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七年冬,金陵城外
朔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刮在人脸上生疼,却丝毫吹不散官道两侧的热闹——数十万金陵百姓自发聚集在此,手持彩旗,踮脚眺望南方,只为迎接北伐大军凯旋。远处,一面绣着“蓝”字的帅旗率先出现在地平线上,紧接着,甲胄鲜明的明军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如同一条黑色巨龙,踏着积雪缓缓逼近,马蹄声沉闷而有力,震得地面微微发颤。
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亲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身后的銮驾、仪仗绵延数里——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皇帝首次为凯旋将领举行如此高规格的迎接仪式。当蓝玉、林奇等核心将领翻身下马,跪在雪地里参拜时,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响彻云霄,连呼啸的北风都似被这声势压过。
朱元璋快步走下銮驾,亲手扶起蓝玉,粗糙的手掌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满是欣慰:“大将军辛苦了!秃鹫河谷一战,你率大军深入漠北,击溃北元主力,打出了大明的威风,也解了北疆多年的隐患!”
“为陛下效死,乃臣之本分!”蓝玉挺直胸膛,声音如洪钟般响亮,甲胄上的积雪簌簌落下。
朱元璋又转向林奇,目光中的赞许毫不掩饰——这位文官出身的少保,不仅提出了“科技强军”的思路,还在草原上以“剿抚并用”之策稳定局势,功绩丝毫不逊于武将。“林卿也辛苦了。你那些新法子、新器械,此战立了大功,看来‘奇技淫巧’,也能成国之利器啊。”
林奇躬身行礼,态度依旧谦逊:“臣愧不敢当。此战能胜,全赖陛下天威庇佑、太子殿下居中调度,以及前线将士奋勇拼杀,臣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
凯旋仪式盛大而隆重。大军入城时,百姓们纷纷抛洒五谷、彩带,欢呼着将糕点、热茶递到士兵手中;沿街的商铺挂起红灯笼,鞭炮声此起彼伏。入城后,大军按规制驻扎在城外军营,蓝玉、林奇等主要将领则跟随朱元璋入宫,参加为他们特设的庆功宴。
宴会上,朱元璋论功行赏,毫不吝啬:蓝玉加封太子太傅,食邑增加三千户,赏赐金银万两、良田百亩;林奇晋封太子太保,实授工部尚书,正式进入朝廷权力核心,还获得了“可直接面圣奏事”的特权;其余将领如张副将、王副将等人,也各有升迁或赏赐,全军上下喜气洋洋,气氛热烈至极。
乾清宫暖阁,战后定策
盛宴之后,真正关乎大明未来走向的议题,才在乾清宫暖阁内拉开序幕。三日后,朱元璋单独召见了朱标、蓝玉和林奇,这场小范围的谈话,既是战后总结,更是对下一步国家方略的定调。
暖阁内炭火旺盛,驱散了冬日的寒意。朱元璋坐在主位上,手中捧着一杯热茶,率先开口问蓝玉:“蓝玉,此番你深入漠北,亲自体验了林奇那套‘剿抚并用’的法子,如今回过头看,你觉得这法子如何?”
蓝玉坐在下首,手中的茶杯还冒着热气。经过草原上的实战和后续的清剿,他对“单纯军事打击”与“军事 政治”两种策略的认知,早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他放下茶杯,抱拳答道:“陛下,说实话,起初老臣觉得林大人这法子‘不过瘾’,总想着一口气把鞑子扫平,斩草除根才痛快。但后来看着账册上的人口、牛羊,再想想以往打仗的损耗,才明白这法子其实更……更‘划算’。”
他用了“划算”这个朴实的词,引得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武将出身的蓝玉,能从“成本”角度看待问题,已然是极大的进步。
蓝玉继续说道:“打仗要烧钱、要死人,打下一片草原,守不住也没用。但按林大人的法子,俘获了鞑子的人口、牛羊,既削弱了敌人,又能把人迁到边地屯垦、把牛羊充实边镇,省了咱们自己运输的力气。现在归顺的那几个部落,边市一开,他们天天忙着用皮毛换茶盐,比以前安分多了——这比咱们派兵天天盯着他们,省心也省钱。老臣现在觉得,这法子真行!”
这番话出自蓝玉之口,分量极重——他是军方的核心将领,他的认可,意味着“剿抚并用”的策略不仅能在朝堂推行,更能得到军方的支持。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林奇:“林卿,草原局势暂时稳定,接下来,朝廷的重心该转回内政了。你之前提过不少新政想法,如今北伐大胜,民心士气正盛,可有什么新的打算?”
林奇知道,这是将他酝酿已久的“宏大改革计划”摆上台面的最佳时机。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开口:“陛下,殿下,大将军。北伐大捷,不仅证明了‘科技强军’的正确性,更说明新政之路可行。但治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臣以为,当借此大胜之机,将新政推向更深、更广之处,为大明奠定长远根基。”
他伸出手指,一一阐述:“其一,关于经济。工部当大力扶持官营与民间合股的‘大明商号’,专门负责海外贸易。臣近日查阅南方布政使司的奏报,西洋、南洋诸国对我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需求极大,而当地的香料、象牙、白银等物产,亦是我大明稀缺之物。若能建造大型海船,组建远洋船队,载货出海贸易,利润可达十倍甚至数十倍,此乃‘开源’之上策,能极大充实国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