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 > 第166章 明达之士 慧眼识势

长安城西的糜府,青瓦朱门,虽不似世家府邸那般古朴厚重,却透着一股商贾人家特有的精致。正厅内,糜竺与糜芳对坐品茗,茶烟袅袅中,兄弟二人的神色却截然不同。

糜芳放下茶盏,眉宇间满是焦虑:“兄长,陛下推行的新政你也听说了,商税竟要收三成到五成,这简直是要刮掉咱们半层皮!咱们糜家世代经商,从徐州到长安,商铺遍布五州,若是按这个税率缴赋,每年损失的银钱怕是要以百万计,这可如何是好?”

他越说越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依我看,不如联合甄家等商户,也去宫门前请愿,好歹让陛下减轻些税负。咱们捐钱捐粮支持陛下打仗,没功劳也有苦劳,而且我们家中都有女子在宫中侍奉陛下,陛下总不能这么对待咱们吧?”

糜竺却始终面带浅笑,等弟弟说完,才慢悠悠地端起茶盏,浅啜一口:“子方,你啊,还是太过短视了。”

“短视?”糜芳不服气,“难道眼睁睁看着家业受损,反倒成了有远见?”

“你只看到眼前的税负,却没看到长远的利处。”糜竺放下茶盏,目光深邃,“咱们经商的,最看重什么?是安稳的世道,是畅通的商路,是没人敢明抢暗夺的规矩。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咱们的商队走一趟冀州,要给袁绍的人缴过路费;去一趟江东,江东的豪强要收一成水路费用;就算在陛下的地盘上,也难免有世家豪强仗势欺人,强买强卖。这些损失,难道比那点商税少?”

糜芳愣了愣,一时语塞。

糜竺继续道:“陛下推行新政,看似对咱们收税重了,可你想过没有,一旦新政推行开来,天下一统,四海升平,商路畅通无阻,再也没人敢随便设卡抽成,到时候咱们的生意能做多大?现在依附陛下的大商户,除了河北的甄家,就是咱们糜家。等陛下平定四海,那些依附世家的小商户要么破产,要么被咱们兼并,到时候整个大汉的生意,怕是要被咱们两家分去大半,到时候我们两家的生意规模比现在扩大十倍都不止!”

他笑了笑,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到那时,就算缴五成的税,赚的钱也比现在多得多。这税,看似给陛下分了利润,实则是咱们花钱买一个安稳的经商环境,买一个独家经营的机会,这是和陛下合伙做这天下的生意,你说划算不划算?”

糜芳听得目瞪口呆,张了张嘴,半天才道:“这……这还能这么算?”

“为何不能?”糜竺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年咱们资陛下,不就是看中陛下能成大事,更是因为陛下有平定天下的魄力。乱世之中,商家想要长久,必须依附能定鼎天下的明主。陛下要的是天下安定,咱们要的是生意兴隆,本就是相辅相成。这点税负,就当是投资了,将来的回报,会远超你的想象。”

糜芳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兄长说得是,是我太计较眼前得失了。那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怎么做?”糜竺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长安城的方向,“自然是全力支持陛下。传下去,所有商铺严格按新政缴税,不得有丝毫隐瞒;另外,从库房里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匹布帛,捐赠给户部,支援前线战事。告诉天下人,咱们糜家,跟陛下是一条心。”

“是!”糜芳躬身领命,眼中的焦虑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振奋。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正厅内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他们知道,这一步棋走下去,糜家或许会暂时受损,却能在未来的天下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庐江郡的陆府,比糜府更多了几分书香门第的底蕴。家主陆康端坐主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下手坐着他的儿子陆绩、陆儁,侄子陆俊,最末的位置上,坐着年仅十岁的陆逊,虽年少,却已显露聪慧,正睁着乌溜溜的眼睛,认真听着长辈们的谈话。

“陛下的圣旨,你们都看到了。”陆康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有力,“召我入长安任职,看似是升迁,实则是要咱们陆家表个态啊。新政六条,条条都冲着世家来,咱们陆家在庐江经营百年,田产商铺无数,若是遵旨,损失怕是不小。”

陆绩性情耿直,率先道:“父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咱们陆家世代受汉室恩惠,岂能因这点损失就动摇?陛下推行新政,是为了天下苍生,咱们理应支持。”

陆儁也点头:“兄长说得是。庐江虽好,终究只是一隅之地。陛下雄才大略,将来必能平定天下,咱们此时追随,正是良机。”

陆俊却有些犹豫:“可是……如今天下世家都在反对陛下,咱们若是公然支持,怕是会被其他世家视为异类,将来在士林中的名声……”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个清脆的童声打断:“父亲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陆逊站起身,虽年幼,却身姿挺拔,朗声道:“如今天下世家皆反,正是陛下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咱们陆家若能举家赴京,全力支持新政,不正是雪中送炭吗?陛下向来赏罚分明,定会感念这份情谊,重用我陆家。至于其他世家的看法,何足惧哉?将来天下平定,反对陛下的世家要么覆灭,要么衰落,谁还会记得今日之事?”

