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未央宫。汉献帝刘协看着殿下新归降的一众河北将领,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兵不血刃便得了半个北方;忧的是,这些将领大多是袁绍旧部,虽已归降,但心中未必真正臣服,如何驾驭他们,成了一个难题。
尤其是像高览、张合(已先期归顺)这样的名将,他们在袁绍麾下时地位尊崇,如今归顺汉室,虽有官职,却总带着一层“降将”的烙印,军中难免有人非议。
姜小伍看穿了汉献帝的心思,在议事时,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陛下,臣以为,对于这些归降的将领,应当用‘戴罪立功’之策。”
“戴罪立功?”汉献帝不解,“他们既已归降,何罪之有?”
“陛下,此‘罪’,非法律之罪,而是‘曾事国贼’、‘择主不明’的政治之罪。”姜小伍解释道,“我们不必明说,但要让所有人心知肚明。我们不因他们曾事袁绍而轻视他们,反而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通过为大汉建立的功勋,来洗刷掉这段‘不光彩’的过去。”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有力:“如此,有三大好处。其一,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他们会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战功,作战时必然勇往直前,事半功倍。其二,可堵住悠悠众口。当他们立下不世之功,便无人再敢以‘降将’之名轻视他们,军心自然稳固。其三,可彰显陛下的天恩浩荡。陛下不究过往,只看将来,此乃王者心胸,天下英雄必将闻风而归。”
汉献帝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这不仅是用人之术,更是帝王心术。他要让这些降将明白,他们的过去,只有通过为大汉建立的辉煌未来,才能被救赎。
“好!就依先生所言!”汉献帝当即拍板,“朕要让他们明白,在大汉,没有永远的降将,只有永远的功臣!”
### **第三十一章:先吴后曹,雷霆之击**
战略方向确定后,下一个问题是:先打谁?
朝堂上,再次爆发了争论。以关羽为首的将领们认为,曹操是汉贼首恶,应当直捣许都,诛杀国贼。而以贾诩为首的谋士则认为,曹操根基深厚,许都难下,不如先取相对较弱的江东。
姜小伍再次站了出来,支持先打江东。
“陛下,诸位,”他走到地图前,“先吴后曹,有三点必胜之理。”
“其一,势也。曹操新败于官渡,河北又为我所有,他如今是惊弓之鸟,必然固守许都,不敢轻出。我等若攻许都,便是攻坚。而孙权,自以为坐拥长江天险,必然疏于防备。我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胜算更大。”
“其二,时也。如今已是深秋,长江水势渐退,正是我北方骑兵施展威力的时机。若待来年春夏,江水泛滥,则我军将寸步难行。战机稍纵即逝。”
“其三,心也。孙权占据江东,名为汉臣,实则自立。陛下若先讨国贼曹操,则孙权可坐山观虎斗;若陛下先讨叛逆孙权,则曹操必心存侥幸,以为我等与东吴两败俱伤,他可坐收渔利,更不会出兵相救。如此,我便可专心破吴!”
姜小伍的分析,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汉献帝最终下定决心:“传朕旨意,先伐江东,再定中原!”
为了贯彻“戴罪立功”的策略,汉献帝任命高览为“平南先锋”,让他率领三万精兵,作为南征的第一支力量。同时,命关羽、马超、张绣、庞德、赵云五虎上将分领各路大军,压阵其后。
高览接到任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是天子对他的信任和考验,在出征誓师大会上,他跪在地上,向汉献帝发誓:“臣若不能踏平江东,为陛下立下首功,誓不为人!”
### **第三十二章:席卷江东,功臣洗辱**
汉军南征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炸响了江东。孙权一直以为汉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曹操,万万没想到,这把火会先烧到自己身上。
他匆忙派周瑜、程普等大将率军在长江沿线布防。
然而,汉军的攻势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先锋高览,为了证明自己,打得异常凶猛。他率领的河北铁骑,在长江水退后的滩涂上如履平地,以雷霆之势,连续攻破了东吴数座沿江烽火台。他身先士卒,勇不可挡,一战便斩杀东吴将领数人,俘获数千,为南征之战开了一个完美的头颅。
紧接着,五虎上将轮番出击。
关羽率军攻取庐江,所向披靡,东吴守将闻风而降。
马超的西凉铁骑,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沿着江岸平原长驱直入,如同一股黑色的钢铁洪流,无人能挡其锋芒。
张绣和庞德则率领水师(在投降的曹军水师基础上组建),虽然规模不大,但配合陆军,成功地牵制了东吴的主力水师。
赵云则负责奇袭,他率领一支轻兵,绕道山路,奇袭了东吴的后方重镇——会稽,断了孙权的退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