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衍启元 > 第68章 望海棋弈;约战东滩涂

大衍启元 第68章 望海棋弈;约战东滩涂

作者:小麒呀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2:57:28

州牧府书房的烛火映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沈砚指尖停在“望海”二字上,指腹反复蹭过楚昭雪新添的那行小字——“严沧,大衍老将,守望海三十载,水师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案上摊着的不仅有临溪郡的捷报,更有厚厚一叠关于严家的情报,纸页边缘被翻得发卷。

“李奎和张恒的骑兵营已到望海东南,可探马传回消息,严家老三严启海早把城郊的粮道盯死了,连只野狗都靠近不了北港,”楚昭雪把刚热好的茶递过来,声音压得轻,“更棘手的是严沧的水师,那两艘主力战船日夜在港口巡弋,咱们没有战船,连靠近海岸都难。”

沈砚拿起情报,目光扫过严家子弟的分工:长子严启山镇守北港,是望海的海上门户;次子严启河管城内巡逻秩序,把城池守得像铁桶;三子严启海掌补给,连粮草分发都亲自过目;两个侄子更不用说,严峰是水军副将,严岳管器械,整个水师的命脉都攥在严家人手里。最底下一行写着“孙严望,刚及冠,勇力过人,常随严沧巡城”,字里行间透着这家人守土的紧实。

“三十年无一败绩,严沧不是吴承那种困兽,他是真把望海当成了家,”沈砚放下情报,手指点在舆图上的南阳郡,那里是云州的粮草中枢,如今已被他牢牢掌控,“咱们占了云安、永安、青石、黑石四城,又守着南阳关和粮草道,论全局占优,可偏偏卡在‘水’上——没有水师,就打不破望海的门户。”

楚昭雪顺着他的目光看向舆图,忽然想起什么:“前几日周凯传信,说严启山在北港设了三道水栅,还把渔民的小船都收了,连渡海侦查都做不到。他还说,严望曾带一队兵在西南陆路巡查,遇上咱们的斥候,没动手,只说‘各守其土’。”

“各守其土……”沈砚重复着这四个字,嘴角忽然有了点弧度,“严沧要是想顽抗,早让严望动手了。他守的是望海,不是覆灭的旧朝。”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尖从南阳郡划到望海:“传信给周凯,让他别盯着陆路粮道了,去查严家的旧事——尤其是严沧这些年守着望海,有没有过求而不得的事。”

楚昭雪一愣:“您想……收服严沧?”

“不然呢?”沈砚回头,目光落在案上那封周凯送来的信,信里提过林晚姑娘说望海百姓多年没遭过战火,全靠严沧护着,“硬打下来,水师毁了,严家折了,望海就算到手,也是座没了根基的空城。咱们要的是云州的太平,不是一座残破的城。”他拿起笔,在战令上添了句:“让军需处从南阳郡调一批新收的冬粮,先运到望海外围的镇子,别靠近城池,就说是给百姓备的。”

烛火“啪”地爆了个灯花,落在严沧的名字上。沈砚望着舆图,心里渐渐有了主意:严沧守土是为了百姓,他握有粮草,又占着全局优势,只要让严沧看到,跟着他,望海百姓能过得更安稳,这比任何攻城的计策都管用。

“再给李奎、张恒传信,让他们的骑兵营别再做偷袭的假象,就驻扎在海边,帮着清理附近的残兵,”沈砚放下笔,语气笃定,“严沧是老将,他看得懂咱们的意思——咱们要的不是他的命,是他手里的望海,是他护了三十年的百姓。”

窗外的天快亮了,晨光透过窗缝照进来,落在舆图上的望海。沈砚知道,这场仗不能靠刀枪,得靠心——他要让严沧明白,他们不是敌人,是同守云州太平的人。等严沧打开望海的城门,那才是真正拿下了云州的最后一道难关,到时候,周凯的婚假,严家的安稳,百姓的太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军帐里的烛火比州牧府书房亮些,两盏牛油灯悬在帐顶,把舆图上望海城的轮廓照得清清楚楚。沈砚刚把南阳郡的粮册叠好,帐外就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伴着金属甲叶碰撞的轻响——周霆拄着那杆湛金虎头枪,枪尖斜斜点在地面,枪杆靠在帐柱上,虎头纹在火光下泛着冷光,腰间还悬着柄磨得光滑的环首刀;身后跟着周虎,背后斜挎着那柄惯用的厚背大刀,腰间横刀的刀鞘蹭得甲片轻响,三十有六的年纪,肩背依旧挺得笔直;周豹紧随其后,进帐时把开山斧靠在帐门旁,手按在腰间短柄弯刀的刀柄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最后是周雄,一对镔铁双锤挂在腰侧,锤头裹着厚布防磕碰,腰间还别着柄朴刀,身后跟着周凌云和周凌峰两个小辈——周凌云亮银枪斜背在身后,腰间柳叶刀的刀穗随动作轻晃;周凌峰把方天画戟靠在帐柱边,手攥着腰间雁翎刀的刀柄,年轻的脸上满是跃跃欲试。

