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第一章 铜铃响,生人慌
民国二十二年,霜降。
沈青砚攥着半块啃得发黑的麦饼,缩在青蚨镇东头的土地庙檐下。庙外雨丝像掺了冰碴,砸在破瓦上噼啪响,混着远处码头卸货的号子,把深秋的冷意往人骨头缝里钻。他刚从苏州逃难来,长衫磨得露了棉絮,鞋帮裂着大口子,脚趾冻得发紫,却死死护着胸口那只巴掌大的木盒子——那是爹娘临终前塞给他的,说里头藏着能换命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打开。
“叮铃——叮铃——”
一阵清越又透着诡异的铜铃声,突然穿透雨幕飘过来。沈青砚激灵一下,下意识往神像后缩了缩。这几天在镇上乞讨,他早听挑夫们说过,青蚨镇的铜铃声分两种:一种是货郎摇的,脆生生唤人买东西;另一种是“阴铃”,响起来时,活人得赶紧躲,那是镇西头“柳记当铺”的柳老太太出门了。
雨帘里,一个穿墨色斜襟袄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乌木簪子绾着,手里拄着根雕花拐杖,杖头挂着只青铜小铃,正是铃声的来源。老妇人脚步很轻,踩在泥泞里竟没溅起半点水花,身后跟着个穿青布衫的小伙计,挑着担子,扁担两头用黑布蒙得严严实实。
“后生,躲在这里做什么?”老妇人走到土地庙前,停下脚步,声音不高,却像带着穿透力,直往沈青砚耳朵里钻。
沈青砚攥紧木盒,硬着头皮从神像后挪出来,拱了拱手:“老……老夫人,我是外乡来的,避避雨。”他抬眼打量,见老妇人脸上没什么表情,眼角的皱纹很深,眼神却亮得惊人,像是能看透人心。
老妇人的目光落在他胸口,顿了顿,又移开,指着小伙计的担子:“我这当铺,收些寻常物件,也收些‘特别’的。你怀里的东西,看着倒像是个有故事的,要不要当?”
沈青砚心里一紧。爹娘说过,这木盒里的东西绝不能外露,可他已经三天没正经吃东西了,再这么下去,恐怕撑不过今晚。他咬了咬牙,试探着问:“不知老夫人……收什么样的‘特别’物件?”
“凡是能换钱、换命、换机缘的,都收。”老妇人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比如,沾着生人血的玉佩,守过坟的罗盘,或是……装着‘念想’的盒子。”
最后几个字,像是针一样扎在沈青砚心上。他猛地抬头,见老妇人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那眼神里的了然,让他浑身发毛。就在这时,小伙计挑着的担子突然动了一下,黑布下像是有东西在拱,伴着细微的“窸窣”声。
沈青砚吓得后退一步,撞在神像底座上。老妇人却像是没看见,慢悠悠道:“我姓柳,柳记当铺的柳婆。你若想清楚了,明早在当铺后门等着。记住,带好你的盒子,别让不相干的人看见。”说完,她摇了摇铜铃,转身走进雨里,小伙计挑着担子快步跟上,那诡异的铃声随着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
雨还在下,沈青砚却出了一身冷汗。他摸了摸胸口的木盒,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了几分。爹娘临终前,曾断断续续说过“青蚨镇”“柳记当铺”“还魂钱”几个词,当时他只当是爹娘糊涂了,如今看来,这镇子里藏着的秘密,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当晚,沈青砚在土地庙角落里蜷缩着,一夜没敢合眼。后半夜,他听见庙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在徘徊。他屏住呼吸,从神像缝隙往外看,只见月光下,一个穿白衫的女子正站在庙门口,长发披散,脸色惨白,手里拿着个绣花荷包,像是在找什么。
沈青砚吓得大气不敢出。他在苏州时听老人说过,横死的人魂魄会在生前停留过的地方徘徊。难道这土地庙附近,出过命案?
那女子在庙门口站了许久,突然朝着沈青砚藏身的方向看过来,幽幽开口:“公子,可见过一只刻着‘青蚨’二字的银镯子?”她的声音轻飘飘的,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沈青砚死死捂住嘴,不敢应声。那女子叹了口气,转身飘进了夜色里,身影穿过墙壁时,竟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沈青砚瘫坐在地上,直到天快亮时,才敢慢慢喘过气来。他知道,这青蚨镇,绝不是个能随便待的地方,而柳记当铺的柳婆,或许是他唯一的生路。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沈青砚揣着木盒,按照柳婆的嘱咐,绕到镇西头的柳记当铺后门。当铺是座青砖黑瓦的老宅子,后门旁爬满了爬山虎,叶子上还挂着水珠,看着透着几分阴森。他刚站定,门就“吱呀”一声开了,昨天那个小伙计探出头来,面无表情地说:“柳婆等着呢,跟我来。”
沈青砚跟着小伙计走进后院,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像是一只只干枯的手。树下摆着张石桌,柳婆正坐在石凳上喝茶,面前放着个打开的锦盒,里面铺着红绒布,放着几枚古钱。
“坐吧。”柳婆指了指对面的石凳,“把盒子打开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