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如无数把锋利的小刀,狠狠地刮过刚刚设立的前进基地帐篷。那帐篷在狂风中剧烈地抖动着,仿佛随时都会被撕裂。徐尚庸用力掀开厚重的帘布,躬身钻了进来。他的肩头早已落满了厚厚的霜雪,宛如一座会移动的雪山。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破译不久的电文,纸张因低温而略显僵硬。
“老师,确定了。”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将电文小心翼翼地铺展在简易却略显粗糙的木桌上。电文上的墨迹还未完全干透,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北元王庭就在狼居胥山北麓一百二十里处,兵力约八千,都是王帐精锐。”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重磅炸弹,落在众人的心间。
林奇俯身凝视着地图上那个醒目的标记,指尖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目光深邃而锐利,仿佛能透过地图看到远方那片充满危机的土地。“晋王那边有什么动静?”他缓缓开口问道,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还在大同府庆功。”徐尚庸的语气中满是鄙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他上报斩首两万,请求朝廷拨发赏银。”说到这里,他轻蔑地哼了一声,似乎对晋王的这种虚假战报嗤之以鼻。
帐篷里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只有电报机不知疲倦地滴滴答答响着,像是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若不彻底摧毁北元王庭,来年开春之时,边境必将再次燃起熊熊烽烟,那时又将有多少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家毁人亡。
“那就执行‘斩首’计划。”林奇终于打破了沉默,语气坚决果断,没有丝毫犹豫。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胜利的信心,也是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三日后,狼居胥山北麓。冬日的阳光洒在北元王庭的金帐之上,使其熠熠生辉,闪耀着刺眼的光芒。巡逻的骑兵不时从金帐周围经过,口中呵出的白雾瞬间被寒冷的空气冻结成细小的冰晶。然而,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十里外山脊上的异常情况。
赵士桢趴在冰冷的雪地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他手持望远镜,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王庭的方向,仔细观察着那里的布局。在他的身边,十二架特制的“飞鸢”整齐地排列着,这些飞鸢比之前的试验型号更加庞大壮观,载重增加了三倍之多。它们采用双层机翼设计,尾部装着精致的方向舵,看起来就像是一群蓄势待发的巨鸟。
“风向西北,风速适中。”观测手压低声音报告道,声音虽轻却清晰可闻。
赵士桢深吸一口气,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三个月前那个疯狂的夜晚。当时,他在格物院满怀激情地提出这个大胆的计划时,连一向沉稳的林奇都沉默了许久。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
“你要用这些木头和帆布做的翅膀,把炸药送到北元王庭上空?”林奇当时皱着眉头,疑惑地问道。
“不是翅膀,是飞行器。”赵士桢激动地指着模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利用升力和推力,就像海船利用浮力和风力。而且我们不需要返航。”他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试图让所有人相信这个看似荒诞却又充满创新的想法。
此刻,赵士桢最后一次仔细地检查了飞鸢上的简易陀螺仪和高度计。这些精密仪器凝聚了格物院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研制成功。每一个零件都经过了反复调试和检验,容不得半点差错。
“点火。”随着一声令下,十二架飞鸢依次滑下斜坡,在凛冽的寒风中颤动着缓缓升空。每架飞鸢上都装载着五十斤栗色火药和数百枚钢珠,引信设定在飞行十五里后引爆。它们在空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向着目标坚定地飞去。
北元哨兵最先发现了天空中的异样。他们纷纷仰头望去,眼中充满了惊讶和恐惧。那些从未见过的“大鸟”在他们头顶盘旋,投下巨大的阴影。有人开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甚至有人以为是神灵降临,不由自主地跪拜在地。
直到飞鸢群掠过王庭上空,投下一个个黑色的物体。紧接着,爆炸声连绵不绝,震耳欲聋。大地剧烈地震颤着,仿佛整个世界都要崩塌。金帐在火光中轰然倒塌,熊熊大火迅速蔓延开来。受惊的马群四处奔逃,嘶鸣声响彻云霄。精心计算的投弹轨迹覆盖了整个王庭核心区,第二轮爆炸更是引发了连环火灾,火势愈发凶猛,无法控制。
当幸存的北元贵族从废墟中艰难地爬出来时,等待他们的是已经完成合围的明军精锐。汤克宽站在阵前,身姿挺拔,气势威严。他通过扩音筒用蒙语大声喊话:“放下武器,大明优待俘虏。”声音洪亮而清晰,传遍了整个战场。
负隅顽抗者企图反抗,却被新式火枪成排击倒。投降者则被迅速收押,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有条不紊,就像演练过无数次那样。事实上,这场战斗确实经过了多次推演。在格物院的沙盘上,这场突袭已经推演了三十七次,每一次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改进,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完美结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