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12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112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7:50

此时黑山军声势正盛,燕国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黑山军首领张牛角当真会率领数十万大军归顺燕国?

郭嘉灵光乍现,突然想到:莫非这黑山军其实是主上暗中培植的势力?

倘若真如他所料,那主上的深谋远虑实在令人叹服!

刘凤见郭嘉神色间的诧异一闪而过,便知他已猜到几分,嘴角不由得浮现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心中暗想:\"郭嘉身兼军师与隐秘卫统领之职,燕国这些隐秘的军力,本就应当让他知晓。\"

思及此处,刘凤决定开诚布公:\"奉孝不必再猜了,这些潜藏的力量,今日便说与你听。\"说罢朝帐外朗声道:\"典韦,进来!\"

话音未落,身着金甲白袍的典韦已掀帘而入,抱拳行礼:\"王上有何吩咐?\"

刘凤凝视着这位心腹爱将,郑重叮嘱:\"你在帐外值守,莫让闲人打扰。\"

\"遵命!\"典韦领命而出,立刻率领一队亲卫在帐外警戒。

刘凤深吸一口气,将黑山军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黑山军首领张牛角原是张角亲传**。当年寡人攻下广宗城时,众多黄巾将领归顺,寡人命张牛角率领精锐黄巾力士与数万兵马隐匿于太行山中,对外号称黑山军,实则为收拢天下黄巾残余。\"

\"这些年,寡人暗中资助粮草、军械、战马,使其日渐壮大。黑山军所劫物资,大半都运往蓟城,北疆五郡能有今日之繁荣,黑山军功不可没。\"

猜测得到证实,郭嘉虽然心中已有预料,仍不免为之一震。

听闻此言,太行山脉潜藏的数十万黑山军竟是燕国秘密部署的武装,郭嘉怔然良久才回过神来。

思索片刻,郭嘉眉宇间凝结忧虑,向君王进言:\"主上,臣仍有隐忧未解。张牛角归顺时日尚短,却长期统御数十万雄师,其忠心恐怕难以揣度。说到底,他如今坐拥重兵,与割据诸侯无异,是否仍愿效忠实未可知。即便张牛角本人赤诚不改,其帐下将领是否愿臣服于燕?况且黄巾余部与汉室积怨已久......\"

这番谏言并非无的放矢。张牛角归附时日确实短暂,如今手握重兵堪比诸侯,若其萌生异心,派遣使者招揽黑山军反倒会弄巧成拙。一旦燕国与黑山军的关系暴露,不仅损害难以估量,更会重创君王威望。

面对这般逆耳忠言,刘凤并未动怒。他深知谋士的良苦用心,端坐主位从容道:\"奉孝多虑了。寡人岂会毫无防备?黑山军眷属早已安置在燕境安居,除非将士们甘愿舍弃至亲。至于忠诚之事——\"年轻的君主嘴角扬起笃定笑意,\"不论是张牛角还是其余将领,他们的忠心皆有保障。\"

说到此处,刘凤目光灼灼地望向谋士:\"既然谈及此事,有些机密也该明言了。\"

【正文

声势浩大的百万黄巾军,确实是寡人率军平定的,但寡人也保全了数十万黄巾将士的性命,他们对寡人与燕国并无敌意。

最关键的是,黄巾首领——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并未殒命,而是被寡人所救,如今正居于王宫之中。

有张角坐镇,黑山军诸将绝无可能背叛寡人,更不会背叛燕国。

你们不是一直好奇王宫妃嫔中张宁夫人的身份吗?她正是张角之女、黄巾军的军师。若论辈分,寡人倒算得上黄巾军的女婿了。

奉孝,现在你还觉得那些黑山将领与数十万将士会背叛寡人吗?

郭嘉闻言,脑中轰然一震,瞪大双眼望着自家君王那透着狡黠的笑容。这番隐秘令他脊背发凉——即便身为隐秘卫首领,他也从未探得半点风声!

(……王上竟在天下人眼皮底下,做成了这等惊天之事!)

