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132章 重整旗鼓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第132章 重整旗鼓

作者:垂拱殿的馨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8 12:29:17

“破浪”行动的尘埃逐渐落定,但其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塑造着滨州的政治生态。彭玉林和马德彪的倒台,如同搬走了压在滨州港身上最沉重的一块顽石,但也让更多盘根错节的深层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沈青云深知,此刻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趁热打铁,将反腐的震慑力转化为推动港口乃至整个滨州深化改革的强大动能。

港务集团不可一日无主。在广泛征求意见和严格考察后,市委常委会通过决议,任命原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技术专家出身的周国梁为新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周国梁五十五岁,在港口工作三十余年,业务精湛,为人正派,但在彭玉林时代长期被边缘化。他的上任,被视为沈青云打破论资排辈、启用专业干部的一个明确信号。

沈青云在任命谈话时,对周国梁语重心长:“国梁同志,集团现在是个烂摊子,但也是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组织上看中的是你的专业能力和干净底色。我不要你立刻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要你稳住局面,凝聚人心,最重要的是,拿出一个切合实际、着眼长远的改革方案来。不要怕得罪人,市委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周国梁感受到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他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语气坚定却也不无压力:“沈书记,感谢组织的信任。我在港口干了半辈子,很多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有了市委的支持,我一定竭尽全力,团结班子,尽快摸清家底,拿出一个能让滨州港脱胎换骨的改革思路。”

为了统一思想、凝聚智慧,沈青云亲自提议并主持召开了“滨州港改革发展务虚会”。与会者除了港务集团新班子全体成员,还邀请了市发改委、交通局、规划局、国资委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几位长期研究港口经济的专家学者,甚至还包括了几名从基层选拔上来的、熟悉一线情况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

会议地点特意选在了远离市区的市委党校,营造封闭、专注的环境。沈青云开场定调:“今天这个会,不汇报成绩,只谈问题;不搞歌功颂德,只提意见建议。放开谈,大胆议,什么话都可以讲,什么思路都可以提。”

起初,会场还有些拘谨。但在沈青云的鼓励和引导下,讨论逐渐热烈甚至激烈起来。

一位老专家痛心疾首:“滨州港的问题,根子在‘路径依赖’!满足于吃资源饭、政策饭,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货种结构几十年不变,高附加值的集装箱业务、冷链物流、航运服务发展严重滞后!”

一位来自码头的作业区主任直言不讳:“管理体制太僵化!层层审批,效率低下!一线急需更换的一个小零件,打报告走流程能走半个月!还有,那些依附港口生存的‘三产’、‘劳服’公司,很多就是寄生藤,吸港口的血,肥了少数人,却推高了整体运营成本!”

新任董事长周国梁则抛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港口要发展,土地和资金是关键。新港区规划喊了多年,征地拆迁却寸步难行,背后是复杂的利益纠葛。集团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资产负债率高,光靠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转型升级,必须引入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但这又涉及到股权结构、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阻力巨大……”

沈青云认真地听着,记录着,不时插话追问细节。他让秘书将所有的意见和建议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场务虚会,仿佛一次对滨州港全身的“ct扫描”,将其肌体内部的阻塞、病灶和潜在的活力点,都清晰地呈现出来。

务虚会提供了宏观思路,但沈青云还需要微观的验证。他再次轻车简从,深入到港区的各个角落,这一次,他带着务虚会上提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询问。

在集装箱码头,他仔细查看了新老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维护情况,与操作工人探讨自动化码头改造可能带来的岗位变化和技能要求。

在散货堆场,他询问管理人员关于货物周转率、损耗率以及环保措施落实的具体细节。

他还专门去了港务集团下属的那几家争议最大的“三产”公司,实地查看其经营状况,与一些老员工聊天,了解这些公司成立的初衷、演变过程以及真实的人员构成和效益分配。

在一个废弃的旧码头旁,沈青云遇到了一位正在钓鱼的退休老调度,姓董,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沈青云递了支烟,坐在他旁边的石墩上闲聊起来。

“老师傅,在这港口干了一辈子吧?现在这港口,您觉得最大的问题在哪?”

