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117章 案后波澜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第117章 案后波澜

作者:垂拱殿的馨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8 12:29:17

郑春来等人的落网,如同在绵水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表面的波澜尚未平息,水下的暗流却已开始重新涌动。结案,远非终点,而是另一场更为复杂博弈的开始。

市纪委办案点的谈话室内,灯火通明。在确凿的证据和强大的政策压力下,郑春来最初的顽抗姿态逐渐瓦解。他知道自己罪行深重,为了争取一线生机,开始“挤牙膏”式地交代问题,但更多的是攀咬他人,试图将水搅浑。

“那笔技改资金,王副市长(分管工业)的侄子当时也成立了个皮包公司,想参与分包,我没同意,后来王副市长就在一次项目协调会上给我们绵钢穿了小鞋……”

“张涛副书记的秘书,可不只是收点购物卡那么简单,他在‘春华贸易’是有干股的!虽然是通过他小舅子代持,但每年的分红一分没少……”

“国资委的马副主任,每次检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他儿子出国留学的钱,是刘旺‘借’给他的,五十万,打了借条,但谁都知道那是个什么借条……”

这些口供,真真假假,虚实相间。有些有据可查,有些则更像是挟私报复。负责记录的纪委同志眉头紧锁,知道这份名单一旦扩散,将在绵水官场引发何等级别的地震。

市委书记高振远在听取纪委初步汇报后,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拿着那份涉及多名处级、甚至可能牵涉副厅级干部的名字清单,在办公室里踱步良久。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绵钢窝案”本身,触及到了绵水市权力核心圈的稳定。

“查!但要谨慎,要有确凿证据!”高振远最终对纪委书记指示道,语气沉重,“尤其是涉及市级班子的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向省委汇报,我们不能擅自处理。” 他将“谨慎”和“向省委汇报”咬得很重,既表明了态度,也划定了红线,更将部分决策压力上移。

市委大院里的气氛变得极其微妙。往日里走动频繁的办公室,如今关门的时候多了;走廊上相遇,笑容也显得格外勉强,言语间充满了试探。

“张书记最近气色不太好啊,是不是秘书不在身边,工作不太顺手?”

“王市长,听说您侄子那个公司最近发展不错?”

“国资委老马是不是快退休了?这次案子没受影响吧?”

流言蜚语在私下的饭局、茶座里悄然传播。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担心下一份谈话通知就会落到自己头上;有人冷眼旁观,期待着重新洗牌后的机会;也有人开始主动向沈青云靠拢,汇报工作时姿态放得更低,言语间流露出对改革的支持。

沈青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反而更加警惕。他知道,此刻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看他如何对待这份“攀咬”名单,看他是否会借此机会大肆排除异己。这是一种考验,考验他的政治智慧和心胸格局。

“高书记要求谨慎,是对的。”沈青云在办公室里对前来汇报工作的吴军和孙悦说道,“我们不能被郑春来当枪使。纪委和经侦的工作,要紧紧围绕已核实的犯罪事实进行,对于这些新的线索,要逐一核实,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尤其是涉及面广的问题,要请示市委和省委,不能自乱阵脚。”

他明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局面,推动绵钢的实质性改革,而不是掀起一场无法控制的政治风暴。过度扩大化,只会让所有干部人人自危,最终瘫痪整个政府的运行。他需要团结大多数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真正的**分子。

沉寂了几天的市委副书记张涛,似乎从最初的打击中缓过劲来,开始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反击。他不再直接对抗沈青云,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分管领域和影响力。

在一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着重强调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绵水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性,提出“要警惕个别案件被过度解读,影响干部队伍士气,损害绵水对外形象”。这番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将沈青云主导的案件查处,隐隐放在了“影响稳定和大局”的对立面。

同时,关于沈青云“年轻气盛”、“手段强硬”、“不近人情”的论调,再次在某些小圈子里悄然抬头,并且附加了新的“佐证”:“你看,郑春来好歹是多年的老同志,说抓就抓,一点情面不讲。”“他这么搞,以后谁还敢跟政府打交道?投资环境都被他搞坏了。”

这些言论通过不同的渠道,若隐若现地传递到沈青云的耳中,也必然传到了省委某些领导的耳朵里。这是一种典型的“阳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利用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天然恐惧,来削弱沈青云的群众基础和上级信任。

沈青云对此心知肚明。他没有去争辩,而是用行动回应。他加大了公开调研的频率,不仅去企业,更多地去社区、去学校、去棚改区,与普通市民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对城市发展、对民生问题的意见。电视新闻和党报上,沈青云深入基层、务实亲民的形象开始增多。他要用事实告诉所有人,他打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他关注的是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面对案后复杂的人事波澜和舆论暗流,沈青云深知,绝不能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必须用更宏大的发展蓝图,将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凝聚到建设上来。

他带着发改委副主任刘洋等人,开始了对绵水市产业布局的深度调研。他们走访了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他们考察了毗邻的港口和交通枢纽,研究物流产业的潜力;他们甚至请来了省里的专家,共同探讨绵水传统产业(不仅是绵钢)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

在一次关于“绵水市未来五年产业发展规划”的内部研讨会上,沈青云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第一,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绵钢的问题要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要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让它重新焕发生机,重点是发展特种钢材和高端零部件。同时,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也要走精细化、绿色化道路。

第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要利用我们的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和职业教育。开发区要提质扩容,提高入园门槛,吸引真正有技术、有市场的‘专精特新’企业。

第三,深度融合文旅与城市更新。绵水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底蕴,也有山水资源,可以把一些工业遗迹保护利用起来,发展工业旅游,同时结合棚户区改造,打造有特色的城市休闲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这些构想,跳出了就案办案的局限,展现了他作为一市之长谋划全局的能力和视野。刘洋等人听得心潮澎湃,他们看到了绵水未来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跟随沈青云干事业的决心。

绵水的一系列动静,自然没有逃过省委的关注。在一次全省经济工作调度会的间隙,省委书记特意将沈青云叫到一边,看似随意地聊了几句。

“青云同志,绵水最近很热闹啊。”省委书记语气平和,“案子办得不错,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接下来稳定人心、推动发展的任务更重。你的那个产业发展构想,我看了简报,有点意思。大胆去干,省委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支持你。记住,稳定和发展,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番话,既是肯定,也是提醒,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省委在看着他,看他能否在扳倒**分子后,真正驾驭住绵水的复杂局面,带领这座城市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沈青云回到绵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案后的波澜远未平息,张涛等人的反击暗流涌动,而规划未来的宏图才刚刚展开。他站在办公室的地图前,目光越过绵水市区,投向了更广阔的县域和乡村。他知道,治理一个地级市,远比处理一个单一案件复杂得多,这需要他投入更多的智慧、耐心和精力。全国性任职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正在这纷繁复杂的“案后”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沉淀。

他拿起电话:“刘主任,通知相关部门,明天上午我们专题研究一下开发区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特别是如何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斗争从未停止,只是转入了新的、更深的层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