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五年,夏。
华帝姜小伍的銮驾,没有出现在繁华的建业街头,而是行驶在泥泞的田埂上。车轮碾过积水的洼地,溅起的泥点,沾染了明黄色的车帐。
随行的大臣们,个个面露难色。太傅张昭更是几次三番地劝谏:“陛下,千金之躯,不坐垂堂。这乡野之地,蚊虫滋生,暑气蒸腾,万一龙体有所不适,臣等万死不辞!”
姜小伍撩开车帘,看着外面被太阳晒得黝黑、却依旧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平静地说道:“太傅,朕若连田埂都走不稳,又如何坐稳这江山?帝国的基石,不在皇宫的琉璃瓦上,而在这些百姓的饭碗里。”
他走下銮驾,赤着脚,踩进了温热的稻田里。一位正在插秧的老农,看到皇帝竟亲自下田,吓得魂飞魄散,立刻就要跪下。
“老丈,不必多礼。”姜小伍扶住了他,指着田里的禾苗,关切地问道,“今年的收成,能比去年好些吗?官府的‘青苗贷’,可曾发到你们手上?”
老农结结巴巴地回答:“托……托陛下的福,今年的稻种,是‘格物院’培育的新种,产量高了些。只是……这天,说变就变。前些日还大旱,这几日又连着下雨,田里的水,时多时少,实在难伺候啊。”
姜小伍听着,眉头紧锁。
他知道,农业是国之根本,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靠天吃饭,终究是看天脸色。他要做的,是让百姓,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 **第四十四章:黄金水道与百工之坊**
回到建业后,姜小伍立刻召集了“格物院”的负责人和工部尚书。
“朕要你们,做两件事。”姜小伍在地图上,从长江流域,一直划到淮河、黄河流域,“第一,以举国之力,修建‘黄金水道’。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运河,而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网络。主干道要能通航漕运,支流要能灌溉农田。沿途要修建水闸、水库,旱时能放水,涝时能蓄水。朕要让这片土地,再无旱涝之忧!”
这是一个比前朝大运河更加宏伟的工程。工部尚书面露难色:“陛下,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估量啊!”
“钱,朕来想办法。”姜小伍转向户部尚书,“朕决定,发行‘大华水利债券’。让天下的富商,都能投资这个工程。工程建成后,漕运的税收,一部分,用来偿还本息。这不仅是为国家办事,也是让他们自己赚钱。”
“至于人力,”姜小伍的目光,变得锐利,“凡是参与修建水利的民夫,除了正常的工钱外,每家每户,还可按劳分配‘水权’。以后用这水利网络灌溉田地,可以享受官府的折扣。朕要让百姓知道,他们不是在为朕修河,而是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修一条幸福渠!”
这个“以工代赈”和“利益共享”的政策,瞬间解决了最大的难题。百姓们听说修河能赚钱,还能分到“水权”,纷纷踊跃报名。
“第二件事,”姜小伍继续说道,“朕要成立‘百工之坊’。”
“百工之坊?”
“不错。”姜小伍解释道,“朕要鼓励百姓创业。无论是铁匠、木匠、织工,还是厨子、郎中,只要有手艺,都可以向‘百工之坊’申请贷款和技术支持。坊里,会集中‘格物院’的最新技术,比如新的冶铁法、新的纺织机、新的水利工具,免费教给他们。”
“朕还要降低门槛,让手艺人可以自己开设作坊,成立商会。他们的产品,官府不但不收重税,还会帮助他们,通过‘黄金水道’,卖到全国各地!”
这个政策,更是石破天惊。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姜小伍竟然要大力扶持商业和手工业!
“陛下,这……这恐怕会动摇国本啊!有大臣会反对的。”张昭忧心忡忡。
姜小伍笑了:“太傅,国本是什么?国本不是一成不变的祖制,而是百姓的富足和国家的强盛。农业是根,商业和手工业,就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叶茂也能反哺于根。一个只有根,没有枝叶的树,是活不长的!”
他力排众议,强行推行了这两项政策。
一时间,整个大华王朝,变成了一片巨大的工地。无数百姓,投身到了修建水利的洪流中。而“百工之坊”的门口,更是挤满了前来学习和申请贷款的手艺人。
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创业的时代,来临了。
### **第四十五章:传承的火种,未来的希望**
大同十年,秋。
姜小伍再次微服出巡。他看到的,已经和五年前,完全不同。
曾经的泥泞田埂,变成了宽阔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是纵横交错的沟渠,清澈的河水,在田间静静地流淌。曾经面黄肌瘦的农夫,如今个个红光满面。
一个年轻人,正驾驶着一台由水力驱动的“龙骨水车”,轻松地将河里的水,抽到高处的梯田里。他看到姜小伍,热情地打招呼:“老丈,您看这‘水龙’,可是‘百工之坊’的新玩意儿?省力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