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27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127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01:13:09

几位将领连忙抱拳告罪:\"末将不敢妄自揣测主公深意。\"

大王英明神武,自有决断,此举必有深意,末将不该妄加揣测。\"

典韦、周泰、黄忠、赵云等人闻言,不由得心头一颤。

自古以来,为君者最忌臣子窥测上意。君王需要保持威严难测,方能震慑群臣,令百官尽心用命。

刘凤方才那番话,让众将以为是责备之词,慌忙请罪。见爱将们躬身抱拳,刘凤无奈笑道:\"这是作甚?寡人何曾责怪你们?都快快起身!\"

听到这番解释,众将这才松了口气。既然大王明言不怪罪,自然无需担忧。\"诺!\"四将齐声应答,重新挺直腰杆,静候王命。

刘凤斜倚主座,撑着脸颊苦笑道:\"你们啊,想得太复杂了。深夜召见,就是知道你们对放走公孙度叛军一事心存疑惑。\"

\"你们都是燕军栋梁之将,若不晓后计,难免束手束脚。寡人这就为你们详解其中谋划。\"

深知将领需明战局之理,刘凤向来主张开诚布公。最厌诸葛孔明那般故弄玄虚的用兵之道,凡事都要讲个清楚明白。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将士不解主帅意图,胡乱行事,不仅完不成既定谋划,更可能坏了整个战局。

刘凤看着众将领,语气低沉道:“按照最初的平叛部署,我根本没打算让公孙度那支叛军活着离开。”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公孙度部在燕境造成的经济损失实在太严重了。我向来主张恩怨分明,绝不优柔寡断!”

话锋一转,刘凤露出深思之色:“但现在的局势需要我们重新权衡——彻底剿灭公孙度对燕国究竟是利是弊?”

“以燕军的实力,在昌黎全歼敌军易如反掌。但消灭公孙度后,新的难题就会接踵而至。”

注意到将领们凝重的神情,刘凤继续分析:“借着讨伐董卓的机会,我们已成功将并州九郡纳入版图。平定北疆时又收复了幽州三郡。如今燕国疆域扩张至三十五万里,新增人口过百万。”

他的声音忽然转沉:“要是再吞并辽东四郡,甚至灭掉周边两国改设郡县......你们觉得燕国真能消化这么庞大的领土吗?”

帐内众将闻言都陷入沉思。

刘凤揉着太阳穴叹道:“幽州三郡倒还好办,毕竟我兼任幽州牧,当地百姓又心向燕国,治理起来并不困难。但这辽东.....”

我可以帮你

并州九郡的整合并非难事。自原并州刺史丁原在洛阳阵亡后,朝廷始终未指派新的州牧接任。

作为诸侯王之首、当今天子的皇叔,孤同时身兼骠骑大将军、太尉及幽州牧多项要职。

如今汉室衰微,朝廷威信扫地,天子受制于董卓奸贼。将并州九郡并入燕国版图,各郡太守必无反抗之意,轻易便可收入囊中。

提及燕国现已掌控十二郡,刘凤不禁面露得色,然而随即考虑到后续治理事宜,又显愁容。

他叹息道:\"新增十二郡及上百万民众,要完全消化这些疆域,需大量官员治理。这些新领地不仅需要驻军防守,更要推行我国政策。加之这些地区民生困顿,还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

\"若在太平年月,以燕国实力本可快速整合。可惜连年征战,核心五郡遭叛军重创,国力受损严重,经济恢复尚需时日。目前仅是勉强维持新占十二郡。\"

\"倘若我军一鼓作气歼灭公孙度,吞并辽东四郡,甚至攻灭扶余等国,诸位以为后果如何?\"

帐中典韦、周泰、黄忠、赵云四人闻言愕然。论行军打仗,他们自可滔滔不绝;但谈及地方治理与经济建设,则全然不知所措。

# 军政之辩

刘凤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对满脸愁容的将领们说道:\"这不是你们该考虑的问题。\"

