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望舒”区那场震动月表和认知的钻探事故,已经过去三天。
在“星尘预案”最高保密等级的冰冷铁幕下,所有关于那个深埋十七公里、规则得令人心悸、密度远超认知的几何体的原始数据,都被星璇施加了多重量子加密封印,锁死在“望舒”控制中心的核心服务器内。
一份由陈岩博士主笔、林晓月副署的《超高围压冲击测试初步方案大纲》,带着沉甸甸的技术挑战和未解的谜团,也已通过最高密级信道提交给静海基地总控及CASC深空探测部,等待着最终的评估与批复。
整个“望舒”区笼罩在一种无声的、待命般的凝重之中。
外松内紧。
工程师和技术员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忙碌,但空气中弥漫的已不仅仅是臭氧和仪器散热的气息,更添了一分无形的压力,一种对脚下未知存在的敬畏与对保密纪律的绝对遵从。
任何关于“那个深度”、“那个结构”的字眼,都如同禁忌,消失在严谨的工作交流之外。
晓月将那份沉甸甸的未知暂时锁进思维的深处,如同将一枚高密度的异星物质封存进铅罐。
此刻,她的注意力需要聚焦在另一个同样关键、但更“务实”的战场。
冲击测试的设备改装和审批流程需要时间,而“冰泉计划”的验证节点,却如同月球轨道上的卫星,刻不容缓地运行着。
静海基地,“望舒”区地下三层,C-7低温实验室。
空气冰冷而干燥,带着高效空气循环系统过滤后的特有洁净感,以及从大型真空密封罐中逸散出的、极细微的液态氮蒸发留下的金属冷冽气息。
巨大的曲面观察窗外,是灯火通明的真空主测试舱。
舱内,一支经过特殊改装的钻探臂正被精密的万向机械手固定着,其前端搭载的,正是“冰泉计划”的核心设备之一——超临界二氧化碳深低温钻头原型机。
林晓月穿着银灰色的工程师工装,额前几缕碎发被安全帽檐压住。
她站在观察窗前,目光透过高强度复合玻璃,紧盯着钻臂与下方模拟月壤样本的交接点。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手中平板终端的边缘滑动,上面显示着星璇实时演算的钻头热力学模型。
三天前钻头瞬间损毁的刺目景象,如同底片般偶尔在脑海深处闪现,让她下意识地更专注地审视着眼前这具新“牙”的每一个细节。
“热膨胀系数补偿参数确认无误,钻头材料晶格稳定性在预设温度梯度下保持在设计阈值内。”
陈岩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清晰、平稳,带着他特有的、近乎刻板的精确性。
他站在晓月侧后方几步远的中央控制台前,双手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输入指令,调取着星璇提供的应力分布热力图。
屏幕上,代表着钻头内部微观结构受力的色块稳定在安全的蓝绿色区间,只有与月壤接触的尖端区域呈现淡淡的警示黄。
他的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冷光,看不出丝毫波澜,仿佛三天前那场颠覆性的发现只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已被他高效地纳入了工作流程。
“收到。”
晓月应道,声音同样平稳,但目光没有丝毫离开钻头。
“低温工质注入系统压力稳定,临界点监控正常。星璇,模拟钻头在-180℃至月壤冰层实际接触面的瞬时热交换效率。”
她的思维深处,那个规则的几何体模糊的轮廓一闪而过,随即被眼前精确的数据流覆盖。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压力的释放。
「正在计算。模型优化中,接触面热传导效率预计为理论值的87.3%,主要损耗源于模拟月壤孔隙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及极低温下可能存在的微尺度冰晶升华效应。」
星璇温和理性的声音在晓月和陈岩的神经接口中同步响起,同时在中央大屏的一角更新了数据流。
这是“冰泉计划”的关键节点之一——极地水冰原位钻探取样的首次全系统联调测试。
目标并非直接提取纯净水冰,而是验证在月球极地永久阴影区的极端低温(-230℃以下)和真空环境下,能否安全、高效地利用月表原位资源(太阳能电解水冰)制取液氢/液氧推进剂。
其核心在于攻克深低温钻探的“冰锁”难题:钻头高速旋转产生的摩擦热极易导致冰层融化再凝结,瞬间卡死钻具。
晓月的解决方案灵感源于星璇数据库中的地球超深钻探资料: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钻探工质和冷却剂。
在地球常温下,这已属前沿技术。
但在月球极地,它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工质本身也处于超低温状态,相变控制、流动性与热交换效率都需重新设计。
“启动钻探模拟,目标深度:5米模拟冰层混合月壤。”
陈岩下达指令,声音如同冰冷的指令代码。
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紧盯着钻头前端高精度传感器传回的初始数据流,仿佛要将任何微小的异常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