“世子唤我等前来,可是为望海的事?”周霆先开口,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旧有力,他目光扫过舆图,指尖下意识落在北港的位置,“严沧那老伙计的水师,当年在北疆就没吃过亏,如今守着望海三十年,怕是没那么好对付。”

沈砚点头,把案上的情报推过去:“正是为此。我意收服严沧,而非硬攻,只是缺个能跟他说上话的人——周老将军当年与他同朝为官,该知他的脾性。”

周虎上前一步,大手按在腰间横刀上,指节泛白:“若他不肯降,咱们便闯进去!我带一队人从陆路拆了他的鹿砦,三弟四弟去堵粮道,凌云凌峰跟着我,保管三日之内逼他开城!”

“不可。”周霆立刻打断,虎头枪在地上顿了顿,“严沧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你拆他的鹿砦,他便敢烧了战船跟你拼,到时候望海百姓遭殃,咱们就算拿下城,也落不到好。”他看向沈砚,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世子想收服他,是对的。严沧这辈子最看重两样东西,一是望海的百姓,二是他那支水师——只要让他知道,跟着咱们,这两样都能保住,他未必不会松口。”

周凌峰攥着腰间雁翎刀的刀柄,往前凑了凑:“可他要是不认旧情怎么办?前几日听营里斥候回报,说严沧的人把粮草看得比什么都紧,连百姓的冬衣都要亲自过目,根本不像是会轻易松口的样子。”

沈砚笑了笑,把南阳郡的粮册翻开,指着上面的数字:“他看重粮草,是怕百姓挨冻受饿。我已让人从南阳郡调了三万石新粮,明日就运到望海西边的溪镇,只说是给百姓备的,不碰他的防线。”他看向周豹,“豹伯父性子烈,但心思细,劳烦您带些人去溪镇,盯着粮车,别让残兵捣乱,也别跟严沧的人起冲突——让他的人看见,咱们是来送粮的,不是来打仗的。”

周豹咧嘴一笑,手从弯刀刀柄上移开,拍了拍胸脯:“放心!我保证只守不攻,要是他的人敢来抢粮,我就把他们的兵器缴了,原封不动送回望海去!”

“虎伯父稳重,”沈砚又看向周虎,“您去跟周凯对接,把严家几个子弟的动向再摸清楚些——尤其是严望,刚及冠,年轻人心思活,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周虎点头应下,指尖在背后大刀的刀把上轻轻摩挲。周凌云站在父亲身后,忍不住开口:“世子,那我和凌峰呢?我们也想做事!”

沈砚看向两个小辈,目光从他们背后的长枪、画戟扫到腰间的佩刀,忽然想起周凌峰之前画的咧嘴笑小人:“你们俩跟着周老将军,明日随他去望海城外的山岗上看看——不用靠近,就看看严沧的水师排布。周老将军跟严沧打过交道,正好给你们讲讲水师的门道,也让严沧的人看看,咱们这边有他的老相识在,没存坏心思。”

周霆闻言,拄着虎头枪站起身,手按了按腰间环首刀:“好!明日我便带两个小子去看看,让严沧那老东西知道,如今的云州,早不是当年的模样了——跟着世子,才有太平日子过。”

帐外的风刮得帐帘猎猎响,烛火晃了晃,却没灭。沈砚看着周霆一家或靠或挎的兵器,看着他们眼中的悍气与笃定,心里更踏实了——有周老将军这层旧识在,有粮草做底气,再加上严沧护百姓的心思,这场收服望海的棋,应该能走得顺些。等严沧点了头,望海的水师归了靖安军,云州才算真正握在了手里,到时候,周凯的婚礼,周凌峰盼的安稳,还有无数百姓的日子,才能真正定下来。

