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87章 准备反攻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第87章 准备反攻

作者:中龙锦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32:21

中国,重庆。山城的雾气似乎也带着沉甸甸的重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杜聿明回到了这座战时陪都,没有鲜花,没有欢迎,只有无尽的审视和窃窃私语。他被安排在一个闲职上,名为“休养”,实则是被暂时搁置,承受着战败带来的无形鞭挞。

巨大的愧疚感和羞耻感日夜啃噬着他的内心。野人山里累累的白骨、士兵们绝望的眼神、戴安澜临终的嘱托……这些画面如同梦魇,反复在他脑海中上演。他曾是统率数万精锐的兵团司令,意气风发,如今却成了败军之将,背负着数万袍泽性命的沉重十字架。巨大的心理落差和道德谴责让他几近崩溃,一度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望着配枪,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了结自己,似乎是一种解脱,一种谢罪。

但就在最黑暗的时刻,那些牺牲将士的面孔变得更加清晰。他们信任他,跟随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海鸥将军(戴安澜)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部队”和“抗战”。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会希望自己的长官以自杀来逃避责任吗?不!绝不会!他们渴望的是复仇!是用敌人的鲜血来祭奠英灵!

一股强烈的、近乎偏执的念头从杜聿明心底升起:他不能死!他必须活下去,必须重返战场,必须用胜利和敌人的头颅,来洗刷这份耻辱,告慰死去的弟兄!自杀是懦夫的行为,活着承受痛苦,并最终战胜敌人,才是真正的偿还!

他整理好军装,剃须净面,尽管眼神依旧疲惫痛苦,但多了一丝决绝。他主动求见**石。

黄山官邸,气氛凝重。杜聿明笔直地站在**石面前,深深低下头:“校长,学生有罪!缅北之败,责全在我杜聿明一人!决策失误,指挥不当,致使数万忠勇将士埋骨异域,损我国威,辜负了您的信任!学生……罪该万死!恳请校长严惩!”

**石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的爱将,如今形销骨立,满面悔恨,心中亦是复杂难言。他固然恼怒其败绩,但也知缅北之败原因多重,非杜聿明一人之过,且其嫡系第五军损失最为惨重,其心痛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杜聿明此刻的态度——不推诿、不狡辩,坦然认罪,只求重返战场戴罪立功——这符合他对黄埔学生应有的气节和担当的期望。

沉默了良久,**石缓缓开口,语气严厉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回护:“光亭,你确实有负党国重托!此次损失,痛彻心扉!你的罪过,岂是一句认错就能抵消的?”

“是!学生明白!学生不敢求恕罪,只求您能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重返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的机会!学生愿赴汤蹈火,马革裹尸,绝不皱一下眉头!只求能多杀倭寇,为死难的弟兄们报仇雪恨!”杜聿明抬起头,眼中燃烧着近乎疯狂的复仇火焰。

**石又沉默了片刻,最终挥了挥手:“罢了。知耻而后勇,善莫大焉。你的处分,军委会自有公论。眼下滇西形势紧张,日军窥伺怒江,你且先去昆明行营,协助龙云(昆明行营主任)整饬防务,戴罪图功吧。至于重返缅甸……待时机成熟再说。”

虽然没有立刻得到重返缅北战场的命令,但获得了戴罪立功的机会,能够回到距离前线更近的地方,杜聿明已是感激涕零。他再次敬礼:“谢委员长!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他必须用行动重新证明自己。

就在杜聿明于重庆和昆明经历内心煎熬与寻求救赎的同时,印度蓝姆伽训练营,则是一片热火朝天、脱胎换骨的景象。复仇的渴望化作了近乎自虐的训练热情。

李锦的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是蓝姆伽当之无愧的核心和拳头。

·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以原新38师为基干,补充了大量从国内空运来的知识青年兵员。孙立人治军极严,完全采用美式训练方法,强调火力、机动和官兵素质。部队步兵战术、炮兵协同、工兵作业水平进步神速,求战**极其强烈。

· 新二军(军长沈德威):“磐石坚垒”的风格依旧,但在美式装备和训练下,防御变得更加主动和富有弹性。沈德威狠抓反坦克和阵地构筑训练,他的部队是未来攻坚和固守的可靠保证。

