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14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114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7:50

刘凤身披七海蛟龙甲,血色披风猎猎作响,手中天龙破城戟寒光凛冽,腰间名剑【凌虚】斜挎,胯下汗血宝马【烈焰】昂首长嘶。

他勒马回望——三千金甲白袍的御林铁卫与三万幽燕轻骑已严阵以待。刘凤高举长戟,朗声喝道:“大军开拔!”

顷刻间,三万三千燕国精锐如洪流北向,直指故土。

昨日永华殿内,十六路诸侯与百官已议定诸事,自无需再行通告。然燕军动向仍惊动了时刻紧盯营寨的诸侯联军。

突如其来的动静怎能不引人注意?每位皇家禁卫都配备五匹草原骏马,其中一匹用于骑乘,其余四匹则驮载箭囊与粮草物资。

江南轻骑兵的配置则是每人三匹战马,骑乘一匹,另外两匹负责运输弓箭和军需补给。

虽仅有三万三千将士,但随行军马数量竟达十万之众,如此雷霆般的马蹄轰鸣,自然惊动了各路诸侯的联军。

诸侯与朝臣们心知肚明,今日燕王率军北归,是为平定公孙瓒纠集的四十万叛军。但当他们目睹燕 ** 队拥有十万草原良驹时,眼中顿时燃起贪婪的火焰,脸上写满了嫉恨之色。

多数诸侯麾下能有千余骑兵已属难得,即使盟主袁绍军中也不过两千骑兵。有些诸侯的部队甚至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仅有将领才配战马。

亲眼见证燕国十万铁骑的壮观场面,诸侯们怎能不心生嫉妒?可惜他们也就只能暗自眼红,对燕王根本无可奈何,最多在心底诅咒:但愿北方叛乱真能摧毁这个强大的燕国!

随着头顶的庞然大物离去,洛阳城内的十六路诸侯彻底放纵起来。虽然城内还驻守着两万燕军和十万西凉降兵,但既然他们的君主已率主力北归,诸侯们自然不再把关羽、张飞、张辽等人放在眼里。

诸侯们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渐渐变得猖狂起来。孙坚的江东军此时驻扎在皇宫废墟之中——自从与燕国联姻结盟后,孙坚便与诸侯联军彻底决裂。选择皇宫作为驻地,本质上就是不愿与其他诸侯同处一地。

汜水关一役,袁术的背信弃义导致数千江东子弟兵命丧沙场,使孙坚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精锐战力。

孙坚踊跃加入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行动,本指望借此博取声名,同时发笔战争财。

谁知事与愿违!

这位江东猛虎率部西征董卓,不仅声望未涨分毫,连预想的财货也未见踪影,令他好生恼火。

盛怒之下,孙坚索性命士卒洗劫皇宫。本以为能掳获珍宝,不料宫殿早被董卓与刘捷足先登,值钱物件尽数掠空,只余些零碎杂物。

看着搜罗来的破烂,孙坚怒挥古锭刀,将跟前木桩砍得木屑横飞。

忽见黄盖疾奔而来,抱拳禀报:\"主公!偏殿南侧枯井中似有宝光隐现!\"

\"速引路!\"孙坚收刀入鞘,大步流星赶赴井边。果然望见井底异彩流光,当即喝令:\"愣着作甚?快取上来!\"

众军士连忙垂下绳索。待打捞上来,竟是一具宫女尸首,虽亡数日却容颜如生。众人细看时,发觉其颈间悬着个精致锦囊。

孙坚对死尸毫无兴趣,只盯着那件能散发奇光的宝物,眼中精光闪烁。

火把照亮了营帐,孙坚立即示意身旁的猛将:\"公覆,速取锦囊。\"

黄盖抱拳领命,利落地解下悬挂的锦囊,恭敬呈上。孙坚接过绣花锦囊,指尖触到其中坚硬的物件——一个朱漆木匣,黄金锁扣在火光下泛着冷光。

他猛然发力,金锁应声而落。匣中静静卧着一方玉印:四寸见方,五龙盘绕,边角镶金的缺口格外醒目。月光穿过帐帘,照在\"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上,赫然是 ** 之宝。

孙坚手指微颤,转向帐中那位饱读诗书的将领:\"德谋,你来辨个真伪。\"