望海城主府的议事厅里,总飘着股挥不散的咸腥味——海风从半开的窗棂钻进来,裹着港口战船锚链碰撞的闷响,落在严沧手里的那张情报上。情报纸边角被海风湿得发卷,上面“临溪郡破,沈砚得云州六郡”几个字,被他指尖反复摩挲,墨色几乎要晕开。

“父亲,临溪郡守将开城献降,连粮草都没烧,”严启山站在桌前,北港的海风把他的甲胄吹得泛着冷光,他指着情报上的字句,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沈砚这半年拿下六郡,没用蛮力,要么招降守将,要么安抚百姓,连靖安军的兵卒都没折损多少——此人不简单。”

严启河攥着腰间的佩刀,眉头拧得紧:“我派去溪镇的人回报,沈砚的粮车已经到了,就停在镇外,没碰咱们的防线,只给百姓发粮。城里已有商户在传,说沈砚治下的郡城,冬粮管够,百姓不用缴苛捐——这是在拢民心。”

严沧没说话,目光扫过在座的人:二侄子严岳捧着水师器械的册子,眉头皱着,显然在算战船的损耗;大侄子严峰按在腰间的弯刀上,指节泛白,年轻的脸上满是不服气;最边上的严望攥着长枪,枪尖在地面轻轻点着,眼神里既有少年人的冲劲,又带着几分犹豫——他前几日在城头,见过沈砚的粮车旁,有百姓给靖安军递热水。

“三叔,咱们的粮草还能撑多久?”严望忽然开口,看向掌着补给的严启海。

严启海翻了翻手里的账册,声音低沉:“城内粮草够军民撑四个月,但冬衣只够一半——往年靠临溪郡调运,如今临溪归了沈砚,这条路断了。”

“怕什么!”严峰猛地拍了下桌子,弯刀鞘撞得桌角轻响,“咱们有水师!沈砚只有步兵骑兵,连条像样的船都没有,只要守住北港,他就算有六郡,也攻不进望海!实在不行,我带战船去劫他的粮车!”

“糊涂!”严沧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议事厅瞬间静了下来。他把情报放在桌上,指腹按在“临溪郡无一人伤亡”上,“沈砚要是想硬打,临溪郡不会这么太平。他要的不是望海的城,是望海的人——是咱们护了三十年的百姓。”

严启山愣了愣:“父亲是说,他想像招降临溪那样,招降咱们?”

“不然他何必送粮到溪镇?何必不碰咱们的防线?”严沧抬头,目光落在窗外的港口,那里停着他守了三十年的战船,船帆上的“严”字在风里猎猎作响,“他知道我严家守望海,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百姓不遭战火。如今他有六郡,粮草充足,要是真打起来,咱们能守住,但百姓要挨冻,要断粮——这不是我守望海的初衷。”

严望走到爷爷身边,轻声问:“那爷爷打算怎么办?”

严沧拿起案上的笔,在情报空白处画了个圈,圈住“沈砚”二字:“启山,你去溪镇一趟,别带兵,就带两个随从,看看沈砚的粮是怎么发的,看看他的兵对百姓怎么样。启河,你盯着城里的动静,别让有人趁机造谣,安稳民心要紧。”他顿了顿,看向严峰和严岳,“水师照旧巡防,但不许主动挑事——沈砚要是真想打,不会等咱们查完。”

海风又吹进议事厅,这次带着些凉意。严沧看着一家人的身影,心里清楚,望海的天,或许真要变了。他守了三十年,盼的从来不是什么旧朝的爵位,只是望海的百姓能安稳过冬,能听见港口的船帆声,而不是战火声。如果沈砚能给百姓这样的安稳,那这望海的城主之位,这水师的兵权,又算得了什么?

严启山攥了攥腰间的佩刀,点头应下:“儿子明日一早就去。”

严沧嗯了一声,目光重新落回那张情报上。云州十三郡,沈砚已得六郡,剩下的七郡里,望海是最硬的骨头。但他知道,这场“仗”,或许从一开始就不用刀枪——只要百姓能安稳,望海归谁,又有什么关系?