· 第七军(军长楚南河,实际训练由韩晓征主导):重建工作卓有成效。虽然失去了德式重装甲,但美制的m4谢尔曼坦克、m3斯图亚特坦克、m10坦克歼击车以及大量的卡车、吉普车,使得第七军迅速恢复并转型为一支高度机械化的突击力量。韩晓征虽然无法再亲自驾驶坦克冲锋,但他将自己对装甲战的深刻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特别强调步坦协同、长途奔袭和故障排除。装甲兵的魂,被保留了下来。 李锦本人则不断巡视各部队,观摩演习,与史迪威及美军教官团争论战术细节,确保训练符合未来反攻缅北丛林、山地作战的实际需要。他的超越视野使得他经常能提出一些让美军教官都感到惊讶的战术改进意见。

集团军直属部队基本建制尚存,但除重炮,特战,通信部队外,其余部队伤亡较大。

梁卫国的第二集团军(此时仍主要在编练中,以后续国内补充部队和收容的散兵为基础)也在加紧组建和训练,虽然装备和训练水平暂不及第一集团军,但同样士气高昂。

整个蓝姆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熔炉,将失败、屈辱、仇恨与美式装备、先进技战术融合在一起,锻造着一柄寒光四射、渴望饮血的复仇之剑。

而在遥远的云南保山、弥渡地区,另一支特殊的部队也在悄然重生。经过李锦的极力保荐和**石的最终首肯(蒋也认为需要一支特色部队用于滇西和缅北作战),新编第三军的番号被重新启用。

军长人选,正是创造了东路撤退奇迹的周卫国中将(晋升)。这一任命在国内军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黄埔九期生、资历尚浅的将领跃升军长,实属罕见。但周卫国独特的敌后生存和特种作战经验,以及他带回来的那几百名历经血火考验的老兵种子,成为了说服各方的最有力理由。

这支部队被赋予了明确的定位:山地丛林作战与特种突击。优先补充兵员时,注重挑选云南、贵州等地熟悉山地环境的士兵,以及身体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有冒险精神的青年。装备上,全部换装美械,但侧重自动化武器(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bAR)、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野战电台、以及大量的爆破和攀爬器材。

训练完全不同于常规部队。周卫国将其在德国所学和缅北实战经验相结合,制定了极其严苛的训练大纲:长途武装越野、野外生存、渗透侦察、攀岩泅渡、偷袭破袭、引导炮火、小分队协同……训练伤亡率甚至比蓝姆伽还高。政治部主任由林风眠挑选的精干人员担任,强化爱国主义和仇日教育,同时灌输忠诚于这支部队特有的“狼群”精神。

这支重建的新三军,规模或许不如其他军,但其独特的作战能力和狠辣的风格,注定将成为未来反攻中一支令人胆寒的奇兵。他们像一群磨利了爪牙的饿狼,潜伏在怒江东岸,等待着扑向猎物的时机。

蓝姆伽的训练如火如荼,反攻的渴望与日俱增。史迪威提出了他精心策划的“安娜吉姆”计划。这个计划雄心勃勃:以中国驻印军(x部队)从印度雷多出发,向东攻击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最终夺取密支那;同时,动员和装备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强渡怒江,向西攻击腾冲、龙陵、芒市,与x部队在缅北会师,彻底打通中印公路。

从纯军事角度看,这是一个大胆而正确的战略构想。然而,史迪威在推动这一计划时,却屡屡犯下致命的政治错误。

他不断向华盛顿抱怨**石政权**、无能、消极抗战,要求美国政府向蒋施加巨大压力,迫使蒋交出对中**队的更多指挥权,并全力投入Y部队进行反攻。他甚至私下表示,应该用美援物资作为要挟的筹码。

更糟糕的是,在与**石及其代表(如宋子文、何应钦)的会谈中,他言辞激烈,态度傲慢,屡屡提及缅北失败的“教训”,几乎是指着鼻子指责蒋和其将领指挥失误(虽未明说杜聿明,但意指明确),要求必须由他来主导反攻,中方必须无条件配合。

