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远在洛阳的叛乱,如同夏日暴雨,来得猛烈,去得也迅速。其派往汴梁的死士被殿前司与金吾卫联手剿灭,消息传回洛阳。
其麾下本就因“明升暗降”之策而人心浮动的部将,更是士气崩溃。未等朝廷征讨大军抵达,其心腹将领便已发生内讧,混乱中,杨光远本人被忠于朝廷的部属擒拿,送往汴梁。
昔日威风凛凛、连石敬瑭都要隐忍三分的西京留守、检校太尉,如今身披重枷,跪在文德殿冰冷的金砖之上,形容狼狈,但那双眼睛却依旧闪烁着桀骜与不甘。
石敬瑭高踞御座,俯视着下方的阶下囚,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一片深沉的冰冷:“杨光远,朕自问待你不薄,魏博分镇,仍予你西京留守重职,荣宠有加。你为何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以怨报德,勾结契丹,私蓄死士,乃至遣人袭击宫禁,欲置朕于死地?”
杨光远抬起头,乱发披散,闻言却是嗤笑一声,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破罐破摔的硬气:“成王败寇,自古皆然。石敬瑭,你也不必在此惺惺作态!某家行事,但求问心无愧!今日既然败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休要再多费唇舌!”
他这番毫不悔改、甚至隐含挑衅的言辞,让殿内群臣皆面露愤慨,纷纷出言斥责其“狼子野心”、“忘恩负义”。
然而,站在班列前端的石素月,看着杨光远那副引颈就戮的模样,心中却猛地升起一股强烈的违和感与疑虑。不对劲!太不对劲了!
按照她之前的谋划,分化其部将、调其离巢的“明升暗降”之策尚未完全展开,诏书甚至还未正式发出,杨光远虽然暗中积蓄力量、勾结契丹,但远未到山穷水尽、不得不发的地步。
他为何要在这个时机,选择用数百死士袭击皇城这种成功率极低、近乎孤注一掷的方式造反?这不符合杨光远老谋深算、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
这背后,一定还有她不知道的隐情!或许是有人暗中推动,或许是发生了某种她尚未掌握的变故,促使杨光远不得不兵行险着!而且在历史上杨光远在石敬瑭在位时间除了跋扈一点,就根本没有发生过叛乱!
若是就此将其简单问斩,这背后的谜团恐怕将永埋地下,而那可能存在的、真正的黑手,或将逍遥法外,甚至继续兴风作浪!
念及此处,石素月也顾不得朝堂礼仪,一步踏出班列,躬身急声道:“父皇!儿臣以为,杨光远作乱之事,尚有诸多蹊跷!其选择此时发难,动机不明,背后是否另有隐情,亦未可知!恳请父皇暂缓行刑,将其押入天牢,严加审讯,彻查其同党及背后关联,以免有漏网之鱼,再生后患!”
她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静。众臣皆讶异地看向她。太平公主刚刚立下救驾大功,此刻为何要为这逆贼求情?
难道她与杨光远还有什么牵连不成?就连跪在地上的杨光远,也抬起眼皮,有些意外地瞥了石素月一眼。
御座之上的石敬瑭,目光深沉地落在石素月身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他何尝不知此事蹊跷?
但此刻,他心中考虑的,远不止是查明真相。方才宫变之时,女儿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厉色与瞬间凝滞的气氛,如同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
这个女儿,心思缜密,手段果决,更兼暗中掌握了如此一支强军,其志恐不小啊!
此刻她出面要求暂缓行刑,是真的为了查明真相,还是想借此机会,插手此案,笼络或清除某些人?
甚至是想保下杨光远,另有所图?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迅速生根发芽。在皇权面前,即便是父女,也充满了猜忌与权衡。
石敬瑭绝不能允许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皇位和性命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尤其是刚刚经历过一场血腥刺杀之后。
杨光远必须死,而且要快!以此震慑宵小,同时,也绝了某些人可能存在的、不该有的念头!
“蹊跷?”石敬瑭冷哼一声,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甚至隐含一丝怒意,“有何蹊跷?此贼居心叵测,勾结外虏,袭击宫禁,罪证确凿,天地不容!其罪滔天,万死难赎其咎!多留一刻,便是对江山社稷的亵渎!不必再议!”
他猛地一挥手,厉声道:“来人!将逆贼杨光远拖出午门,即刻问斩!枭首示众,传檄天下!其族中男丁,尽数处决!女眷没入掖庭!”
“父皇!”石素月心中一沉,还想再争。
“够了!”石敬瑭断然打断她,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她和满朝文武,“朕意已决!退朝!”
两名殿前武士应声上前,架起杨光远就往外拖。杨光远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嘲讽与悲凉,却再无只言片语。
石素月看着杨光远被拖走的背影,心中一片冰凉。她明白了,父皇并非看不出蹊跷,而是他不想再查,或者说,他忌惮的人,或许不只是杨光远,也包括了刚刚展现出惊人力量和决断力的自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