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八时三十分。拉罗谢尔府邸内的水晶吊灯将客厅照得亮如白昼,却驱不散弥漫在每个人心头的浓重阴影。埃德加·拉罗谢尔像一尊被抽去灵魂的蜡像,瘫坐在天鹅绒沙发里,手中攥着那张关乎女儿生命的物资提货单。勒克莱尔则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被夜色吞噬的花园,脑中飞速推演的并非如何营救,而是一个更为大胆、甚至冷酷的计划——利用这次绑架,反向操作,给对手设下一个致命的圈套。
他的思路清晰得如同外科手术刀:绑匪(极大概率是受命于日本特务机关的76号特务)的目标并非苏珊娜本人,而是利用她迫使拉罗谢尔成为他们金融和心理战的一枚棋子。那么,何不假装顺从,让这枚棋子按照对方的剧本移动,却在关键时刻,让棋盘本身倾斜?
极司菲尔路76号,这座由国民党将领陈调元公馆改造而成的魔窟,此刻正沉浸在一种志得意满的喧嚣中。审讯室内弥漫着血腥与消毒水混合的刺鼻气味,无线电收发报机的嘀嗒声与特务们肆无忌惮的笑骂声交织。负责此次行动的76号行动队队长吴四宝,一个满脸横肉、靠投靠日方起家的前青帮打手,正对着电话那头(或许是日方顾问)邀功,粗哑的嗓音充满了笃定:“放心!拉罗谢尔那老小子吓破了胆,明天报纸上肯定全是给法国人拆台的话!那批货,也跑不了!”
吴四宝,此人并非精于谋略的间谍大师,其特点是凶狠、贪婪以及对日本主子的绝对逢迎。他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感,习惯于用暴力直接解决问题,对于更复杂的战略欺骗缺乏耐心和洞察力。这种性格缺陷,正是勒克莱尔计划可以利用的关键。然而,吴四宝身边亦有日方派驻的“指导官”,这些更专业的情报人员是否会识破骗局,则是计划中的巨大风险。
在勒克莱尔的脑海中,整个行动如同一出即将上演的舞台剧。他既是编剧,也是导演。拉罗谢尔是被推至台前、念着指定台词的悲情主角;76号特务是自以为在操控一切的幕后黑手;而勒克莱尔自己,则是隐藏在舞台机关深处,准备在最后一幕反转剧情的总导演。他甚至在心里为这出戏取了个代号——“木偶奇遇记”,暗示谁才是真正牵线的人。
·对勒克莱尔/杜邦而言:这是一步险棋,旨在利用敌人的渠道传递假情报(例如,关于法资银行资金状况的虚假“稳定”消息,或那批物资的虚假信息),扰乱“日晖计划”的节奏,为防御部署争取时间,甚至诱使敌人暴露更多弱点。成功则能扭转部分被动局面,失败则可能人财两空,并加速崩溃。
·对拉罗谢尔而言:他被迫成为这场高风险欺骗的执行者,每一秒都承受着女儿可能遇害的巨大心理折磨。他既希望计划成功救回女儿,又恐惧被76号识破后的残酷报复,内心处于极度的撕裂状态。
·对76号吴四宝一伙而言:他们预期看到拉罗谢尔的屈服和恐慌,并以此向日本主子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傲慢和贪婪,使其更容易相信表面上的顺从,从而落入陷阱。
·对日本“杉机关”或“梅机关”而言:他们可能会对拉罗谢尔过于“顺畅”的配合产生一丝疑虑,但若假情报设计精巧,符合其预期,也可能被其视为意料之中的胜利,从而做出错误判断。
·对可能暗中观察的军统或地下党而言:他们或许能察觉到法租界方面的反常举动,但难以洞悉全部意图,可能会采取谨慎观望或试图利用此混乱局面的行动。
勒克莱尔蹲下身,平视着瘫软的拉罗谢尔,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拉罗谢尔先生,流泪救不回苏珊娜。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能救她,也可能保住你的一部分产业,甚至……给这些混蛋一个教训。”
拉罗谢尔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光:“什么……办法?”
“按他们说的做,但……要加上我们的‘佐料’。”勒克莱尔详细解释了计划核心:在公开声明和交付的提货单中嵌入经过精心设计的虚假信息。“你会成为我们放在他们耳边的一个‘传声筒’,只不过,传过去的是走了调的音符。”
拉罗谢尔惊恐地摇头:“不!他们会发现的!他们会杀了苏珊娜!”
“如果他们发现你暗中对抗,苏珊娜必死无疑。但如果他们相信了你的‘合作’,她才有价值活下去。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也是你赎罪的机会。”勒克莱尔的话像冰冷的镊子,夹住了拉罗谢尔最后一丝侥幸。
勒克莱尔的决策基于冷静的风险评估:
1.必要性:己方处于绝对守势,资源匮乏,正面抗衡胜算渺茫。唯有出奇招,利用对手的进攻势头进行反击,才有可能打破僵局。
2.可行性:对手(特别是76号行动层)存在傲慢、贪婪的性格弱点,且其行动目标明确(利用拉罗谢尔),这为欺骗提供了空间。拉罗谢尔求女心切的表演具有天然可信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