程普谨慎捧起玉玺,借着灯火反复查验,忽然跪地高呼:\"恭喜主公!此乃真品。昔日卞和献玉,两遭刖刑仍抱璞泣血;始皇命李斯篆刻,洞庭湖投玺镇浪——正是这方传国玉玺!\"

[

始皇三十六年,嬴政东巡至华山脚下,忽遇一神秘人持玺拦驾。此人将玉玺交予侍从道:\"代还祖龙\",旋即消失无踪。至此,失落的国宝重返 ** 掌中。

秦亡之际,子婴将此玺献于高祖。后王莽篡位时,孝元皇后怒掷玉玺于地,致螭钮崩缺一角,遂以黄金修补。

东汉光武中兴后,此玺世代相传。至十常侍之乱,少帝流离北邙,返朝时玉玺竟不知所踪。

今将军得此重宝,岂非天意属孙氏当兴?

孙坚接过温润玉玺,喜动颜色:\"德谋所言极是,明日便辞别诸候,率部返吴。\"遂密令三军缄口。

岂料军中早伏袁术暗探。此人见孙坚突颁禁言令,心知有异,当夜潜出营地,直奔袁绍大帐。

时袁绍正观冀州舆图,忽见文丑入帐禀报:\"江东密使求见,称有要事相告。\"袁绍略作沉吟,即命带人入内。

文官躬身抱拳领命,随即转身大步跨出营帐,身影没入营地外的晨雾中。

不多时,一名身着江东 ** 的斥候掀开帐帘。

暗探屈膝跪地,抱拳高声道:\"拜见盟主!\"

袁绍高坐主位,目光如炬:\"何事禀报?\"

\"确有要事。\"暗探神情肃穆,\"昨夜孙坚在宫中枯井——\"话音戛然而止,他环顾四周后压低声音,\"打捞出了传国玉玺。\"

案几猛然震动,袁绍霍然起身:\"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暗探以指指天,\"末将亲自执火把照看全程。现孙坚已密令全军整装,天亮便托病请辞。\"

\"好!好!好!\"袁绍连赞三声,袖中手指微微发颤,\"且去领赏歇息。\"

......

破晓时分,联军大帐内灯火通明。

孙坚忽然离席抱拳:\"恕某旧疾发作,需回长沙调养。\"

帐内空气骤然凝固。

袁绍把玩着青铜酒樽,忽然轻笑:\"本座还以为...文台兄是得了传国玉玺,急着回江东登基?\"

\"玉玺?!\"满座诸侯哗然,案几翻倒之声此起彼伏。

洛阳议事厅内,孙坚心头骤然一紧,面上却仍作疑惑状:\"玉玺?袁公此言何意?\"

袁绍案前猛然击掌,檀木几案震得嗡嗡作响:\"文台何必作态!十八路诸侯共襄义举,为的就是诛董贼、扶汉室。如今你私藏社稷重器,莫非欲效王莽乎?\"

列席诸侯闻言俱是一惊。袁绍继续厉声道:\"传国玉玺乃天命所归,理当交由盟军处置。待迎回圣驾之日,陛下定会厚赏孙将军。\"

孙坚持剑而立,青铜铠甲铿锵作响:\"某确实未曾见过什么玉玺。\"

袁绍眼中寒光闪烁,暗自咒骂:\"江东鼠辈,真当有燕国撑腰便可肆无忌惮?\"当即冷笑着揭破:\"那昨日午时,孙将军命亲卫从建章宫井中打捞之物,今在何处?\"

孙坚虬髯怒张,声如雷霆:\"袁本初!尔这是要构陷忠良?\"腰间古锭刀隐隐颤动。

\"好个指天誓日的江东虎!\"袁绍阴恻恻道,\"此刻交出玉玺尚可留些体面,莫要...\"

话音未落,孙坚已戟指苍穹:\"皇天在上,若孙某私藏玉玺,愿受万弩穿心之刑!\"

堂下顿时哗然。孔融、陶谦等诸侯纷纷进言:\"盟主,孙将军既发此重誓,想必确有冤情。\"刘岱更是指着袁绍腰间佩玉讥道:\"袁公路案头那方和田玉印,倒比传国玺更惹眼些。\"

