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十一年,春。
江东大将军府的议事厅内,气氛热烈而紧张。巨大的军事地图上,两个醒目的红色箭头,直指江淮地区的两座重镇——皖城和庐江。
“主公,”周瑜手持羽扇,指着地图,意气风发,“皖城乃庐江郡治,城坚兵多,由刘勋亲率重兵把守。若能拿下,则我军可尽得庐江之地,将防线推至淮水,直逼曹操腹地!”
孙策抚着下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皖城,是他父亲孙坚当年未能攻下的遗憾,也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好!就攻皖城!”
“主公不可!”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正是长史姜小伍。
姜小伍走到地图前,摇了摇头:“都督所言虽是正理,但皖城易守难攻,强攻之下,我军伤亡必重。即便拿下,也是惨胜。届时曹操派兵来援,我军疲敝,恐难应对。”
他顿了顿,手指滑向地图的另一端:“我建议,兵分两路。都督率主力,佯攻皖城,吸引刘勋全部注意力。而我,愿率一支偏师,奇袭皖城的后方——潜山与舒县。”
“潜山、舒县?”周瑜眉头微蹙,“那里不过是两座小城,守备薄弱,拿下又有何用?”
“用处大了!”姜小伍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第一,潜山是皖城的粮草转运站,舒县是刘勋家眷的居所。我若拿下这两地,皖城便成孤城,军心必乱。第二,刘勋此人,贪婪而多疑。他见后方起火,必会分兵回援,届时都督便可趁虚而入,一举破城!”
这是一个经典的“围点打援”之计,孙策听得连连点头。
周瑜却沉默了。他看出了这个计策的精妙,但也听出了姜小伍的弦外之音。按照这个计划,姜小伍是奇兵,是变数,是撬动战局的关键。而自己,反倒成了吸引火力的“正兵”。
“此计虽好,但过于冒险。”周瑜缓缓开口,“姜长史只带偏师,若被刘勋主力发现,便是以卵击石。不如你我二人,共攻皖城,合力之下,可速战速决。”
“都督此言差矣。”姜小伍笑道,“兵者,诡道也。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都督主攻,是‘阳谋’,光明正大,势不可挡。我主攻,是‘阴谋’,神出鬼没,直击要害。阳谋与阴谋相结合,方能万无一失。”
两人的争论,让议事厅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众将领面面相觑,他们都知道,周瑜和姜小伍是孙策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一儒一奇,配合默契。但今天,两人似乎都有些“争功”的意味。
孙策看着自己的两位臂膀,心中暗笑。他喜欢这种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
他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了!都别争了!朕……咳,我决定了!就按姜长史说的办!”
他看着周瑜和姜小伍,眼中带着一丝戏谑:“你们二人,各领一军。公瑾,你为主力,攻打皖城,若能先破城,便记首功!小伍,你为偏师,攻打潜山、舒县,若能先拿下两地,并造成皖城大乱,亦记首功!”
“朕……我,就在这里等你们的好消息!看看究竟是我江东的‘美周郎’厉害,还是我江东的‘赛诸葛’更胜一筹!”
孙策的话,直接将这场军事行动,变成了一场公开的竞赛。
周瑜和姜小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熊熊的战意。
“谨遵主公令!”两人齐声领命。
### **第十章:瑜亮之争,各显神通**
军令下达,江东大军立刻行动起来。
周瑜率领程普、黄盖、韩当等一众老将,及八万主力,兵临皖城之下。他排开阵势,旌旗蔽日,鼓声震天,一副不破皖城誓不罢休的架势。
刘勋登上城楼,看到江东水师的战船布满江面,陆军营寨连绵十里,心中大骇。他深知周瑜用兵如神,不敢怠慢,将所有兵力都调集到皖城,准备死守。
周瑜却不急于攻城。他先是命人打造了上百台新型的投石车,日夜不停地向城内抛射巨石和火油罐,制造巨大的心理压力。接着,他又派善于水战的士兵,从上游顺流放下无数“火船”,冲击刘勋的水寨。
一时间,皖城内外,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周瑜的攻势,如同狂风暴雨,猛烈而持久,让刘勋疲于奔命,日夜不得安宁。
另一边,姜小伍的行动,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他只带了甘宁、凌统、周泰三员猛将,和五千精锐,全部换上便装,如同幽灵一般,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他们不走大路,只走小径。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三天后,这支神出鬼没的部队,如同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潜山城下。
潜山守军毫无防备,城中只有千余老弱病残。甘宁一马当先,率领锦帆军如猛虎下山,半个时辰便攻破了城池。姜小伍下令,开仓放粮,安抚百姓,然后将城中所有粮草,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接着,他马不停蹄,率军奔袭百里,在第二天深夜,兵临舒县城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