溪镇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浸得发潮,严启山带着两个随从走在巷子里,远远就听见镇口传来热闹的人声——不是战乱时的慌乱,倒像是年节时的喧腾。他下意识攥紧腰间佩刀,脚步放轻,顺着声音往镇口挪,刚拐过街角,目光落在粮车旁的景象时,指尖猛地一紧,佩刀的刀柄硌得掌心生疼。

粮车旁围满了百姓,靖安军的士兵没穿甲胄,只着常服,正从车上搬下一个个奇怪的物件:有巴掌大的方盒子,裹着亮闪闪的纸,上面印着看不懂的纹路,捏着硬邦邦的,却比同重量的干粮轻一半;还有红通通的长条,外面包着透明的皮,士兵撕开一个,递给旁边的小孩,小孩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含糊着喊“有肉味”;更奇的是堆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桶,士兵拆开一个,倒出卷曲的黄块,又往旁边的铁锅里舀了热水,黄块泡在水里慢慢舒展,撒上一小包粉末,瞬间飘出的香味,连站在巷口的严启山都能闻见——那是混着油香和调料的味道,比城里最好的面馆还勾人。

“这叫‘泡面’,热水泡一泡就能吃,里面还有菜包和酱包,”一个靖安军士兵笑着给老人递过筷子,声音清亮,“咱们世子说,天快冷了,百姓煮碗热面,能暖身子。”

老人捧着纸桶,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桶壁,又看了看桶上印的图案——那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面,上面卧着荷包蛋,画得活灵活现。“不用磨面?不用生火煮面?”老人颤着声问,眼里满是不敢置信。

“不用不用,”士兵摆了摆手,又指向另一个粮车,“您看那是‘自热米饭’,掀开盖子倒点热水,等一刻钟就熟,里面有肉丁和青菜,比家里焖的米还软和。”说着掀开一个方盒,里面白花花的米块吸饱了水,泛着油光,肉丁裹着酱汁,看得旁边的小孩直咽口水。

严启山身后的随从忍不住小声惊呼:“将军,这……这是什么吃食?从没见过啊!不用碾米,不用和面,倒点水就能吃?”

严启山没说话,目光死死盯着士兵手里的“自热米饭”——那盒子是他从未见过的材质,既不是木,也不是瓷,捏着硬挺却不重;还有那亮闪闪的包装纸,城里最好的绸缎庄都没有这样的光泽。他想起临溪郡的情报,想起沈砚拿下六郡却不伤一兵一卒,忽然觉得之前的警惕,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沈砚手里的东西,根本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

这时,一个小孩手里的“火腿肠”掉在地上,包装破了个口,露出里面粉嫩嫩的肉糜。严启山趁人不注意,悄悄走过去,用靴尖勾过那小块肉糜,弯腰时飞快捏在手里——触感细腻,带着咸香,比家里腌的腊肉还鲜。他攥紧那点肉糜,指腹能感受到油脂的滑腻,心里翻起惊涛骇浪:沈砚到底是什么人?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他有这样的“物资”,要拿下望海,根本不用费一兵一卒。

“将军,咱们要不要……”随从还想说什么,却被严启山抬手打断。他看着百姓围着靖安军士兵,脸上带着久违的笑,有的老人甚至给士兵递上自家晒的干菜,那场景,比望海城守了三十年的安稳,还要更显平和。

严启山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震惊,转身往望海城的方向走——他必须尽快把这里的景象告诉父亲,沈砚手里的“底牌”,远比六郡的地盘,更让人心悸。海风又吹了过来,这次却带着粮车旁的香味,严启山攥着手里的肉糜,忽然觉得,望海的天,或许真的要变了。

望海城主府的议事厅里,海风裹着的咸腥味似乎比往常更浓,严启山刚踏进门槛,甲胄上沾着的溪镇晨露还没干,便急着往前凑。他一把抓过案上的茶杯,灌了大半口,声音里还带着赶路的急促:“父亲,沈砚发的‘粮’,跟咱们见过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

这话一出口,议事厅里瞬间静了下来。严沧放下手里的兵册,指尖在桌沿轻轻敲着——他活了六十多年,从北疆到望海,粮米、干粮、腌肉见了无数,却第一次从长子嘴里听到“不一样”的粮。

“你仔细说。”严沧的声音比平时沉了些,目光紧紧锁在严启山脸上。

严启山抹了把脸,把在溪镇看到的景象一五一十道来:“他的粮车上,全是些奇奇怪怪的物件——有巴掌大的纸桶,里面装着黄澄澄的卷状物,倒上热水泡一刻,就变成能吃的面,还带着酱味和菜香,连火都不用生;还有方方正正的盒子,掀开盖倒点水,自己就能发热,等一刻钟打开,里面是白米饭拌着肉丁,油亮油亮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最奇的是红通通的长条,裹着层透明的皮,咬开全是细腻的肉糜,比咱们府里腌了半年的腊肉还鲜!”

