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 > 第120章 功成议息 科举之争

第一百二十章 功成议息 科举之争

长安皇宫,养心殿内暖意融融。刘进手中捧着那份来自北疆的捷报,指尖轻抚过“封狼居胥”四字,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案几上的铜炉冒着袅袅青烟,将他的身影映在明黄色的帐幔上,平添了几分威严。

“好!好一个李靖!好一个薛仁贵!”刘进放声赞叹,将捷报放在案上,“封狼居胥啊……自霍骠骑之后,汉家儿郎已有多久未曾踏足那座山巅?如今,他们做到了!”

上官婉儿端来一杯热茶,轻声道:“陛下慧眼识珠,用对了人,才有今日之胜。”

刘进接过茶盏,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底。他想起穿越之初的窘迫,想起北疆对抗鲜卑的惊险,想起征讨黄巾的辛劳,想起在弘农与董卓周旋的艰难,想起虎牢关前的鏖战……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今北疆平定,匈奴覆灭,这等功绩,足以让他在这个位面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朕旨意,”刘进对殿外的太监道,“嘉奖李靖、薛仁贵及北疆所有将士!李靖晋封良乡侯,食邑千户;薛仁贵封西乡侯,食邑千户;其余将士论功行赏,功劳大者可封列侯,另外伤亡者优抚家属,不得有误!”

“遵旨!”太监躬身领命,快步退了出去。

刘进望着窗外的宫墙,心中豪情万丈。北疆已定,接下来便是彻底平定凉州,然后……江南、巴蜀、辽东……天下一统的蓝图,已在他心中渐渐清晰。

次日朝会,太和殿内气氛热烈。刘进将凉州与北疆的战报公之于众,当听到“封狼居胥”与“韩遂遁逃、凉州大半已定”的消息时,文武百官纷纷出列,高呼万岁。

“陛下圣明!天佑大汉,方有今日之盛!”王猛出列奏道,“北疆平定,凉州将定,此乃万世之功,臣请陛下大赦天下,以彰圣德!”

“王大人所言极是!”群臣纷纷附和,殿内一片欢腾。

刘进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大赦天下之事,容后再议。如今北疆虽定,但凉州尚未完全收复,仍需将士们浴血奋战。传朕旨意,令岳飞今冬好生休整,务必来年荡平李元昊,彻底收复凉州!”

“遵旨!”殿内齐声应道。

散朝后,百官陆续退出,张居正却独自留在殿外,等候召见。太监传他进殿时,刘进正对着地图沉思,见他进来,便笑道:“爱卿有何事?可是为了北疆与凉州的粮草?”

张居正躬身行礼,神色却有些凝重:“陛下明鉴。两线战事大捷,本是天大的喜事,只是……”他顿了顿,直言道,“国库支出已近极限。北疆之战耗费粮草七百万石,军械甲胄耗资八百万钱;凉州战事虽未结束,已用去粮草五百万石,钱财四百万。如今国库虽有结余,却已不足以前的三成。”

刘进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他知道打仗耗钱,却没想到短短数月竟用了这么多。

“先生的意思是?”

“臣以为,”张居正语气诚恳,“当暂缓大规模战事,休养生息。鼓励农桑,轻徭薄赋,让国库得以充盈。北疆已定,可暂止兵戈;凉州之事,依岳飞将军之才,想必不需太久便能平定,届时再徐图其他不迟。毕竟,国库乃国之根本,若耗尽钱粮,一旦再有变故,恐难支撑。”

刘进沉默片刻,觉得张居正所言有理。他穿越前便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道理,如今大汉初兴,确实经不起连年征战的消耗。

“先生说得是。”刘进点头道,“北疆方面,令李靖、薛仁贵安抚降部,整顿防务即可,不必再追击残敌,契丹那边,若是不主动进犯,就暂时不做理会。;凉州之事,仍按原计划进行,岳飞那边的粮草务必保证。待凉州平定,便让大军休整,全力恢复生产。”

“陛下圣明。”张居正躬身应道,心中松了口气。他知道刘进雄心勃勃,生怕他继续用兵,如今能同意暂缓,已是难得。

张居正离开后不久,樊梨花便来禀报:“陛下,田丰、王守仁两位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哦?让他们进来。”刘进有些意外,田丰主掌吏部,王守仁负责教化,两人一同前来,想必与人才有关。

果然,田丰与王守仁进殿行礼后,田丰便率先开口:“陛下,臣等今日前来,是为人才之事。如今北疆、凉州收复,新增郡县数十,急需官吏填补空缺,尤其是县令、县丞等基层职位,缺口极大,三舍法培养的人才已供不应求。”

王守仁补充道:“臣已在各地增设学堂数十所,但培养人才非一日之功,最快也需三年方能见效。眼下这空缺,实在难以填补。”

刘进皱起眉头。他深知基层官吏的重要性,地方治理得好不好,全看县令等人是否得力。三舍法虽好,却远水解不了近渴。

“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

田丰与王守仁对视一眼,显然早已商议过,田丰道:“臣等愚钝,一时想不出良策,故来请陛下定夺。”

刘进沉吟良久,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科举!这是打破世家垄断、选拔寒门人才最有效的办法。

“朕倒有个主意。”刘进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开科举。文、武两科皆开,广纳天下人才。”

田丰与王守仁皆是一惊:“科举?”

