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37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37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7:50

\"善!朕信你能办到。\"刘宏微笑颔首,对刘凤的治军之能,他向来深信不疑。

君臣二人畅谈许久,午后刘宏才恋恋不舍地准许他离宫。

册封藩王的礼仪繁复隆重,需祭告天地先祖,查验册宝选定吉日,再举行盛大典礼昭告天下。刘凤因此暂留洛阳,待仪式完毕方能返回幽州封地。

这段时日里,刘凤在洛阳四处招揽贤才。收到州牧印信后,他已派心腹连夜送至锦绣山庄。幽州政务全权委托恩师郑玄等人处置——管宁、炳原、华韵这些宿儒理政之能远胜于他。

卸下公务重担,刘凤得以悠闲领略古都风情。他时常独自穿行街巷,盼能偶遇青史留名的俊杰。三国史上所有风云人物都深印脑海,可惜连日游历五日,竟未遇一人。

这日依旧无功而返,刘凤踱至宅邸前,望着频繁更换的门匾自嘲:\"平阳侯府\"变\"冠军侯府\",再改\"骠骑将军府\",如今竟成了\"燕王府\"。正慨叹间,典韦急匆匆赶来,难掩激动:\"主公!密探在城南发现大才,咱们快去延请!\"

洛阳密探专司两项要务:监察朝堂动向,搜罗文武英才。

在建立秘密情报组织时,刘凤早已将东汉末年可招纳的贤才整理成册,交给这支特殊部队保管。

刘凤突然精神一振,一扫先前的萎靡之态,兴奋地追问:\"典韦,洛阳城中可有旷世奇才?\"

典韦难掩激动:\"正是名册首屈一指的顶尖谋士,颍川郭嘉,郭奉孝。\"

\"什么!你竟找到了郭嘉的踪迹?\"素来沉稳的刘凤也不禁失声惊呼。这位在诸侯纷争中运筹帷幄,屡献良策,被誉为\"郭嘉在世,诸葛亮不出\"的三国第一奇才。

郭嘉可是曹魏阵营最杰出的智囊,若能将其收入麾下,未来战略布局将如虎添翼。刘凤强抑心中激动,追问道:\"典韦,你是如何遇见郭奉孝的?又如何确认其身份?\"

典韦连忙详细禀报:\"前些日子密探在流沙商会酒楼发现一位少年才俊。得报后属下立即前往,在一旁静听其高谈阔论。待其言毕上前询问,方知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颍川郭嘉。其年龄与主公名册所载相符,属下已与他约定,待主公归来便引荐相见。\"

\"那还等什么?速速前去拜访,可不能让我这位盖世奇才跑了!\"刘凤说着便带领典韦等人匆匆赶往郭嘉暂居之处。

洛阳城西市大街上,刘凤一行很快抵达目的地。正当刘凤要迈步入内时,却被典韦伸手拦下。

典韦望着急切的主公,只得轻声劝道:“殿下,贸然闯入恐有失礼数,至少该递份拜帖才是。\"

刘凤恍然想起,昔日恩师郑玄曾教导过,凡拜谒他人须先递帖通传。只是他素来探望的都是至亲长辈,鲜少遵循这等礼数。

此刻听闻郭嘉在洛阳城中,便火速带着典韦赶来,哪还顾得上写什么拜帖。

刘凤驻足思忖片刻,决然道:\"既然到了门前,岂能空手而返。恶来,你且去通传一声,权当补了拜帖之礼。\"

\"诺!主公稍候。\"典韦抱拳应声,独自入内通报。

…………

屋内,郭嘉正执卷研读,忽闻脚步声抬头,见是酒楼偶遇的壮汉,诧异道:\"典兄怎会到此?\"

典韦憨厚一笑:\"奉我家燕王殿下之命,特来登门拜访。\"

\"燕王亲临?!\"郭嘉惊得站起身,衣冠都未来得及整理妥帖,慌忙掸了掸衣袖:\"快请典兄稍候,容我更衣相迎。\"

