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过去。
静海基地的庞大身躯在月表投下冰冷的阴影,“望舒”区钻探事故引发的短暂震动早已被基地强大的结构阻尼系统吸收殆尽。
在“星尘预案”最高保密等级的冰冷铁幕下,所有关于那个深埋十七公里、规则得令人心悸、密度远超认知的几何体的原始数据,都被星璇施加了多重量子加密封印,锁死在“望舒”控制中心的核心服务器内。
那份由陈岩博士主笔、林晓月副署的《超高围压冲击测试初步方案大纲》,带着沉甸甸的技术挑战和未解的谜团,也已通过最高密级信道提交上去,等待着最终的评估与批复。
整个“望舒”区笼罩在一种无声的、待命般的凝重之中。
外松内紧。
工程师和技术员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忙碌,但空气中弥漫的已不仅仅是臭氧和精密电子元件散热的气息,更添了一分无形的压力,一种对脚下未知存在的敬畏与对保密纪律的绝对遵从。
任何关于“那个深度”、“那个结构”的字眼,都如同禁忌,消失在严谨的工作交流之外。
林晓月将那份沉甸甸的未知暂时锁进思维的深处,如同将一枚高密度的异星物质封存进铅罐。
冲击测试的设备改装和审批流程需要时间,而“冰泉计划”的验证节点,却如同月球轨道上的卫星,刻不容缓地运行着。
技术瓶颈的突破,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脚踏实地地触碰、观察、理解。
此刻,她的目的地是静海基地的核心区域之一——位于基地边缘、深入月壳岩层的C区7号工段,月面原位利用3D打印工坊。
加压通道的气密门无声滑开,一股与“望舒”区截然不同的、更为粗粝炽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干燥的空气带着月尘特有的、类似燧石被击打后产生的微甜粉尘味,混合着高能激光熔融月壤时产生的、难以形容的臭氧与电离金属蒸汽的焦糊气息。
巨大的、低沉而稳定的嗡鸣声是这里的背景音,那是大型能量核心和真空泵组在持续工作。
眼前豁然开朗。
巨大的地下穹腔被高强度复合材料支撑着,顶部和墙壁覆盖着耐高温的银灰色隔热层。
穹腔中央,便是整个工坊的核心——一座庞大的月壤原位烧结平台。
平台四周是复杂的管道和能量传输线缆,如同巨兽的血管与神经。
平台之上,数台巨型多关节机械臂如同拥有生命的钢铁巨人,在平台上方真空罩的约束下无声而精准地舞动。
它们的手臂末端,是聚焦精度达到微米级的超强激光发射器。
此刻,其中一台机械臂正在执行任务。
幽蓝的高能激光束精准地投射在平台中央弥漫的一层银色月尘光雾上。
激光落点,月尘微粒瞬间被加热至熔融状态,发出刺眼的白光,随即又在真空环境下急速冷却凝固。
机械臂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移动着,激光束如同神只的刻刀,在弥漫的光雾中勾勒、堆积、塑形。
一层层地,一个巨大的、带有复杂内部支撑结构的圆筒形舱段骨架正被“打印”出来,轮廓逐渐清晰,细节日益丰富。
晓月站在巨大的曲面观察窗前,目光穿透高强度复合玻璃,紧盯着打印过程。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手中平板终端的边缘滑动,屏幕上显示着星璇实时演算的打印结构应力分布热力图。
三天前钻头瞬间损毁的刺目景象,如同底片般偶尔在脑海深处闪现,让她下意识地更专注地审视着眼前这具新“骨架”的每一个生长节点。
“激光功率稳定,焦点位置偏差小于5微米。当前层厚0.2毫米,烧结密度98.7%,符合预设标准。”
一个工程师的声音从旁边的控制台传来,汇报着常规参数。
晓月微微颔首,目光却被打印平台边缘一个不起眼的工位吸引。
那里,一台相对小型的精密打印机械臂正在单独作业。
它的目标是一个结构复杂得多的部件——一个用于深地层地震波传感器的微型多轴固定支架。
支架主体已经完成,呈现出哑光的银灰色,结构纤细而精巧,关节处布满了微小的承插接口和应力分散设计。
“那个支架,”
晓月指了指,
“精度能做到多少?”
负责这个工位的工程师,一位戴着深度防护眼镜的中年人,闻声抬头,脸上带着月面工作者特有的风霜痕迹和一丝自豪:
“林学士,那是我们工坊的‘精度标杆’。用的是基地原位提炼的钛合金粉末,真空无重力环境下激光选区熔融成型。设计精度要求是0.01毫米,我们实际控制波动在±0.002毫米以内。军工级标准。”
0.01毫米!
晓月心头微震。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维持这种级别的微观结构精度都需要极其苛刻的条件,更遑论在月球真空、微重力、充满月尘干扰的复杂环境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