袁绍见众诸侯偏向孙坚,也不多言,立即命文丑押上潜伏在江东军中的密探。

那名细作被带上后,袁绍指着他对孙坚冷笑道:\"昨夜打捞古井时,此人可在场?\"

孙坚见军中竟有叛徒,顿时勃然大怒,当即抽出古锭刀要斩杀此人。

袁绍见他要 ** 灭口,迅速拔剑格挡,厉声喝道:\"孙文台,尔欲灭口耶?\"

二人刀剑相向,营帐内顿时剑拔弩张。

颜良、文丑兄弟同时按剑而立,紧盯着孙坚。程普、黄盖、韩当三位老将也立即拔剑,与袁绍部下对峙。

眼看双方就要火并,曹操急忙率众诸侯上前调解。

孙坚被众人拉开后,二话不说便带着三员大将离开联军,率军撤出洛阳。

见孙坚果然携传国玉玺离去,袁绍怒火中烧,决意回营后立即修书,派心腹送往荆州牧刘表处,请其务必派兵夺回玉玺。

联军中军帐内,诸侯们对孙坚撤军一事浑不在意,依旧歌舞升平。

曹操见众人如此颓废,不禁扼腕叹息。如今燕王与孙坚相继离去,联军仅余十五路诸侯。讨伐董卓的重任本应落在联军肩上,可众诸侯却仍沉迷酒色,毫无进兵长安之意。

曹操仰头饮尽杯中酒,目光灼灼地望向袁绍道:“董卓逆贼挟持天子与朝臣逃往长安,此刻正是联军乘胜追击的绝佳时机。盟主,我八万雄师为何不直取长安,剿灭西凉叛党,迎陛下还都洛阳?”

袁绍心思早被传国玉玺牵绊,加之诸侯皆畏西凉兵锋,便敷衍道:“孟德,将士久战疲敝,此时强攻长安恐非良策。”

曹操拍案而起,怒斥道:“董卓焚毁洛阳,劫持圣驾!如今天下百姓殷盼义师诛逆勤王,诸公却在此畏缩不前?”

席间诸侯纷纷附和袁绍:

“盟主自有韬略,吾等唯命是从!”

“士卒尚未休整,仓促出战伤亡难料啊!”

“西凉军凶悍,将士们实在心有余悸……”

曹操冷眼扫视众人——这些冠冕堂皇的托辞,不过是为保存实力罢了!当初燕王与孙坚统精锐之师在前冲锋,他们尚可作壁上观;如今强援既去,竟无一人愿担匡扶汉室之责。

“竖子不足与谋!”曹操掷杯长叹,甲胄铿锵踏碎满堂虚伪。

曹操怒容满面,疾步踏出盟军大帐。

帐内诸侯闻言哗然,纷纷斥责其狂悖无礼,有失士人风范。

......

曹操作沉思状,足下生风向本阵疾行,心中暗忖:\"虽举义旗聚十八路诸侯,然吾麾下仅万余兵卒,若独战西凉雄师,无异以卵击石。燕王破敌建功,已尽收天下美名。若再无作为,他日迎驾还洛,某不过碌碌无功之辈。\"

思及此处,梆声骤响于青石:\"倘若九州烽烟四起,豪杰择主而事,某却无尺寸之功,何来逐鹿之资?\"忽驻剑于地,眸中精光暴涨:\"不若孤注一掷!纵使兵败身死,亦当留忠义之名于竹帛!\"

心意既决,当即擂鼓聚将。夏侯元让、妙才、子孝、子廉诸将顶盔贯甲而至。曹孟德亲率万余精兵,旌旗西指函谷雄关。

......

此时函谷关内,西凉军经昨日箭雨洗礼,十万铁骑竟龟缩不出。城楼之上,董仲颖踞坐胡床,众将环立。

董叔颖出列道:\"兄长,燕军整日不见踪影,莫不是空营之计?\"段忠明亦进言:\"相国何不遣哨探出关查勘?\"

董卓肥硕身躯微微前倾,拈须沉吟:\"传令三军......继续悬免战牌!\"

西凉诸将听闻相国之令,皆拱手应命,各自加强函谷关防务。

午后时分,数名败兵自曹阳城逃归,报知战况。董卓与帐下将领方知徐荣伏兵之计败露,其人更被燕军生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