这些言行,深深地刺痛了**石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和作为一国领袖的权威。缅北之败本就是他心中巨大的伤疤和耻辱,史迪威却一再揭开并撒盐。在蒋看来,**威不是在帮助中国,而是在借机攫取中**队的指挥权,践踏中国的主权。两人之间的信任已荡然无存,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石对“安娜吉姆”计划的态度转为消极和拖延。他以Y部队准备不足、装备匮乏、后勤困难、英国人不配合(英军确实对反攻缅甸兴趣不大,重心在欧洲)等种种理由,搁置了计划。一方面这是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史迪威的反制和拖延战术。中美联盟的最高层面,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白宫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威与**石关系的彻底破裂感到震惊和担忧。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维持重庆政府的抗战决心至关重要,而史迪威的强硬态度正在危及这一战略目标。同时,他们也需要史迪威的专业能力来训练和指挥驻印军。

为了解决这场危机,罗斯福总统决定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特使前往重庆进行斡旋。最终,他选定了自己的亲密顾问,前陆军参谋长,性格温和、善于沟通的帕特里克·J·赫尔利少将。

赫尔利带着罗斯福的亲笔信和“不惜一切代价稳住**石,推动反攻计划”的指示,飞抵重庆。他的到来,暂时缓解了剑拔弩张的气氛。赫尔利没有像史迪威那样强硬,他更多地倾听**石的抱怨和顾虑,表示理解中国的困难,承诺会敦促英国履行义务并提供更多援助,并委婉地劝说,为了共同的事业和打通外援通道,反攻是必要的。

赫尔利的斡旋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石的态度有所软化,同意继续向Y部队提供美援装备(虽然速度不快),并原则上不反对反攻计划,但在具体实施时间、指挥权细节、英军配合程度等问题上,仍设置重重障碍。史迪威则对赫尔利的“妥协”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蒋的纵容。

局面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僵持:蓝姆伽的x部队磨刀霍霍,焦急等待进攻命令;云南的Y部队(包括杜聿明、以及第十一集团军宋希濂、第二十集团军霍揆彰等部)在慢慢换装和训练;重庆和华盛顿之间进行着复杂的政治博弈;而日军则在缅北和滇西加紧构筑工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反攻的齿轮已经咬合,但巨大的政治摩擦力却让它迟迟无法转动。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突破口,或者,一场足以改变平衡的变故。仇恨在积累,力量在积蓄,只待那一声最终的开火命令,便将如同火山般喷发而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艰难时刻,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遭遇了惨重的失败,部分部队退入印度蓝姆伽整训,另一部分则历经野人山的噩梦撤回云南。面对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和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被切断的危局,同盟国各方力量开始重新审视缅甸的战略价值。美国总统特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少将的斡旋,以及史迪威将军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促使**石同意了旨在反攻缅甸的\"安娜吉姆计划\"。与此同时,驼峰航线的巨大牺牲与有限运力,使得重开滇缅公路成为迫切需求。英国方面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方向,盟军内部围绕反攻策略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淬火重生,中美工兵部队在恶劣环境中开辟中印公路,大批中**官在昆明训练学校接受美式训练,为即将到来的反攻积蓄着力量。

美国总统特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少将抵达重庆时,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使命:缓解约瑟夫·史迪威将军与**石之间近乎破裂的关系,并推动搁置已久的\"安娜吉姆计划\"(ANAKIm plan)。该计划旨在通过中美英联合反攻,收复缅甸北部,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这一中国至关重要的陆上生命线。

赫尔利深知**石的底线。他并没有像史迪威那样采取强硬姿态,而是耐心倾听蒋的抱怨——主要是对史迪威不尊重其权威、不断提及缅北失败伤疤的不满,以及对英国不愿在缅甸投入足够力量的怀疑。赫尔利表示完全理解中国战场的巨大困难和中**队做出的牺牲,他带来了罗斯福总统的承诺:大幅增加经由驼峰航线的援华物资,并保证美国将全力督促英国履行其在缅甸战役中的义务。