他边说边比划,手指捏成纸桶的形状,又模仿着拆包装的动作:“那些东西的外皮,亮得能照见人影,既不是布也不是纸,摸着手感硬挺,还撕不烂;百姓拿了就当场试,有个老人泡了碗面,烫得直哈气还舍不得放,说比过年吃的荠菜饺子还香——沈砚的兵就站在旁边,没抢没呵斥,还帮着腿脚不利索的老人撕那层亮皮。”

“不可能!”严峰猛地站起来,腰间的弯刀撞得桌角“当啷”响,他眼里满是不信,“不用碾米磨面,不用生火煮炖,倒点水就能吃热食?哪有这么邪门的吃食!怕是沈砚弄了什么花样,哄骗百姓的!”

严启河攥着佩刀的手松了又紧,眉头拧成疙瘩:“我派去的人只说沈砚在发粮,没提这些……要是真有这样的吃食,城里百姓要是知道了,怕是没人再愿意守着咱们的冬粮过活。”他管了望海多年秩序,最清楚百姓怕什么——怕饿肚子,怕冬天守着冷灶,沈砚这是掐准了人心。

严启海翻账册的手停在半空,指尖泛白:“咱们的冬粮只够撑四个月,冬衣还缺一半……要是沈砚能让百姓随时吃上热乎的,不用等他攻城,城里的民心先散了。”他掌了半辈子补给,太明白“不愁吃、吃得香”对百姓意味着什么。

严岳捧着水师器械册,抬头看向严启山,声音里带着几分探究:“那透明的皮、能自热的盒子,你能描出样子吗?是什么材质?咱们水师修战船用的木料、铁皮,都没见过这样的东西,能不能仿造?”他满脑子都是器械,第一反应竟是研究这些“粮”的包装和用法。

最边上的严望攥着长枪,枪尖在地面轻轻点着,眼里没了之前的冲劲,多了几分好奇:“大伯,那泡着吃的面,真的倒点热水就行?比咱们营里煮的糙米饭还好吃?”他年纪轻,没那么多顾虑,最先被“好吃”“省事”两个字勾住了心思。

严沧没说话,手指慢慢摩挲着案上的木纹,脑海里反复回放着严启山的话——不是哄骗,若是哄骗,百姓不会当场就吃,不会笑得那么真切;不是寻常物资,寻常粮米哪有不用生火、撕开就能吃的道理。沈砚拿下六郡靠的不是蛮力,是这些能让百姓实打实尝到甜头的“奇物”,是能让民心跟着走的底气。

他忽然叹了口气,目光扫过在座的家人:“沈砚的底牌,从来不是六郡的地盘,是这些能让百姓不饿肚子、能吃上热食的东西。咱们守望海三十年,盼的不就是百姓安稳?要是沈砚真能做到,那望海归谁,又有什么要紧?”

海风从窗棂钻进来,吹得议事厅里的烛火晃了晃,映着每个人脸上的震惊与茫然。严家守了望海三十年,靠的是刀枪,是战船,可沈砚只用几样“奇物”,就动摇了他们守下去的根基——这一刻,他们才真正明白,沈砚不是普通的诸侯,这个人,或许真的能让云州的百姓过上不一样的日子。

望海城主府的议事厅里,烛火映着满桌的情报,厅角的兵器架上,那柄“镇海偃月刀”斜立着——刀身泛着冷光,刀背上刻的海浪纹在烛火下若隐若现,刀柄缠的旧布磨得发亮,那是严沧守了望海三十年的伙伴,寻常时候从不离府,更不会随身携带着走。

严沧把手里的纸页往桌上一放,声音掷地有声:“光听你们说不行,我得亲自去溪镇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吃食,能让百姓传得这么邪乎。”

这话一出,严启山立刻抬头:“父亲,您身份特殊,要是被沈砚的人认出来……”

“认出来又如何?”严沧打断他,目光扫过兵器架上的镇海偃月刀,语气平静,“我是去看百姓,不是去跟他打仗。换身衣裳,扮成寻常百姓,谁能认出我这个老头子?”他转头看向严启山和严望,“启山你去过,熟路;望儿年轻,眼尖,跟我一起走。剩下的人守好城池,不许轻举妄动。”