这番话,条理清晰,目光长远,竟不似出自十岁孩童之口。

陆康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抚着胡须笑道:“伯言(陆逊字)说得好,比你父看得透彻。”

他看向陆俊:“你担心士林名声?可你想过没有,真正能流传千古的名声,不是依附世家,而是辅佐明主,安定天下。当年萧何、曹参,不也是放弃了沛县的家业,追随高祖,才成就了千古功业吗?”

陆俊面红耳赤,躬身道:“侄儿受教了。”

陆康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伯言的话,点醒了我。乱世之中,家族的兴衰,不在于固守一地,而在于能否抓住机遇,依附明主。陛下推行新政,虽暂时触动世家利益,却是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咱们陆家想要长久传承,必须站在陛下这边。”

他站起身,语气坚定:“传我命令,即刻收拾行装,举家迁往长安。田产商铺除留少量给族人看守,其余全部登记造册,按新政规定缴纳赋税,不得有丝毫隐瞒。另外,将家中珍藏的古籍字画选出百卷,捐赠给国子监,以示支持陛下兴办学堂之意。”

“是!”陆绩、陆儁、陆俊齐声领命,眼中皆是振奋。

陆逊站在一旁,看着祖父雷厉风行的样子,嘴角勾起一抹浅笑。他虽年幼,却已从父亲、祖父的谈话中明白,这一步棋,陆家走对了。在天下世家与陛下为敌之时,陆家的支持,必将换来远超想象的回报。

几日后,庐江陆家举家启程前往长安的消息传遍江东。有人嘲笑他们自寻死路,有人佩服他们的胆识,而远在长安的刘进得知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陆康举家赴京,忠心事主,赏黄金百两,赐长安府邸一座,其子孙皆入国子监读书。”

陆家的选择,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先机,也为其他摇摆不定的世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长安城内,蔡邕的府邸相对简朴,却处处透着书卷气。蔡邕独自坐在书房,面前放着一壶清茶,手中捧着一卷古籍,看似悠闲,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显然是心有所思。

自新政推行以来,王允、杨彪等人多次来劝他一同去宫门前请愿,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并非他胆小怕事,而是他看得比其他人更透彻。

“唉……”蔡邕放下书卷,长叹一声,“这些老友,只知固守家业,却不知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啊。”

他经历过灵帝朝的**,见过董卓之乱的惨烈,深知世家大族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土地兼并、垄断官场、私藏甲兵……这些早已成为动摇汉室根基的毒瘤。若不彻底铲除,就算没有黄巾之乱,没有董卓,汉室也迟早会亡于这些世家之手。

“陛下推行新政,看似严苛,实则是在刮骨疗毒啊。”蔡邕喃喃自语,“只是这毒太深,刮起来必然疼痛,难怪这些人会拼命反抗。”

他想起自己的两个女儿——蔡琰已入宫为妃,虽不算得宠,却也安稳;另一个女儿蔡昭姬,也陪同姐姐一起侍奉刘进。有人说他支持新政,是因为女儿在后宫,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支持的,是那个能让汉室重归清明的希望。

“就算没有昭姬她们,我也会支持陛下。”蔡邕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天下是汉人的天下,不是世家的天下。若为了家族私利,让这天下再次陷入战乱,我辈读书人,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下一封奏折,力陈新政的利弊,痛斥世家的短视,最后写道:“臣邕虽年迈,愿为陛下推行新政奔走效劳,虽死不辞。”

写完奏折,他唤来家人,吩咐道:“将这封奏折呈给陛下,另外,将家中的藏书选出五千卷,捐赠给即将开设的长安学堂。”

家人领命而去,书房内又恢复了安静。蔡邕重新拿起书卷,心中却一片坦然。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却愿尽一份绵薄之力,为这风雨飘摇的汉室,添一块基石。

除了糜竺、陆康、蔡邕这些身在朝堂或商界的人物,天下间还有不少隐士,也在关注着长安的动向。

荆州襄阳的庞德公,隐居在鹿门山,每日与司马徽、黄承彦等好友饮酒论道。听闻刘进推行新政,他只是淡淡一笑:“天下乱久矣,是该有雷霆手段整顿了。只是这世家盘根错节,陛下前路,怕是艰难啊。”

青州高密的郑玄,是当世大儒,门下弟子遍布天下。得知新政内容后,他召集弟子,沉声道:“陛下此举,是为了兴复汉室,我辈读书人,当明辨是非,不可盲从世家。若有机会,当辅佐陛下,兴办学堂,推行教化,方不负圣人教诲。”

这些隐士虽不问世事,却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天下大势。他们期待着刘进能成功,期待着那个被世家搅得乌烟瘴气的天下,能重归清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