这一承诺切中了**石的要害。尽管驼峰航线付出了惨痛代价(损失飞机超过500架,牺牲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但其运力始终有限,至1943年初,月运量仅维持在万吨左右,难以满足中国抗战的基本需求。**石深知,若无更多外援,中国的抗战难以维系。经过多轮会谈,赫尔利成功地说服了**石。作为回应,蒋最终原则上同意了\"安娜吉姆计划\",但坚持要求英美,尤其是英国海军,必须在缅甸南部沿海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牵制日军兵力,避免中**队再次单独承受压力。赫尔利将此条件电告华盛顿,罗斯福则表示将向丘吉尔施加最大压力。

驼峰航线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其局限性和代价也显而易见。这条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的空中通道,全长700多英里,需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形险峻,气候恶劣,还时常遭遇日军战斗机的拦截。飞行员们依靠坠机残片的反光导航,其艰难与危险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至1943年,这条航线虽已运抵超过80万吨物资,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

滇缅公路的断绝,使中国几乎陷入孤立。重开这条陆上通道,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资,更是为了提振军心民气,打破日军的封锁战略。史迪威将军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坚信只有通过陆上反攻收复缅甸北部,才能最终解决问题。驼峰航线的巨大牺牲,更加坚定了史迪威和中国方面重开滇缅公路的决心。

在印度蓝姆伽训练营,史迪威将军看着操场上一丝不苟地进行战术演练的中国士兵,终于感到一丝欣慰。他走到一个新兵面前,拿起他手中的m1加兰德步枪,亲自示范瞄准姿势,用生硬但清晰的中文说:“枪,是你的兄弟。你要熟悉它,信任它,就像信任你最亲密的战友一样!”随后,他对着集结起来的部队发表了一场着名的演讲:

“弟兄们!我知道你们心里憋着一口气,想着野人山,想着死在路上的兄弟!我‘醋性子乔’(Vinegar Joe)在这里向你们保证,那样的失败绝不会重演!我们现在有最好的美国装备,有最严格的训练!我们要用这些枪炮,打回缅甸去,洗刷我们的耻辱,为死难的同胞报仇!我们要让日本人知道,中**人,是打不垮的!你们不仅要收复缅甸,更要成为最终打败日本的第一支中**队!我相信你们能做到,因为你们是世界上最坚韧的士兵!”

这番话语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在蓝姆伽,中国驻印军接受了彻底的美式训练。美军教官按照丛林战的要求,对步兵进行武装越野、射击、格斗、巡逻、爆破等全方位训练;炮兵学习美式火炮的操作和协同;工兵则专攻架桥、修路、排雷。训练强度极大,淘汰率惊人,但官兵们憋着一股复仇的劲头,训练热情异常高涨。

部队装备也焕然一新。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汤姆森冲锋枪、巴祖卡火箭筒、60mm及81mm迫击炮、m1A1 75mm榴弹炮、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4谢尔曼中型坦克等美式装备陆续列装。史迪威的目标明确:要将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支规模适中但火力强大、战术精湛、完全机械化的精锐之师,成为反攻缅甸的尖刀。

反攻缅甸,后勤先行。驼峰航线运力有限且风险极高,陆路通道必须尽快打通。史迪威将军力主从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Ledo)开始,修筑一条穿越缅北野人山(hu Kawn Valley)险峻地带,连接中国云南的公路——这就是后来的史迪威公路(Stilwell Road),亦称雷多公路或中印公路。

筑路工程是一场不亚于正面战斗的艰苦卓绝的战役。美军工兵部队和中国驻印军工兵第十团(以及后续增派的部队)承担了主要任务。他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之一:茂密无边的原始森林、沼泽密布的河谷、险峻的群山、肆虐的蚊虫以及疟疾、伤寒、痢疾等热带疾病。[ccitation:2] 施工条件极其简陋,缺乏重型机械,很多地方全靠人力用铁锹、镐头、炸药一点点开凿。丛林中的蚂蟥、毒蛇和日军小股部队的袭击时刻威胁着筑路人员的生命。这条公路被筑路士兵们悲壮地称为“地狱之路”(hell's Road)。

史迪威经常亲自视察工地,督促进度。他要求工兵部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口号是“时间就是生命,公路就是胜利”。尽管环境残酷,疾病和事故造成的减员严重,但筑路大军深知这条公路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向东推进,计划与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相向而行,最终汇合。

