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马亮刚发来的技术简报逐行展开。他盯着那三家企业的名称,目光停在其中一家的专利附图上,嘴角微微一动。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指挥中心只剩下他一人,灯光调到了最低,但他的眼神依旧锐利。
半小时前,赵宇最后一次汇报测试结果——电压波动模拟环境下,设备启动三秒后再次断电。问题出在协议响应延迟,而他们现有的逻辑架构无法支撑动态调整。这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是底层思维的差距。
陆轩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按下通讯键:“所有人,七点整,指挥中心开会。”
指令发出后,他没有坐下,而是把那份简报重新调出,放大了其中一段参数说明。不是照抄,而是看懂对方是怎么想的。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七点整,赵宇、张涛、马亮、孙明陆续进入指挥中心。林娜紧随其后,手里拿着几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
“我们不能再靠自己硬啃。”陆轩开门见山,“这三家企业在东南亚的项目都运行超过六个月,零故障。他们的技术公开部分虽然有限,但足够我们看清方向。”
赵宇低头翻着资料:“可他们的核心算法没披露,连外围模块都做了加密封装。”
“那就学思路,不抄代码。”陆轩指着屏幕,“他们用的是自适应切换机制,不是强行稳定输出,而是根据电网状态自动选择供电模式。这是‘顺势’,不是‘对抗’。”
张涛抬起头:“我们可以以公益项目合作为由,申请技术交流。上次人道援助的数据还在,评审机构对我们的社会价值有记录,名义上说得通。”
陆轩点头:“就用这个理由。林娜,今天上午联系这三家企业,提出联合申报跨境医疗支持项目的意向,重点强调我们在实地部署中的经验积累。”
林娜记下内容:“如果对方只给表面资料呢?”
“那就看谁能挖得更深。”陆轩看向赵宇,“你带队去,不急着谈合作,先参观,观察他们的演示流程,注意每一个切换节点的操作反馈。”
孙明皱眉:“这种企业不会轻易分享核心技术,贸然接触反而引起警惕。”
“所以不是去要答案。”陆轩语气沉稳,“是去确认问题有没有解。只要知道别人做到了,我们就不会怀疑自己的路走错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马亮忽然开口:“我已经整理出这三家企业在过去一年里的技术更新路径。有一家,在三个月前升级过一次协议层,恰好是在完成老挝项目之后。那次升级的重点,就是应对间歇性断电和电压骤升。”
陆轩眼神一凝:“把那次升级的日志摘要调出来,对比我们失败的那几次测试数据。”
马亮快速操作终端,几分钟后,一张对比图出现在主屏上。两条波形曲线几乎重合,唯一的区别在于触发响应的时间点——对方提前了0.4秒进入备用模式。
“他们预判了。”赵宇低声说。
“不是预判,是捕捉到了特征信号。”陆轩指着图中一个微小波动,“这里,电压还没崩,但他们已经识别出失稳前兆。说明他们的系统里有个监测模型,专门抓这种早期迹象。”
张涛迅速接话:“如果我们能复现这个模型的基本逻辑,哪怕精度差一点,也能争取到足够的切换时间。”
“不一定要复现。”陆轩转身拿起笔,在战术板上画出三条线,“我们走三条路并行。第一,做动态协议切换,参考他们的响应节奏;第二,建立电压波动预测模块,尝试提前干预;第三,搞双模冗余,主系统崩溃时,备份模块能立刻接管。”
他顿了顿:“三个小组,三天内出初步测试数据。谁卡住,当场提出来,资源优先调配。”
孙明犹豫了一下:“应急账户还能撑一轮投入,但如果同时推进三条线,预算会很紧。”
“那就压缩非核心支出。”陆轩说,“安保轮值减一班,后勤采购延后一周,把省下的钱全压进实验室耗材和外部数据购买。”
赵宇立刻表态:“我负责动态协议组。”
张涛举手:“我跟赵宇一起,顺便梳理审批侧的技术合规要点。”
马亮点头:“我继续盯另外两家的技术动向,一旦有新动作,马上同步。”
林娜补充:“我已经拟好合作邀约函,等您点头就发出去。”
陆轩扫视一圈:“从现在开始,每天八点晨会,听进展,说问题,不讲空话。我们不是在赌能不能成,是在证明我们必须成。”
众人起身准备离开。
“等等。”陆轩叫住赵宇,“你带队去交流的时候,别只看设备。留意他们的工程师怎么讨论问题,怎么定位故障。有时候,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赵宇点头:“明白。”
门关上后,指挥中心只剩陆轩一人。他坐回主位,打开内部通讯系统,拨通实验室专线:“把昨天的失败日志再跑一遍模拟,我要看第十七次重启时的内存占用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