更令他心惊的是,燕王手中显然还握有另一支隐蔽力量,自己日后行事须加倍谨慎。

(可王上的胆子未免太大了!那可是黄巾魁首张角啊!)

燕王不仅藏匿了张角父女,更娶其女为妃,难怪百官查不出张宁的来历。有此二人在,黑山军的忠诚自然无可动摇。

郭嘉苦笑摇头,叹道:“王上之谋神鬼难测,臣已词穷……既有张角父女这层关系,黑山军忠心之事,确无需多虑了。”

刘凤理解他的震撼,含笑安抚:“奉孝,不必过于惊诧。”

寡人在战略谋划上确有几分独到之处,但具体的战术部署还需仰仗两位军师。\"

刘凤略微停顿后继续说道:\"你当知晓,我燕国除隐秘卫与黑衣卫外,实则还存在第三支特殊力量——由昔日黄巾情报系统改编而成的【百鸟】组织。\"

\"此组织主要负责联络各州郡的黄巾旧部,名义上由寡人统辖,实则多由张宁夫人直接掌管。先前未予公开,实为保存实力,今日特将此机密告知于你。\"

郭嘉正色应道:\"臣必严守关于张角父女及【百鸟】组织的所有机密。\"

刘凤挥手示意军师落座,继续道:\"原计划欲使黑山军继续潜伏,然并州既已归燕,其活动范围日渐受限。与其任其袭扰冀州,不如趁势收编。\"

\"待平定北疆战事后,燕国疆域将再扩十一郡,正需扩充军力。数十万黑山军身经百战,稍加整编可得十万精锐之师。\"

郭嘉颔首称是:\"王上远见。\"

刘凤揉着眉心嘱咐:\"此事暂定如此。你且去安排,寡人尚需应对洛阳城内诸侯百官。明日率三万三千大军回师平叛,洛阳诸事就托付于你了。\"

洛阳十万降卒、数千车金银粮草辎重,还有数十万百姓,都需要你率大军护送回燕国!

\"奉孝,此番任务艰巨,实在辛苦你了。\"

郭嘉面露从容笑意,向燕王拱手道:\"为王上分忧乃臣分内之事,何谈辛苦?\"

他顿了顿,又轻笑道:\"至少不必像王上那般亲赴沙场,倒也算安稳。\"

刘凤苦笑着摇头:\"孤宁愿在战场厮杀,也不愿应付朝堂上那些大臣和十六路诸侯。明明彼此厌恶,却要强颜欢笑虚与委蛇,这般虚伪做派,实在令人疲惫!\"

\"可这朝堂是非,孤终究躲不开......\"

郭嘉整了整衣冠,躬身行礼:\"王上操劳,臣先行告退。\"说罢潇洒转身离去。

\"这个郭奉孝!\"望着军师离去的背影,刘凤不禁笑骂。想到即将面对诸侯百官的周旋,他的额头又隐隐作痛起来。

【正午时分,永华宫外甲胄铿锵。刘凤带着铁卫踏入殿门时,十六路诸侯与文武百官正在商议北疆军报。

\"参见燕王殿下!\"

刘凤抬手示意:\"诸位不必多礼。\"鎏金殿宇中,他的笑容如常,眼底却深不可测。

刘凤稳坐大殿主位,目光扫过殿内诸侯与群臣,沉声道:\"诸位,北疆公孙瓒纠集数十万叛军作乱。孤既领幽州牧之职,守土有责。若战火蔓延,燕军粮草供给恐将中断。\"

他握紧案角继续道:\"当此之际,孤唯有率军回师平叛,待剿灭公孙瓒四十万敌军后,方可继续讨伐长安董贼。如今天子蒙尘,朝局动荡,政务还需诸位同心维系。\"

\"幸得洛阳已收复797天,诸公可在宫 ** 商大计,筹划攻打长安、诛灭董卓西凉集团、迎回天子之事。\"话音刚落,殿内争议顿起。

原先争论的焦点此刻更加激烈。以杨彪、王允为首的文官集团坚持要求燕王继续讨董,而以孙坚、马腾为首的诸侯则主张先平北疆之乱。

杨彪等人陈词:\"燕王乃帝国战神,率燕军打得西凉军溃不成军,董卓仓皇逃回老巢。此时正应乘胜追击!\"