“不错。”刘进道,“就是用考试选择人才。这第一次科举,就简单些。传檄天下,凡有学问、通经史者,皆可参加文科;凡有武艺、晓兵法者,皆可参加武科。让他们都来长安,朕亲自出题,考三场。”

他顿了顿,定下时间:“就定在明年七月十五开始,八月十五结束。第三场由朕亲自主考,通过者,不论出身,皆按成绩授予官职,填补基层空缺。”

田丰与王守仁眼前一亮,这办法既公平又高效,能在短时间内选拔出大量人才,还能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陛下圣明!”两人齐声赞叹,“此法既能选拔贤才,又能彰显陛下求贤若渴之心,实乃良策!”

“你们二人便负责筹备此事,”刘进叮嘱道,“务必传檄天下,让所有有识之士都知晓此事。考场嘛,在长安建立一座学府,名为国子监,考场就设在长安国子监,考试之时,需严格监考,杜绝舞弊。”

“臣等遵旨!”两人躬身领命,兴冲冲地退了出去。

三天后的朝会,田丰出列,将科举之策公之于众。

“……陛下欲开文武两科,广纳天下人才,凡通过考试者,皆授予官职,填补基层空缺。此事关乎国本,恳请陛下准奏!”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片反对之声。王允出列道:“陛下,万万不可!科举取士,有违祖制!自周以来,官吏皆从世家、荐举而出,岂能让寒门白衣随意踏入朝堂?此举恐失天下世家之心啊!”

董承附和道:“王大人所言极是!世家乃国之柱石,若失其心,天下必乱!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杨彪也道:“陛下,世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通晓礼仪,方能胜任官职。寒门子弟未经教化,恐难堪大用。只要陛下善待世家,他们自然会为朝廷输送人才,何必行此险策?”

刘进坐在龙椅上,冷冷地看着他们,忽然开口问道:“王大人说开科举会失世家之心,那朕问你,朕不开科举,他们就真心向朕了吗?”

王允一愣,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在场的谁都清楚,关东世家对这位起于草莽的皇帝,表面顺从,暗地里却各有盘算,若不是刘进手握重兵,他们怕是早已阳奉阴违。

杨彪强辩道:“陛下只需励精图治,善待百姓,世家自然会认可陛下。”

“认可?”于谦出列反驳,声音洪亮,“陛下乃天子,九五之尊,统御天下,何须世家认可?难道世家不认可,陛下就不是天子了?此乃本末倒置!”

刘伯温也道:“陛下,世家垄断官场已久,致使贤才埋没,百姓困苦。科举取士,正是为了打破垄断,选拔真正的贤才,与国与民,皆有大益!那些反对者,不过是怕失去世代相传的特权罢了!”

王猛更是怒视王允等人:“当年董卓之乱,世家子弟多有附逆者;如今陛下平定关中,他们却想着把持官场,此等行径,与叛逆何异?”

双方争执不下,太和殿内吵成一团。刘进听得心烦意乱,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喝一声:“够了!”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刘进,只见他脸色铁青,目光扫过王允、杨彪等人:“你们说科举有违祖制,会失世家之心。好,朕可以不开科举。”

王允等人脸上露出喜色,刚要谢恩,却听刘进话锋一转:“但眼下基层官吏缺口数千,你们说,谁来填?是王大人你家的子侄,还是杨大人你家的门生?你们能保证他们个个贤能,能安抚百姓,能治理好地方吗?”

王允、杨彪等人顿时语塞。他们世家子弟虽多,但大多养尊处优,能胜任地方治理的少之又少,更何况要一下子拿出数千人,根本不可能。

“怎么?说不出来了?”刘进冷笑一声,“既然你们拿不出办法,那就休要再反对科举!朕意已决,明年七月十五,开科取士!谁敢再阻,以抗旨论处!”

“陛下圣明!”于谦、刘伯温、王猛等人齐声拥护。

王允、杨彪等人面如死灰,却再也不敢多言。他们知道,这次是彻底输了。

刘进看着殿内的景象,心中暗叹。打破世家垄断,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他别无选择。只有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才能让大汉真正强大起来。

“退朝!”刘进拂袖而起,转身走进偏殿。太和殿内,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照亮了空气中的尘埃,也预示着一场席卷天下的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