为了全面提升中**队的军官素质和部队战斗力,特别是在云南境内积极换装、准备从东部策应反攻的Y部队(中国远征军),史迪威极力推动在昆明设立训练中心。

美军在昆明设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俗称“昆明训练学校”或“驻滇干训团”)。美军军官和士官担任教育,课程内容涵盖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后勤、情报等各个兵种和专业。训练完全针对实战需求:步兵军官学习美式武器操作、火力配系、班排连进攻防御战术、丛林战法;炮兵军官学习观测、通信联络和步炮协同;参谋人员学习现代作战计划拟定和后勤保障。训练注重实兵实弹演习,淘汰不合格者。

大批从军、师级到团、营级的中**官在此轮训,他们将把美式的战术、技术和训练方法带回原部队,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同时,部队的装备也通过驼峰航线和新修的中印公路逐步得到改善,换装美式武器。昆明训练学校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远征军(Y部队)的整体战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为日后强渡怒江、反攻滇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中美双方紧锣密鼓地为反攻缅甸做准备时,盟军高层关于战略方向的争论却在激烈进行。1943年春夏,一系列盟国会议(如卡萨布兰卡会议、三叉戟会议)在华盛顿和魁北克召开,缅甸战局是讨论的重点之一。

美国方面,尤其是罗斯福和马歇尔,坚决支持史迪威的“安娜吉姆计划”。他们认为:

· 必须打破对中国的封锁,维持中国战场的抗战能力,使其能继续牵制大量日军。

· 重开滇缅公路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援助中国的方式,其潜在运量将远超危险的驼峰空运。

· 反攻缅甸是一次大陆攻势,能够摧毁日军在缅甸的军队,雪耻前期失败,并为未来进攻印度支那甚至日本本土提供跳板。

然而,英国方面对此却态度消极甚至抵触。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军高层对在缅甸丛林中与日军进行大规模陆战缺乏兴趣和信心(新加坡惨败的阴影仍在)。英军驻印度总司令韦维尔将军(Archibald wavell)等人提出了所谓的“长炮计划”(或类似性质的南下海洋战略),主张:

· 绕过缅甸,将盟军主力(包括海军)用于收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从海上发动进攻,夺取制海权,切断日本在东南亚的资源线。· 认为这样能更直接地威胁日本本土,并恢复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核心殖民地。

美国代表则尖锐指出,“长炮计划”看似宏大,实则遥远且依赖于英国目前并不充裕的海军力量,是避重就轻,试图让中国和美国继续承担陆上作战的主要压力,而英国则去收复自己的殖民地。史迪威更是愤怒地称其为“政治权谋多于军事考量”的计划。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罗斯福向丘吉尔施加的强大压力,盟国最终基本采纳了“安娜吉姆计划”作为1943-1944年在东南亚的主要进攻方向。英国勉强同意在缅甸配合行动,但其投入程度和决心始终是中美方面的一大疑虑。这场战略博弈虽然以美国方案的胜利告终,但也为日后缅北反攻中英军配合不力等问题埋下了伏笔。

至1943年秋,反攻缅甸的准备工作已取得显着进展:

· 中国驻印军(x部队) 在蓝姆伽完成初步整训,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已在雷多地区集结,跃跃欲试。

· 中印公路在工兵部队舍生忘死的努力下,已经从雷多向东延伸,艰难地劈开野人山的丛林。

· 云南境内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 通过昆明训练学校的培训和美援装备的补充,战斗力日益增强。

· “安娜吉姆计划” 获得了盟国官方确认,尽管英国的态度依然暧昧。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缅甸北部。史迪威将军站在雷多的地图前,目光锐利。他知道,检验训练成果、复仇雪耻的时刻即将到来。他计划以中国驻印军新38师、新22师为先锋,从雷多出击,穿越野人山,首先攻占新平洋,建立前进基地,然后深入胡康河谷,夺取孟关、孟拱,最终目标是与从云南西进的Y部队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一场旨在打破封锁、连接中国与世界、扭转亚洲战场局势的战略反攻,已然箭在弦上。无数人的努力、牺牲和期盼,都凝聚在这即将爆发的风暴之中。

这场战略反攻的序幕已经拉开,其进程和结局深刻影响了二战亚洲战场的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