没人再劝,严家上下很快忙活起来。严沧卸下穿了三十年的将军甲,换上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褐——他没碰兵器架上的镇海偃月刀,只让随从找了柄寻常的柴刀,拎在手里,乍一看就是个赶集的老货郎。严启山也换了布衣,把佩刀藏在腰间,外面罩了件宽大的布衫;严望更直接,脱了兵甲,换上一身补丁摞补丁的短打,攥着个布口袋,活脱脱一个跟着长辈赶集的半大孩子。

三人趁着晨雾没散,混在出城的百姓堆里,往溪镇走。越靠近溪镇,空气中的香味越浓,有肉香,有酱香,还有种说不出的鲜气,把海风的咸腥味都压了下去。

到了镇口粮车旁,人群比昨日还热闹。靖安军的士兵正围着几口铁锅忙活,锅里炖着的红烧肉咕嘟冒泡,油花泛着亮红,香味飘出老远。旁边的架子上摆着一排排方盒子,有的正冒着热气,士兵掀开一个,里面是翻滚的火锅,有菜有肉,热气裹着辣香,引得人直咽口水。

“爷爷,你看那个!”严望拽了拽严沧的袖子,指着一个士兵手里的火腿肠——士兵正撕开包装,递给一个馋得直搓手的小孩。

严沧没说话,拉着两人慢慢挤进去。这时,一个靖安军士兵注意到他们,笑着递过来一根火腿肠:“老人家,带着孩子来的?尝尝这个,能直接吃。”

严望眼睛一亮,看向严沧,见爷爷点头,立刻接过来,撕开一小口,先递到严沧嘴边:“爷爷你先尝。”

严沧犹豫了一下,还是咬了一口——肉质细腻,带着咸香,比他平时吃的腊肉还鲜,不用嚼太久就能咽下去,连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吃。他还没回过神,严望已经咬着火腿肠,眼睛直勾勾盯着那锅红烧肉。

“老人家,要不要尝尝这个红烧肉?刚热好的,烂乎。”另一个士兵端着个粗瓷碗,盛了块红烧肉递过来,“咱们世子说,老人孩子都能吃,管够。”

严启山接过碗,先递给严沧。严沧捏着筷子,夹起那块肉——酱汁裹着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连肉皮都炖得软糯,比他府里厨子炖了半天的肉还入味。他又看向旁边的自热火锅,一个老人正用勺子舀着吃,边吃边说:“这玩意儿好啊,不用生火,倒点水就热,冬天在屋里吃着,浑身都暖。”

严望也凑过去,看士兵帮老人拆自热火锅的包装,忍不住问:“大哥,这个真的不用生火吗?”

士兵笑着点头:“不用,你看这盒子,自己就能发热,等一刻钟就行。里面有菜有肉,比家里煮的还鲜。”说着,还拿了个空盒子给严望看,“你看,这底下有层东西,遇水就热,方便得很。”

严沧站在一旁,看着百姓吃得满足,看着士兵耐心解答,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守了望海三十年,靠着兵器架上那柄镇海偃月刀护住了城池,却从来没想过,百姓能这么轻易吃到热乎的肉,能不用柴火烧饭就吃上火锅。沈砚的这些“奇物”,不是邪门,是真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东西。

一行人没多待,尝过吃食,又看了会儿百姓领粮的样子,便慢慢退出人群,往望海城的方向走。路上,严望还在回味火腿肠的味道,严启山没说话,严沧则一路沉默,只有手里的柴刀,被他攥得越来越紧。

快到望海城时,严沧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释然:“启山,望儿,你们看明白了吗?沈砚要的不是望海的城,是望海的民心。而民心,从来不是靠刀枪守住的。”

海风卷着他的话,飘向望海城的方向。严沧知道,这一趟溪镇之行,不仅让他尝了从未吃过的吃食,更让他看清了望海的未来——跟着沈砚,或许才是对望海百姓最好的选择,比他那柄立在兵器架上的镇海偃月刀,更能护得住望海的安稳。

望海城主府的议事厅里,海风裹着咸腥味撞在窗棂上,严沧刚踏进门槛,就把手里的粗布头巾往案上一摔,目光直勾勾盯向厅角的兵器架——那柄镇海偃月刀还立在原处,刀身映着烛火,像在等主人重拾它的锋芒。