袁绍等诸侯却暗怀心思,巴不得燕国深陷战事。王允挺身进谏:\"殿下!天子被困长安,救驾才是当务之急。至于军需粮饷,臣等愿全力筹措。\"

燕王肩负疆域防卫之责,朝中百官自当在圣驾前为殿下分忧。

至于公孙逆贼在北境燃起的战火,待迎回圣驾至洛阳后,殿下再率军平定叛乱亦不为迟?

外臣所谏,望殿下三思。

听闻王司徒这番谏言,刘凤心中只觉可笑。这老匹夫竟夸口要供给燕军粮饷。

如今洛阳城早被董卓焚毁殆尽,国库空虚哪来粮饷供给大军?

满朝公卿尚且食不果腹,又如何供养我燕国将士继续讨伐长安?

若置北疆于不顾,任凭公孙逆贼占据十一郡坐大,日后与董卓勾结,方是动摇社稷根基之祸!

何况尚有袁绍统领三十万盟军,讨董大业何须本王独力支撑?

朝中诸事托付诸位大臣,本王甚是放心。这天下重担,就劳烦诸公分担了。

燕王这番言辞周密,句句在理,顿时令满朝文武语塞难驳。

朝中诸臣与各地诸侯虽心有不甘,却也无法强行挽留燕王滞留洛阳,只得目送其挥师北上平定叛乱。

以王允、黄琬、杨彪、荀爽为首的朝臣们纷纷提出隐忧与分歧,期盼燕王能拿出解决之策。

燕王身为帝国藩王之首、天子皇叔,兼领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要职,权柄极重,天子缺席时自有裁决国事之权。

刘凤一时愕然,满殿重臣无计可施之事,竟要交予他这不谙政事的生手定夺?

群臣很快道出症结所在:多数诸侯与朝臣认为当今圣上乃董卓所立,正统性存疑。如今天子被挟至长安,政令皆出董贼之手,众人拒不奉诏。

按礼法,弘农王本是 ** 嫡长,理当继承大统,可惜其因失位之痛而引火 ** 。眼下唯有从宗室中另择贤明子弟即位。

朝中分作两派:荀爽、卢植等忠臣一心维系汉室;袁绍、袁术、袁遗、韩馥等诸侯则欲借拥立新君谋取私利。

王允、杨彪等老臣与孔融、陶谦、张超、曹操、孙坚等人坚持认为,纵使今上为董卓所立,终是 ** 血脉。当年 ** 本就有意立其为储,登基亦合礼制。若贸然废立,与董卓 ** 何异?

永华殿内,诸王公大臣就新君继位之事争执不休,殿内唇枪舌战,好不热闹。

燕王端坐御座之上,其尊崇地位足以裁决此事。满朝文武皆将目光投向这位殿下,静候其表态。

听着众人争论,刘凤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喜不自胜:正愁无人提及此事,倒是有人主动提出来了!

\"诸位且静。\"

刘凤轻叩御案,环视群臣肃然道:\"此事无需再议。寡人手握 ** 密诏。\"

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份明黄绢帛,缓缓展开于案上,追忆道:\" ** 曾命寡人率军入洛,辅佐皇子协继位,立为储君。\"

\"陛下以手足之情相托,恳请寡人尽心辅佐新君。虽董卓拥立当今天子,然依 ** 遗诏,陛下确为合法继位之君。\"

语毕,刘凤将目光投向老臣司徒王允,起身递过密诏:\"王司徒不妨细看。\"

\"臣领命。\"王允恭敬跪接,双手高举接过密诏。

殿内众人纷纷跪伏行礼。虽为密诏,实乃传位遗命,众人不敢怠慢。

刘凤回座后抬手示意:\"诸位平身。\"

\"多谢燕王殿下!\"群臣诸侯纷纷拱手致礼,随后整齐起身,目光俱聚焦于王司徒手中那份盖有传国玉玺的密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