说着手忙脚乱地收拾案几,又急声催促:\"速速引路,莫让殿下久候!\"二人疾步穿过庭院,朝大门奔去。

朱漆大门外,郭嘉终于得见这位名震天下的少年亲王——

但见来人头戴紫金螭龙冠,额前二龙戏珠抹额灼灼生辉,身着百蝶穿花箭袖袍,腰缠五彩宫绦穗,外罩石青云纹褂,足蹬粉底朝靴。

这通身气派已非凡品,更兼眉宇间凝着沙场淬炼出的凛冽杀气,明明是个锦衣玉带的王孙公子,偏生透着百战老将才有的铁血威仪。

**版本一:典雅文言风格**

无需多言!眼前这位气度非凡的贵胄,正是大败鲜卑乌桓二十万联军、平定百万黄巾之乱的当朝骠骑大将军、幽州牧、燕王——**刘凤**!

郭嘉凝神端详刘凤之际,刘凤亦在细细审视郭嘉。

这少年不过十六之龄,身形瘦削如风中细柳,眉宇间更透出几分病色。然其清秀眼眸中暗藏锋芒,显非池中之物。

刘凤心下了然:此等病弱却难掩慧光的少年,定是那“三国鬼才”——**郭嘉郭奉孝**!

史载郭嘉自幼体弱,又纵情酒色、服散无度,终致思虑过甚,三十八岁便溘然长逝,令曹操痛失臂膀。其早夭更成赤壁败局之伏笔,可谓天妒英才。

郭嘉忽作轻狂态,挑眉笑道:“这位莫非是威震天下的冠军侯?啊,失礼了,该称**燕王殿下**才是。颍川郭奉孝,得殿下亲临,倒教我惶恐了——请!”说罢展臂相邀。

刘凤朗声一笑,径入院中,环顾四野道:“奉孝之贤名,寡人夙昔神往。今闻客居洛阳,特携亲卫赶赴,未及递帖,唐突之处,万勿见怪。”

郭嘉从容应道:“殿下屈尊寒舍,嘉已蓬荜生辉,何谈怪罪?”二人谈笑间步入内室,对席而坐。

---

**版本二:现代简练风格**

毫无疑问!这位风姿卓然的贵公子,正是击溃鲜卑乌桓二十万联军、扫平百万黄巾的骠骑大将军、幽州牧、燕王——**刘凤**。

当郭嘉打量刘凤时,刘凤也在观察郭嘉。

眼前的少年仅十六岁,身形单薄,面色苍白,却有一双隐含机锋的眼睛,绝非寻常人物。

刘凤确信:这病弱少年正是三国顶尖谋士——**郭嘉郭奉孝**!历史上他因放纵酒色、滥用五石散而早逝,年仅三十八岁,直接影响了曹操的赤壁败局。

郭嘉忽然换上浪荡表情,戏谑道:“这位莫非是赫赫有名的冠军侯?哦不,现在该称**燕王殿下**了。您亲临寒舍,真叫我受宠若惊——请进!”

刘凤毫不客套,边进门边道:“久仰奉孝大名,今日特来相见。仓促未递拜帖,还望海涵。”

郭嘉笑道:“殿下光临已是我的荣幸。”二人步入内室,相对而坐。

---

**版本三:武侠小说风格**

无须猜测!这锦衣玉带的青年,便是马踏鲜卑、剑指黄巾的当朝第一将——**燕王刘凤**!

四目相对时,郭嘉与刘凤皆在暗自衡量对方。

那病弱少年看似风吹即倒,眸中却隐现精光。刘凤心念电转:“**颍川鬼才郭奉孝**,果然名不虚传!”

史书所载历历在目:此人智绝天下,却因放纵早夭,致曹操赤壁折戟……

郭嘉忽扬袖一笑,懒散道:“哎呀呀,这不是咱们的冠军侯……哦,该叫**燕王千岁**了?寒舍简陋,殿下不嫌就请吧!”

刘凤负手而入,笑道:“寡人慕名而来,何须虚礼?”