“父亲,您这是……”严启山见他脸色沉得厉害,又摸向刀柄的动作,心里先紧了半截。

严沧没答,大步走到兵器架前,双手握住镇海偃月刀的刀柄,猛地一抽,刀身离鞘时发出“嗡”的轻鸣,震得烛火晃了晃。三十年的征战让这柄刀浸满了杀气,连刀背的海浪纹都像活了过来,泛着冷光。“我严沧守了望海三十年,靠的不是听人说‘民心’,是这把刀,是我手里的兵!”他声音里带着股不服老的硬气,刀刃在空气中划了个弧,“沈砚有奇物,能拢民心,可望海的城防、水师,不是几袋吃食就能换的——我要带望海的兵,跟他的靖安军碰一场,看看这跟望儿差不多大的后辈,到底能不能带好兵,能不能接得住我守了半辈子的城!”

这话让厅里瞬间静了,连严望都忘了攥着的布口袋,眼睛直勾勾盯着爷爷手里的刀——他只听过爷爷年轻时打仗的故事,还从没见过爷爷这么动真格的。

“父亲,万万不可!”严启山急忙上前,“沈砚已得六郡,兵力充足,真打起来,百姓要遭殃!”

“我不跟他打硬仗,更不祸祸百姓。”严沧打断他,刀刃指了指案上的舆图,落在望海城东的空旷滩涂,“就在这里,滩涂开阔,离村镇远,不会伤着百姓。我带三千水师步兵,他带同等兵力,点到即止——输了,我认他有本事;赢了,我再跟他谈望海的归属。”他顿了顿,握刀的手更紧了,指节泛白,“我不是要跟他争输赢,是要验验他的兵!要是他的靖安军连我望海的兵都打不过,就算得了民心,也护不住望海,护不住云州!”

严峰按在腰间的弯刀上,眼里露出兴奋:“大伯说得对!咱们望海的兵守了三十年港口,个个能打!正好让沈砚看看,望海不是块软骨头!”

严望也往前凑了凑,攥紧腰间的短刀:“爷爷,我也去!我跟您一起上,让沈砚看看咱们望海的兵!”

严沧看了眼孙子,嘴角难得弯了弯,却摇了摇头:“你留下,守好城主府。这场仗,我自己来——我要让沈砚知道,我严沧就算老了,也不是随便能拿捏的。”他把镇海偃月刀往兵器架上一立,刀鞘撞得架子轻响,“启山,你去点兵,就选水师里最能打的三千人,明日卯时在东滩涂集合。启河,你守好城,不许任何人把战事往百姓那边引。”

安排完,严沧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几行字,字迹力透纸背:“东滩涂,明日卯时,各带三千兵,点到即止。严沧候战。”写完,他把信交给随从:“送到沈砚的军帐,告诉他,想拿望海,先过我这关。”

随从刚走,严沧又看向镇海偃月刀,伸手抚过刀身的冷意。他知道,这场仗不是为了赢,是为了给自己守了三十年的望海一个交代,给城里的百姓一个放心——要是沈砚连他的兵都敌不过,又怎么能在乱世里护住望海?海风又吹了进来,带着滩涂的沙砾味,严沧握紧了刀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明日,他要让沈砚看看,望海的兵,望海的刀,从来都不是摆设。

沈砚刚在南阳郡的粮册上画完圈,随从就捧着封沾着海腥味的信进来——信封边角还带着点海盐的白霜,一看就是从望海快马送来的。他拆开信纸,“东滩涂”“三千兵”“点到即止”几个字刚入眼,指尖先顿了顿,随即嘴角勾起抹清浅的笑意,连眼底都染了几分暖意。

“严老将军倒是真有风骨。”他把信纸放在案上,指腹轻轻蹭过“严沧候战”四个字,声音里满是赞赏,“守了望海三十年,不凭几袋吃食就松口,偏要拿兵戈验真章——这份护城护民的硬气,这份不服老的劲儿,倒比多少虚头巴脑的承诺都实在,确实是个值得敬重的前辈。”

帐帘“哗啦”一声被掀开,周虎攥着巡查记录进来,见沈砚对着信纸笑,不由凑过来:“世子,望海那边有信了?可是严沧松口了?”

沈砚把信递给他,眼底还带着笑意:“松口倒没有,不过来了个更实在的——严老将军邀咱们明日卯时,去东滩涂比一场,各带三千兵,点到即止。”

周虎一看信,眼睛瞬间亮了,按在腰间大刀上的手都紧了几分:“好!正想让望海的兵看看,咱们靖安军的本事!”