军政本就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单靠武力只能带来破坏,纯讲政治也难成大事。若不善民生经济,即便以武力夺天下,终究难逃覆灭。华夏五千年历史早已印证此理。熟知古今的刘凤自然深谙此道。

\"公孙度自建宁二年经略辽东,已有二十载。\"刘凤叹道,\"虽施政严苛,但其对辽东乃至整个东北的影响无人能及。\"

\"东北各族杂居,地势复杂,外邦势力盘根错节。即便我军有能力消灭公孙度,也难免损兵折将。届时如何掌控东北乱局?\"

他目光凝重:\"国力若被东北拖累,其他领地必然难以兼顾。新占郡县恐将得而复失。\"

\"如今天下诸侯视我燕国为心腹大患。一旦我方势弱,他们必会群起而攻。到那时,除核心五郡外,其余领地恐将尽失。\"

\"与其如此,不如暂放公孙度。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巩固既得疆土,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营帐众将皆心知主公用心良苦,此乃权衡全局不得不为之策。

虽内心认同主公决断,然放走公孙度那支叛军,终究意难平。

......

赵云直视主位,坦陈胸臆:\"主公苦心,末将等自然明白,亦拥护主公决策。

但主公!燕军就此放过公孙度部,任那老贼全身而退,末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想当年黄巾之乱、鲜卑犯边、乌桓来侵,犯我燕境者皆损兵折将,未得半分便宜,反遭我军雷霆反击。

正因如此,方铸就'燕军铁骑不可犯'的威名,成就我'帝国第一军'的赫赫声威!

如今公孙度那逆贼举兵来犯,虽遭重创,却能全身退回平襄城——此举犹若在我军旗上蒙尘!

若纵其率残部归巢,未免太便宜那厮!\"

\"末将附议!\"典韦、周泰、黄忠三人齐声应和。

他们理解主公的全局考量,也知如今天下动荡,燕军不得不暂且放过公孙度残部。但胸中愤懑,终究难以平息。

......

中军帐内,四将皆面有不甘,对公孙度那叛贼骂声不绝。

刘凤嘴角微扬,欣慰道:\"甚好!诸将为维护'帝国第一军'威名而战意昂扬,寡心甚慰。

此正显我'燕 ** 旅'已铸就军魂,且这军魂正融入三军将士的血脉之中。\"

朕始终认为,真正的百战雄师必须铸就军魂,唯有如此方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燕**队唯有凝聚铁血军魂,方可当之无愧称霸九州!

然兵戈之事终需顺应时势,为谋万世基业——

此刻当暂敛锋芒,韬光养晦,效\"八二三\"之策厚植国力。

唯此方能使燕**旗永镇山河,成就亘古未有的不朽传奇!

刘凤先以豪言激荡三军,忽而眼锋如刃,寒声道:\"子龙所言极是!大燕威严岂容蝼蚁 ** ?凡犯天威者,必以血海相报。

今纵公孙度鼠辈遁归辽东,不过是为千秋大计暂留其颅。尔等真当那老贼能苟全性命?

待其缩回平襄巢穴,朕自会令其日夜难安!

此番我大燕虽需整饬新得疆土,又岂容公孙老贼喘息练兵?

待其归巢之日,辽东境内烽烟四起,叛旗如林。莫说重振军备,能保全现有兵力便算他公孙氏祖坟青烟冲霄!\"

帐中诸将闻言目光灼灼,争先拜问:\"陛下莫非早在辽东布下暗棋?\"

刘凤抚掌而笑:\"表面观之,公孙度残部安然北撤,我军未予追击,似成两相罢兵之局。

然——\"他忽然戟指北疆,\"这老贼的修罗场,此刻才刚开筵!\"

辽东公孙度虽掌握至高威权,扶余、 ** 及三韩部族皆被其武力慑服。

此番扶余与 ** 联军随公孙度进犯燕境,一为听令行事,二欲劫掠物资以充国库。

未料两 ** 马非但未能携战利而归,反遭全军覆灭之厄运。

尤为可叹者,此败实乃公孙度暗中设计所致。

经此一役,扶余与 ** 二王岂愿再俯首称臣?

