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94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全省现场会的成功,为沈青云和林峰市的转型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官方认证”和战略喘息期。然而,政治的微妙在于,高光时刻往往也意味着更广泛的目光注视和更复杂的期待。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看似步入正轨的林峰,新的挑战与更深层次的矛盾,正伴随着发展的脚步悄然滋生。

现场会带来的光环尚未褪去,各种压力便接踵而至。省委省政府在肯定林峰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林峰能“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意味着林峰的每一步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兄弟城市的考察团纷至沓来,有真心取经的,也有带着挑剔眼光来“找不同”的。接待任务陡然加重,耗费了沈青云和市政府班子大量精力。更关键的是,现场会上展示的“亮点”和“蓝图”,在舆论的发酵下,无形中拔高了社会各界的期望值。市民盼着生活能立刻改善,投资者等着政策能快速兑现,省里希望经验能马上成型。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尚处于中试阶段,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贡献税收和就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投入巨大,推广需要过程,且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改造的条件和意愿。“暖心工程”覆盖面广,但财政资金有限,只能分步实施,无法一蹴而就。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开始催生出新的社会情绪。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杂音,质疑示范区是“形象工程”,批评改造进度“太慢”,抱怨民生改善“感受不明显”。这些声音虽然尚未形成主流,却像警钟一样在沈青云耳边敲响。

“我们必须加快步伐,让老百姓更快更多地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沈青云在市政府工作会议上强调,“但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引导,实事求是地向群众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绝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蛮干,也不能因为有了成绩就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转型的本质是利益的深刻调整。随着沈青云主导的转型战略深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矛盾开始凸显。

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保执法,直接触动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一些被关停的小煤矿、小化工老板,虽然表面上不敢对抗,但暗地里串联,通过各种渠道向上“反映情况”,或者利用其地方影响力,鼓动部分失业工人和受影响商户,以“维护生存权”为名,向政府施压,要求更高的补偿或更宽松的出路。

而新兴产业的培育,也带来了新的利益分配问题。示范区内有限的土地、优惠政策、乃至未来的市场订单,都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本地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想分一杯羹,外地来的投资者希望获得超国民待遇,各种请托、打招呼甚至不当竞争开始出现。负责招商和项目审批的干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和压力。

马卫国虽然表面上收敛了许多,但在涉及具体利益分配时,其影响力依然存在。他巧妙地利用这些转型中的“阵痛”和矛盾,在一些非公开场合,或通过其影响力网络,暗示沈青云的政策“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损害了本地企业家的积极性”。这种论调在部分本土干部和既得利益群体中,仍有一定市场,形成了一股阻碍改革深化的暗流。

一次关于示范区核心地块使用权出让的专题会议上,一家背景复杂的本地企业报出了看似优厚的条件,但其环保理念和技术方案明显不符合示范区的高标准定位。马卫国在会上为其美言,称“要考虑扶持本地企业成长”、“标准可以适当灵活”。沈青云则寸步不让,坚持“规划定位和环保底线不能突破”,最终顶住压力,将地块授予了一家技术更先进、但背景相对简单的省外高科技企业。会上的交锋虽然短暂,却清晰地表明,围绕发展主导权和利益分配权的博弈,远未结束。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是宏伟的,但执行蓝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干部队伍。沈青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林峰市部分干部存在着严重的“本领恐慌”。

一些习惯于传统行政管理、跑项目、要政策的干部,面对新兴产业培育、资本市场运作、智慧城市建设等新课题,显得知识老化、能力不足。让他们去和高端人才、科创企业打交道,往往不得要领;让他们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发展难题,常常束手无策。

沈青云曾试图推动建立一个“产业引导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但负责此事的干部,对基金的设立、运作、风险控制等专业知识严重匮乏,方案做得漏洞百出,险些造成国有资产的潜在损失。此事给沈青云敲响了警钟。

“必须下决心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沈青云对组织部长提出要求,“要大规模开展精准化的培训,把干部送到先进地区、高校、企业去学习锻炼。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更加注重专业素养和实干能力,打破论资排辈,大胆使用那些懂行、能干、有闯劲的干部。”

他力排众议,将几名在示范区建设、招商引资中表现出较强专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提拔到了更重要的岗位。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制定系统的干部能力提升计划,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林峰长远发展的人才短板。

就在沈青云为转型的深层矛盾和发展瓶颈苦苦寻求突破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从天而降。国家相关部委经过综合评估,决定在林峰市开展“国家级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林峰引起了比全省现场会更强烈的反响。国家级试点!这意味着林峰市的转型探索,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将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改革授权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考核。试点方案要求林峰在产业绿色重构、生态环境治理、民生保障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成果,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示范。

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耀与压力共生。

马卫国一系的人,此刻心情复杂。他们既渴望试点带来的政策和资金,又担心在沈青云的主导下,自己原有的权力和利益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宋清河书记则召开了紧急常委会,统一思想:“国家级试点花落林峰,是巨大的政治荣誉和发展机遇,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全市上下必须凝聚共识,全力以赴,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在这个问题上,不允许有任何杂音,不允许打任何折扣!”

沈青云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但内心也燃烧着更旺的斗志。他知道,这不仅是林峰城市命运的关键一跃,也是他个人仕途生涯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考验和机遇。他将直接面对来自国家层面的审视和更高难度的改革课题。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沈青云俯瞰着林峰大地。远处,示范区的轮廓在夕阳下清晰可见;近处,老城区的改造工地上机器轰鸣。这座曾经沉重的老工业城市,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然而,他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国家级试点任务的降临,林峰的改革与发展,已经驶入了真正的“深水区”。将要面对的,是更坚固的利益壁垒,是更复杂的制度障碍,是更高标准的发展要求,是更广泛的民意期待。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但他别无选择,只能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继续前行。固本培元之后,需要的是开疆拓土,是攻坚克难。他拿起笔,在办公桌的台历上,圈出了国家级试点动员大会的日期。一场关乎林峰未来命运,也检验他治理能力的更大战役,即将拉开序幕。风已起,唯有扬帆,方能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