“别忙着争输赢。”沈砚按住他的手,语气沉稳,“严老将军要验的不是谁的刀快,是咱们有没有护得住望海的本事,有没有扛得起云州的担当。”他抬头对随从道,“你立刻回信给严老将军,就说我沈砚,明日卯时,东滩涂准时赴约——三千靖安军,不带重甲,只备常用兵器,绝不扰附近百姓。”

随从应声退下,周虎还在琢磨:“世子,咱们真就带普通兵器?不准备些厉害家伙?”

沈砚拿起案上的舆图,指尖点在东滩涂的位置——那里离村镇远,滩涂开阔,确实是个不伤百姓的好地方。“严老将军要的是‘放心’,不是一场胜仗。”他看向周虎,嘴角的笑意更深了,“咱们赢了仗不算什么,得让他看清,咱们的兵既能保家卫国,又能护着百姓,这样他才肯把望海交出来——这比赢十场仗都管用。”

帐外的风裹着秋意进来,吹得案上的粮册纸页轻响。沈砚望着舆图上的望海,心里清楚,明日那场“碰一碰”,不是对手间的较量,是前辈对后辈的考验,是望海未来的敲门砖。他得让严沧看到,他沈砚,不仅有拢民心的奇物,更有护得住这方土地的兵戈,有担得起这三十年守护的肩膀。

天刚蒙蒙亮,东滩涂的晨雾还没散尽,就被一阵马蹄声撞出条通路——沈砚跨坐在赤焰火龙驹上,马鬃如燃着的赤火,四蹄踏在软泥上稳得没半分摇晃。他身穿玄麟黑铁甲,甲片泛着冷暗光泽,边缘云纹隐现;头戴凤翅冠,两侧凤羽护耳翘立,衬得面容英挺;最惹眼的是他手里的兵器——那柄凤翅镏金镋斜指地面,镋头凤翅展开如活物,与寻常刀枪截然不同,望海兵里不少人都悄悄直了眼,连严沧身边的亲兵都低声嘀咕:“这兵器倒怪异,从没见过这样的形制。”

身后三千靖安军精锐列成黑甲方阵,甲胄碰撞声压得极低,只有脚步声与马蹄声在滩涂回荡。严沧跨在黑马上,握着镇海偃月刀的手还没动,目光刚穿透晨雾落在沈砚身上,就忍不住低声赞了句:“好个英武模样!玄麟甲配赤焰驹,倒不像个只懂发粮拢民心的诸侯,倒有几分当年北疆沙场将军的锐气!”

这话刚落,沈砚已带着赤焰火龙驹走近,凤翅镏金镋在手里轻轻一扬,镋头凤翅带起阵风,拂过滩涂野草。严沧看着那怪异兵器的弧度,又看沈砚稳坐马背上的姿态,眼里的审视淡了几分,多了些真切的欣赏:“沈世子这身行头,这匹良驹,还有手里这柄……怪异却透着力道的镋,倒真不像个年轻后辈该有的气派。”

沈砚勒住马,凤翅镏金镋往泥里一点,镋尖扎出个小坑,声音沉稳:“严老将军过誉了。这身甲胄护过弟兄,这匹马跑过粮道,这柄镋虽形制少见,却也劈开过残兵的阵型——都是上阵用的东西,算不上气派。”

严沧闻言,忍不住笑了笑,镇海偃月刀在手里转了个小圈:“说得好!上阵用的东西,实用才是根本。今日比试点到即止,不许伤人性命,我倒想看看,沈世子用这‘怪异’的镋,能不能接得住我望海兵的枪阵。”

赤焰火龙驹似懂人话,嘶鸣一声,蹄子踏得泥点飞溅。严沧看着沈砚玄麟甲上的微光,再看他身后整齐的靖安军方阵,心里忽然有了几分底——这后辈不仅有民心、有奇物,更有沙场将军的模样和本事,倒真值得他严沧认真“碰一碰”。

他抬手对身后挥了挥,声音洪亮:“点百人枪阵!先跟沈世子的人讨教讨教!”

晨雾彻底散开,阳光洒在滩涂。沈砚的玄麟黑甲与严沧的黑甲遥遥相对,凤翅镏金镋的怪异造型与镇海偃月刀的沉稳锋芒相映,一场只验本事、不拼生死的较量,眼看就要在这片开阔滩涂上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