个意象 ——“仪仗队” 的联想。

“仪仗队” 则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内涵与集体记忆的意象,它与 “国庆” 这一国家庆典紧密相连,代表着国家尊严、集体精神、纪律与力量。国庆阅兵中的仪仗队,以其整齐划一的步伐、庄重威严的气势,成为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自豪感。当诗人在国庆看到仪仗队时,又 “谂返到” 机器人,这种反向的联想,使得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对话。

从意象的内涵来看,“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之间存在着诸多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特质。机器人代表着科技的理性、精准与冰冷,它的动作是程序设定的结果,缺乏人类的情感与主观意识;而仪仗队则代表着人文的精神、情感与温度,它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含着士兵的意志、信念与对国家的忠诚。然而,两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机器人跳舞时的整齐划一,与仪仗队步伐的精准有序,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机器人所体现的科技进步,与仪仗队所象征的国家发展,在时代意义上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诗人正是捕捉到了这种矛盾与统一,通过意象的相互联想,将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娱乐与仪式等多重命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读者对时代发展的深层思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向来注重 “意与象合”“情景交融”,如陶渊明的 “菊花” 象征着隐逸情怀,杜甫的 “登高” 蕴含着家国之思。树科的《正嘢》虽然是现代方言诗,但其意象构建却继承了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将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这两个现代意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实现了 “象” 与 “意” 的高度统一。同时,诗人通过意象的循环联想,打破了传统诗歌意象的单一指向性,使得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展现出现代诗歌的创新活力。

三、时代镜像: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的交织

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时代的镜像。《正嘢》以诗人个体的感知为切入点,通过 “春晚” 与 “国庆” 两个时间节点的选择,以及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两个意象的联想,巧妙地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深刻关联。

“春晚” 与 “国庆” 是当代中国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符号,它们分别代表着家庭团圆的民俗节日与国家庆典的政治节日,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与集体情感。春晚自 1983 年开办以来,已成为中国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它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文艺节目,展现着中国的文化魅力与社会变迁,是全民共享的娱乐盛宴,承载着个体对家庭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庆则是国家的生日,自 1949 年以来,每一次国庆庆典都记录着中国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国庆阅兵,更是将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承载着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民族自豪感与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人将 “机器人” 置于春晚的场景中,将 “仪仗队” 置于国庆的场景中,并非偶然。机器人作为科技产品,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从工业生产走向文化娱乐,成为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而仪仗队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其每一次亮相都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武器装备的更新到队列仪式的完善,都展现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诗人通过个体在这两个特殊时间节点的所见所感,将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这两个宏大的时代主题,通过 “看到机器人想到仪仗队”“看到仪仗队想到机器人” 的联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宏大的时代主题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在个体的感知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从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来看,《正嘢》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塑造。诗人的个体联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所承载的集体记忆的认知之上。机器人所代表的科技进步,是全体国民共同经历的时代变迁;仪仗队所象征的国家精神,是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记忆。诗人将这些集体记忆融入个体的感知之中,通过个体的视角将其呈现出来,使得集体记忆更加鲜活生动,也让个体感知具有了更广泛的时代意义。同时,诗人的个体联想也为集体记忆增添了新的内涵,它打破了人们对 “机器人” 仅作为科技产品、“仪仗队” 仅作为国家符号的固有认知,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集体记忆的层次与维度。

在中外诗歌史上,以个体感知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杜甫的 “三吏三别”,通过个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艾略特的《荒原》,通过个体的精神困境,折射出一战后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树科的《正嘢》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与这些经典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以诗人个体的微小感知,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将个体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展现了当代中国诗人对时代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也让诗歌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重要纽带。

四、诗学价值:短章的艺术魅力与当代启示

《正嘢》作为一首短章方言诗,其在诗学层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运用、精妙的意象构建与深刻的时代内涵,更在于它以短小的篇幅展现出的巨大艺术张力,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从艺术形式来看,《正嘢》体现了 “以简驭繁” 的艺术追求。诗歌仅四句,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句式,却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丰富的意象体系与思想内涵。这种 “简” 并非简单,而是经过诗人精心提炼后的高度浓缩。诗人摒弃了多余的修饰与铺陈,直接将 “春晚 — 机器人 — 仪仗队”“国庆 — 仪仗队 — 机器人” 这两个核心的联想过程呈现出来,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感受到意象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体会到诗歌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时代思考。这种 “以简驭繁” 的艺术手法,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绝句便是 “以简驭繁” 的典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仅二十字便描绘出壮阔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嘢》继承了这种短章的艺术传统,将现代生活内容与方言元素融入其中,为当代短章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从思想内涵来看,《正嘢》展现了当代诗歌 “关注现实、思考时代” 的精神内核。在当代诗歌创作中,部分作品存在着脱离现实、语言晦涩、思想空泛的问题,而《正嘢》则始终扎根于当代生活,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时代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思考与表达。诗人将科技发展与国家精神这两个重大的时代命题,通过个体的感知与意象的联想巧妙地呈现出来,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说教,又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琐碎表达,实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这种关注现实、思考时代的创作态度,是当代诗歌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只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正嘢》无疑践行了这一创作理念,它以诗歌的形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思考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命题,为当代诗歌的思想内涵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来看,《正嘢》为方言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方言诗歌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方言的推广普及难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问题等。《正嘢》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地追求方言的地域特色,而是将方言与当代生活内容、时代主题相结合,使得方言诗歌不仅具有地域文化价值,更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与审美价值。诗人通过粤语这一方言媒介,捕捉到了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国家建设的时代脉搏,让方言诗歌成为反映时代、思考现实的重要形式,也让地域文化在与时代的互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正嘢》的创作也为其他地域的方言诗歌提供了启示,即方言诗歌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扎根于当地文化土壤,关注当代生活,将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突破地域的局限,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传播。

综上所述,树科的粤语诗《正嘢》是一首兼具语言魅力、意象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优秀诗作。它以粤语为语言载体,展现了方言诗歌的独特审美价值;以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为核心意象,构建起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以个体感知为切入点,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以短小的篇幅,展现出巨大的艺术张力与深刻的诗学价值。这首诗作不仅丰富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创作形态,也为我们思考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等重大命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当代诗歌发展的进程中,《正嘢》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值得我们不断地品味与探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