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134章 改革深水区的第一块礁石

省港口规划风波暂告平息,滨州港终于赢得了按照综合性枢纽港定位推进改革的战略空间。沈青云深知,舆论和上层的支持只是创造了外部条件,真正的挑战在于港口内部肌体的重塑。他立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滨州港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上,而这第一步,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坚硬礁石。

港务集团会议室里,改革方案细化讨论会正激烈进行。新任董事长周国梁主持,集团班子成员、主要部门负责人及外聘的咨询专家参加。沈青云列席了前半程会议,主要是听。

讨论焦点集中在“剥离非主营业务(三产公司)”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两大核心举措上。

负责后勤和多种经营的副总经理赵德明,一个在港口系统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老港口”,对剥离“三产”表现得最为抵触。他拿着一份清单,语气激动:

“周董,各位,这些三产公司,像港务宾馆、港口医院、职工子弟幼儿园,还有那几个装卸队、运输公司,当初成立都是为了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安置家属就业!现在一句‘剥离’,说得轻巧,这几千号人怎么办?他们的养老、医保怎么衔接?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他尤其强调:“而且,这些公司很多都是长期合作的,突然切断业务联系,会不会影响港口正常的生产保障?比如那几个装卸队,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而负责财务和规划的副总经理,则对引入战略投资者(混合所有制改革)表示担忧:

“引入外部资本,我们当然欢迎资金和技术。但是,控股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否则,港口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万一被资本裹挟,追求短期利益,偏离了服务腹地经济的根本宗旨,谁来负责?资产评估也是个难题,盘根错节几十年,怎么才能评估得公平合理,不被诟病?”

会议气氛一度有些凝滞。周国梁努力引导,但明显感到来自内部的巨大惯性。沈青云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赵德明等人的反对,表面上是为了“稳定”和“职工利益”,但其背后,是否与这些“三产”公司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有关?那些装卸队、运输公司,是否与之前被打掉的马德彪势力存在某种隐秘的关联?

当晚,沈青云让秘书请周国梁到他的市委办公室。

“国梁同志,今天的会,你怎么看?”沈青云给他倒了杯水,开门见山。

周国梁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书记,压力比预想的还大。赵副总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确实是客观存在,职工安置、业务衔接,都需要周密方案。但我感觉,更深层次的是观念问题和……利益问题。很多人习惯了旧有模式,怕改革触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尤其是那些与三产公司关系密切的人。”

沈青云点了点头:“你判断得没错。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必然触及利益。对于合理的担忧,我们要用更细致的方案来化解。比如职工安置,可以设立过渡期,提供转岗培训,确保基本生活;业务衔接,可以设立过渡服务合同,平滑切换。但对于打着‘职工利益’、‘稳定大局’旗号,行保护落后产能、维护既得利益之实的,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决的态度。”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起来:“国梁,你要特别注意那个赵德明。我侧面了解过,他与之前几家问题较大的三产公司,尤其是那几家装卸队,往来非常密切。我怀疑,他可能就是内部阻力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可能与马德彪案有未切断的关联。”

周国梁心中一凛:“我明白了,书记。我会重点留意。”

“改革要讲究策略。”沈青云继续点拨,“不能四面出击。我建议,采取‘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策略。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先从业务相对清晰、资产比较容易评估的板块开始试点,比如某个专业码头或者物流园区,成功后再推广。剥离三产,也分步走,先将那些与港口主业关联度低、效益差、问题多的‘硬骨头’拎出来,集中力量攻克。对于像港口医院、幼儿园这类确实承担社会职能的,可以探索与市政府对接,逐步移交社会管理,或者进行社会化、专业化改造,而不是简单地一剥了之。”

周国梁仔细听着,感觉思路清晰了许多:“书记,您的意思是,我们要把改革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可见效的小战役来打?”

“对!”沈青云肯定道,“积小胜为大胜。同时,要善于发动群众,争取大多数职工的支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港口更好,让大多数职工受益。要把改革的必要性、方案的好处,向干部职工讲清楚、讲透彻,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强大舆论氛围。对于那些顽固的阻力,……”他没有说下去,但眼神中的决然已经说明了一切。

为了更广泛地听取意见,也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沈青云再次深入港区,不过这次他更多地与一线职工、中层技术骨干交流

在集装箱码头的中控室,一位年轻的技术主管对沈青云说:“沈书记,我们早就盼着改革了!那些老旧的设备、僵化的流程,早就该淘汰了!还有那些关系户塞进来的、啥也不懂还指手画脚的人,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只要能让我们港口发展得更好,个人待遇能提高,我们绝对支持改革!”

在职工食堂,几位老工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沈青云端着餐盘坐了过去。一位老师傅坦言:“书记,说实在的,刚开始听说要动‘三产’,心里是有点慌,怕没了依靠。但后来想想,那些公司养了不少闲人,效率低,收费还贵,其实也坑了我们自己。要是改革后,港口效益好了,我们的工资奖金能涨上去,退休金有保障,那比啥都强!”

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沈青云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大多数职工是明事理、盼发展的,这是改革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更让他意外的是,之前对改革持审慎态度的市长宋青山,在听取了沈青云关于“分步走、试点先行”的策略以及基层职工的积极反响后,态度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青云啊,你这个思路更稳妥,也更接地气。”宋青山在市长办公室对沈青云说,“看来是我之前有些多虑了。只要方案周密,步骤稳妥,能真正惠及职工和港口发展,市政府这边一定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

有了基层支持和市政府的明确背书,沈青云决定采取行动。他让周国梁在集团党委会上,明确提出将首先对问题最突出、与马德彪案关联嫌疑最大的三家装卸运输公司进行审计和整顿,并将其作为“剥离非主营业务”的第一批试点。同时,启动位于老港区的一个多功能滚装码头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

消息一出,集团内部暗流涌动。赵德明明显变得焦躁不安,多次找周国梁“汇报思想”,试图为那几家公司说情,甚至隐晦地提出某些“背景”关系。周国梁按照沈青云的指示,态度明确而强硬:“改革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任何个人和局部利益都必须服从大局。有问题,可以通过合法合规渠道反映,但改革的决心绝不会动摇。”

与此同时,市审计局的工作组再次进驻港务集团,目标直指那三家装卸公司。这无疑是一次精准的“敲山震虎”。

滨州港的改革航船,在破除了最初的观念迷雾和利益阻挠后,终于放下了第一根缆绳,驶向了深水区。试点,如同投石问路,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改革的力度和广度。沈青云站在码头上,看着那即将进行改革的滚装码头,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水面之下,还有多少隐藏的礁石,需要他带领滨州港这艘大船,小心翼翼地避开,或者,勇敢地撞上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