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巧绘谏顽石
自那日街市戏耍算命先生后,贾宝玉对法正的崇拜更是达到了顶峰,整日里“先生”长“先生”短,恨不得黏在法正身上,将他那身“学问”(在宝玉看来,包括相面、拆穿骗子等各种不务正业的技能)都学了去。这可急坏了真正布置了“引导宝玉读圣贤书”任务的贾政,也愁坏了法正。
法正心里跟明镜似的,就宝玉这性子,你跟他讲《大学》《中庸》,无异于对牛弹琴,搞不好还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可贾母和贾政的“委托”又不能不当回事。这日,他正对着一本《论语》发愁,琢磨着怎么把“学而时习之”讲出花来,目光无意中扫过书桌上宝玉落下的几本闲书——竟是些带有绣像插图的传奇话本。
法正心中蓦地一动!他想起当年在蜀中,为了向那些识字不多的兵将解释军令、鼓舞士气,有时也会画些简单的图示。既然宝玉喜欢看画儿,何不……
一个绝妙(或者说,是被逼出来的馊主意)的点子,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画连环画!把圣贤道理,包装成有趣的故事画出来!这简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啊!
说干就干。法正立刻让茗烟去找了些上好的宣纸和笔墨颜料。他虽非丹青妙手,但胜在思路清晰,构图能力颇强(毕竟当年画过军事地图)。画什么内容呢?直接画孔子周游列国?太严肃。有了!就画《西游记》!不对,这个时代好像还没《西游记》?那就画个类似的!
法正决定,借鉴玄奘取经的框架,自己编一个故事。主角嘛,自然是一个心怀众生、意志坚定的“求道者”(暗喻求学问),带着几个……嗯,几个性格鲜明、各有缺点的伙伴(正好对应宝玉和他身边的姐妹们?不不不,太明显了,得隐晦点)。一路上斩妖除魔(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学有所成)。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立刻铺开宣纸,提笔蘸墨。第一幅: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和尚(绝不能像宝玉,但眼神要有点那种懵懂的纯真),跪别师父,背景是庄严的寺庙(象征家族期望?)。法正画得兴起,虽笔法略显稚拙,但人物神态抓得极准。
第二幅:小和尚上路,遇到第一个伙伴——一个身材魁梧、憨头憨脑的壮汉(原型……法正想了想,有点像放大版的醉金刚倪二?),这壮汉力大无穷但贪吃嗜睡,象征“惰性”或“**”。画到壮汉偷吃供果时,法正故意画得滑稽夸张,那壮汉腮帮子塞得鼓鼓的,眼神贼溜溜的。
第三幅:又遇到一个尖嘴猴腮、机灵过头的精瘦汉子(原型大概是市井混混?),这家伙满肚子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象征“机巧”和“浮躁”。法正画他偷换路人钱袋时,那得意又猥琐的表情,活灵活现。
故事就此展开:小和尚带着这俩活宝上路,闹出各种笑话。比如,遇到一条大河,壮汉想直接游过去,结果因为吃太饱差点沉底;精瘦汉子想骗条船,反被船家识破追打。最后还是小和尚耐心寻找,发现了上游一座年久失修的古桥,虽然破败,但小心谨慎便能通过(象征脚踏实地,寻找正确方法)。
法正画得废寝忘食,完全沉浸在了创作中。他给每个“妖魔”都赋予了寓意: “拖延怪”(总说明天再走的妖怪)、“分心魔”(用各种好玩东西诱惑他们的妖精)、“畏难妖”(夸大前方困难的怪物)。小和尚和伙伴们如何团结协作,用“毅力”、“专注”、“勇气”这些“法宝”战胜它们。
他尤其精心绘制了一幕:三人团队产生内讧,精瘦汉子挑拨离间,壮汉要散伙,小和尚孤立无援,在雨中十分狼狈。但最终,他们回忆起出发时的初心,互相理解,重归于好(暗示友情和团队的重要性)。法正把这一幕画得格外细腻,雨丝、人物沮丧的神情、最后和解时手握在一起的温暖,都跃然纸上。
几天后,一套粗糙但情节完整、人物生动的“求道图”(法正暂时取的名)完成了,足足有二十多幅。法正自己看了看,虽然画工不敢恭维,但故事有趣,寓意也埋进去了,应该……能吸引宝玉吧?
他让茗烟去请宝玉。宝玉一来,见满桌子画稿,好奇地拿起来看。这一看,就再也挪不开眼了!
“先生!这是您画的?”宝玉眼睛瞪得溜圆,“这故事真有趣!这小和尚好像有点……像我?不对不对,没我好看。这大个子真好玩!这瘦子太坏了!哈哈,他们掉泥坑里了!”
宝玉一边看,一边大呼小叫,时而气愤(当精瘦汉子使坏时),时而担心(当小和尚遇险时),时而哈哈大笑(当壮汉出糗时)。他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
法正暗暗观察,心中窃喜,看来路子走对了。他适时地在旁边解说:“二爷看,这小和尚明知前路艰难,为何还要坚持?”
宝玉头也不抬:“因为他要去取真经啊!普度众生!”
“是啊,心中有目标,再难也要坚持。这便是‘志’。”法正轻轻点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