郭嘉眯眼相迎:“殿下痛快!”二人袖风一扫,已对坐案前。

典韦临时担任侍从角色,在一旁殷勤地斟茶递水。

郭嘉接过典韦奉上的茶盏,浅尝一口后故作随意地问道:\"不知燕王今日专程来访,所为何事?\"

其实郭嘉心知肚明。以刘凤贵为燕王的身份却亲自登门,其用意不言而喻。更遑论此前典韦已代主传达过招揽之意。

郭嘉此次前来洛阳,正是为亲眼考察刘凤的为人。如今他已从颍川书院学成,正要寻找明主施展抱负。朝廷 ** 不堪,天子昏聩无能,与其在朝堂沉浮,不如效力贤明诸侯。

从百万黄巾作乱之中,郭嘉已预见天下将乱的征兆。而刘凤少年成名,文韬武略,麾下黄金火骑兵更是精锐之师。其皇族藩王的身份更具优势,即便有朝一日问鼎九五,也不过是皇室内部的权力更迭。

郭嘉更从锦绣山庄的种种举措看出,刘凤早已为天下变局做好准备。他料定平定黄巾后,天子必会召刘凤回京受赏,故而提前来到洛阳等候。

此刻郭嘉最关心的,正是这位燕王是否值得追随。

---

倘若连顶级谋士都无法揣测出客人的意图,那郭奉孝便愧对\"三国第一鬼才\"的名号了!

既然这位鬼才想玩\"欲擒故纵\"的把戏,试图掌握主动权,不如遂了他的心意,将主导权暂且拱手相让。

无非是多说些奉承话,让咱们这位\"少年鬼才\"好生得意一番。只要能成功招揽到郭奉孝,面子又算得了什么?

刘凤轻放茶盏,温言道:\"先生,孤王平定百万黄巾之乱,蒙天子恢复先祖藩王荣耀,更得执掌一州军政大权。不瞒先生,带兵征战所向披靡,但治理州郡确实力有不逮。\"

\"先生乃当世奇才,孤王愿请先生相助,共治一方。不知先生可愿与孤携手,开创太平盛世?\"

刘凤毫不遮掩,直陈招揽之意。

郭嘉闻言微怔,未料刘凤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表明来意。

他随即正色敛容,目光如炬地凝视刘凤:\"燕王礼贤下士,令嘉受宠若惊。以殿下尊贵之身亲自相邀,本不该推辞。\"

\"然嘉有一问,还望殿下解惑。此问答案,关乎是否应允殿下之邀。\"

刘凤抬手示意:\"先生但问无妨,孤必知无不言。\"

郭嘉目光灼灼,一字一顿道:\"敢问燕王,平生志向为何?\"

人生志向?刘凤闻言陷入沉思。若要道明心志,那便是一统天下,登临帝位,君临四海!

我穿越到东汉末年的抱负就在于此,但面对当下的处境,还能坦然说出心中所求吗?

若此刻编造谎言,日后被郭嘉识破,岂不显得诚意不足?

既然决定隐瞒真实想法,那又该编织怎样的说辞?

这确实是个两难抉择,需要好好斟酌。

正当刘凤犹豫之际,发现对面郭嘉和身旁的典韦都投来期待的目光。

他突然会意,放声笑道:\"先生此问着实令人为难。不过您是想听虚假的场面话,还是真实的雄心壮志?\"

刘凤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将选择权交给这位年轻的智者。

郭嘉闻言兴致更浓,从容追问:\"愿闻其详,不知燕王能否明示?\"

刘凤保持温和神色:\"按理只能说其一,但既然与先生有缘,不妨都告知。\"

他随即正色道:\"虚言便是:尽忠报国,安抚百姓,驰骋疆场,开疆拓土,保我大汉江山永固。\"

郭嘉微微颔首,这是将领们常挂嘴边的套话,对靠军功起家的刘凤而言不足为奇。

既然说是虚假志向,那必然另有所图。

郭嘉越发好奇:\"那殿下真实的抱负究竟是?\"

刘凤却不急于回答,转而反问:\"依先生之见,当今天下形势如何?\"

郭嘉显然没料到话题会突然转向,微微一怔后谨慎答道:\"黄巾之乱虽已平定,但各地民生凋敝。所幸朝中有殿下辅佐,又有诸位老臣坐镇,想必很快就能重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