更兼辽东军主力折损甚巨,二国或将趁机挣脱公孙度掌控。

若真如此,辽东大地恐将烽烟四起!

\"主上圣明!\"赵云、典韦、周泰三人齐声赞道。

老将黄忠却持重谏言:\"我军虽重创辽东兵马,然公孙度麾下仍有六万精锐。反观扶余、 ** 兵力尽丧,以二王怯懦秉性,未必敢兴兵反叛。\"

四将目光齐聚之际,刘凤成竹在胸:\"二王脾性寡人岂能不知?公孙度身侧早有隐秘卫潜伏,渐得其信任。只需暗中策动,必令辽东乱象纷呈——届时隐秘卫自当 ** 两国遗民,共讨 ** !\"

潜伏的暗线可借职务便利,令辽东四郡陷入动荡,使公孙度无暇休整兵力、壮大军力。

时日一久,纵使我大燕按兵不动,公孙度亦难逃厄运。\"

众将顿悟其理。典韦、周泰、黄忠、赵云此时方知燕王深远谋划——难怪王上对公孙度残部网开一面,任其遁回辽东,原是早有布局。

作为三大情报机构之一,隐秘卫的手段他们心知肚明。军情刺探离不开隐秘卫配合,但刘凤明令禁止将领干涉隐秘事务。双方犹如军政分治,将领们仅知概况。

刘凤五指虚握,目光灼灼道:\"时局关键正在于此。只需争取时日,我大燕国力必将蒸蒸日上。有隐秘卫在辽东搅动风云,公孙度岂能安养生息?\"

\"放残兵归平襄,既可令辽东军力在战事中消耗殆尽,又能引出所有隐患。待我大军东征时,既可歼灭来犯之敌,又能轻取羸弱的辽东四郡。\"

\"此乃一箭双雕之策。现在诸位可明白其中深意?\"

帐内诸将听闻全局布局,皆是敬服。他们躬身抱拳:\"王上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末将等钦佩之至。\"

刘凤闻言展颜,摆手道:\"时辰不早,诸位且回营歇息。明日大军开拔,班师回蓟城——朝中尚有要务亟待处置。\"

《燕国记事:刘凤平叛归途》

王师北归之际,四方诸侯必已刀兵相向!

吾燕正值虚弱,恐有宵小趁机犯境,当速返王都坐镇。

\"末将告退!\"赵云四人抱拳而退,铁甲铿锵间已出帐外。

空荡的军帐内,刘凤独坐虎皮帅椅,以指揉额:\"这明君当真难做,倒不如学皇兄(汉灵帝)做个逍遥昏君!\"

适才议事,他尚藏半分心思未露——纵放公孙度叛军,实为深谋远虑。临离洛阳时虽当众立誓来年再伐董卓,不过权宜之计耳。

若真救回少帝刘协,反受其制。此番会盟,所求不过名利二字:

名者,已获讨逆大义;利者,得洛阳珍宝七十车,迁六万百姓,兼收绝色佳人貂蝉。

今观洛阳焦土,雍凉贫瘠,徒耗兵力征讨,实非智者所为。

况且,真要把刘协那小皇帝救出来,送回洛阳皇宫,等于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

刘凤,刘子度,绝不可能俯首称臣,向刘协那小皇帝低头。

若效仿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必将重创燕国与自身的威望,多年心血恐毁于一旦,实在得不偿失。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极具实效,却遗祸深远,千百年后只会留下千古骂名。

他身为帝国宗室藩王,天子之皇叔,绝不能沦为背信弃义之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