老董师傅眯着眼看着远处的海鸥,吐了个烟圈:“干部啊,心思没全放在港口的正事上。以前我们那会儿,琢磨的是怎么多卸快装,怎么安全高效。现在呢?”他摇了摇头,“琢磨关系、琢磨怎么往自己兜里划拉的人,不少哦。”

他指了指那片停滞的新港区规划用地:“那块地,为什么动不了?水深的很呐!听说早些年,地被几个有来头的公司以各种名义圈走了,说是搞开发,其实就是囤着等升值,或者想将来跟港口谈条件,分一杯羹。这背后的官司,扯皮了多少年?彭玉林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说不清哦。”

老董师傅的话,像一块拼图,印证了沈青云之前的某些猜测。港口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内部的管理僵化和利益集团,更来自外部那些早已锁定港口潜在利益、伺机而动的资本势力。这让他意识到,滨州港的改革,必将是一场涉及面更广、更为复杂的攻坚战。

带着一线调研的收获和务虚会的成果,沈青云开始组织力量,起草《关于深化滨州港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草案)》。草案的核心思路清晰:

1. 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下放权力,推行扁平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薪酬和考核机制。

2. 业务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拓展航运服务、贸易金融等高端业态,推动港口由“装卸工”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3.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特别是拥有航线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业内领先企业,补齐短板,激发活力。

4. 破解土地资金瓶颈: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专项工作组,依法依规清理盘活新港区土地资源;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设立港口发展基金。

5. 剥离非主营业务:对那些效益低下、与主业关联不强的“三产”公司,进行分类处理,该关停的关停,该剥离的剥离,该市场化改革的坚决推向市场。

草案初成,沈青云首先将其送给了市长宋青山,征求他的意见。

宋青山戴着老花镜,仔细翻阅了厚厚一叠草案,沉吟良久。

“青云啊,思路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宋青山放下草案,语气审慎,“但是,这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到国有资产评估、职工安置、甚至可能影响到现有的某些合作关系,非常敏感。剥离‘三产’,更是直接触动很多人的饭碗,会不会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还有,引入战略投资者,我们滨州有没有这个吸引力?万一引不来金凤凰,反而……”

沈青云理解宋青山的担忧,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他耐心解释道:“宋市长,您的顾虑都很实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滨州港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混合所有制改革,我们不是首创,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关键是设计好方案,守住底线。职工安置,可以多渠道分流,加强培训转岗,核心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至于吸引力,我认为,滨州港的区位优势、腹地经济潜力是实实在在的,只要我们展现出足够的改革诚意和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不愁没有优秀的合作伙伴。”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改革总是有风险的,但不能因为怕风险就不改革。我们可以先把方案做细,把风险评估充分,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推进。但这个方向,必须坚持。”

宋青山看着沈青云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你决心已定,我支持。市政府这边,会全力配合,把方案细化好,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预案做扎实。”

就在沈青云全力推动港口改革方案细化的同时,一些新的挑战已经开始显现。

省交通厅在对全省港口规划进行新一轮修编时,对滨州港新港区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一些“建议”,其倾向性似乎更利于邻省的某个竞争港口。

之前与滨州港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几家大型国企和货代公司,也开始以“观望改革进展”为由,放缓或暂停了部分新增业务的洽谈。

更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港口改革草案的一些具体内容,尤其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剥离“三产”的部分,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泄露了出去,在港务集团内部和一些相关利益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波动和私下议论,甚至出现了一些质疑改革是“甩包袱”、“引来资本挤占国有空间”的杂音。

沈青云接到这些汇报时,眉头微蹙。他意识到,滨州港的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更是一场激烈的利益博弈和舆论争夺战。反对者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正在利用各种方式,试图影响决策、拖延改革甚至将改革扼杀在摇篮之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目光深邃而坚定,“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滨州港这艘大船,必须驶出这片布满暗礁的浅滩,无论前方有多少风浪。”

他拿起笔,在改革草案的扉页上,郑重地添上了一行字:“坚持市场化方向,坚守公共利益底线,敢于斗争,善于运作,稳扎稳打,务求必胜。”

这既是他对滨州港改革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在更广阔舞台上履职尽责的鞭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