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器的指示灯在陆轩指尖下闪烁三次,他没有按下回应键。大屏上的三处红斑依旧存在,但频率已从急促跳动转为规律闪烁,像是某种信号的回应。他盯着那节奏,眼神不动,声音却清晰传入耳麦:“封锁‘陈宇’账户权限,设备保留在线状态,日志记录全开。”
马亮立刻调出后台控制界面,手指在权限树上逐层关闭访问节点。账户被层层剥离,只剩一个空壳仍在系统中运行,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等待被唤醒。
“他们如果再连,会以为他还活着。”陆轩收回手,目光扫过指挥中心的每一个人,“现在,我们等鱼咬钩。”
赵宇已经接入日志重构模型,屏幕上滚动着过去七十二小时内的所有异常连接记录。他快速筛选出与“陈宇”设备有过微弱握手的境外IP,并将数据流拆解成时间轴、跳转路径和响应延迟三项参数进行比对。
“不是随机试探。”他抬起头,“同一IP在‘陈宇’每次操作后都会出现一次低于0.3秒的流量波动,像是确认信号是否送达。”
张涛站在分析终端前,正在调取社交图谱关联数据。他输入几个关键词,系统开始自动匹配邮箱注册信息、设备绑定号码和登录地点交叉点。
“找到了。”他声音不高,但整个指挥棚安静下来,“新加坡、深圳、东京三个节点,各自有一个外包账户在过去一个月内与‘陈宇’的设备存在间接通信链路。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他们的操作节奏高度相似——非工作时间登录、跨系统跳转、停留时间极短。”
陆轩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划过全球节点热力图,三处红斑的位置被自动标注出来。他盯着那三点,缓缓开口:“这不是单点渗透,是网络布局。他们用不同身份、不同区域、不同岗位,构建了一个隐蔽的信息传递通道。”
林娜迅速打开记录界面,开始整理三名嫌疑人员的基本信息和操作轨迹。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得稳定而有力,每一条数据都被归类进“潜在联动行为”档案。
“不能动。”陆轩忽然说,“现在清除任何一个,都会惊动整个链条。我们要让他们继续以为,我们什么都没发现。”
胡军站在角落,听完后点头:“我已经安排人加强机房巡查频次,但不会特别盯谁。只要他们敢进来,就能留下痕迹。”
陆轩看向赵宇:“双轨监控准备好了吗?”
“就绪。”赵宇调出两个并行运行的监控模型,“外层模拟正常系统响应,不触发任何警报;内层启动静默监听,所有操作都会被记录并评分。评分超过阈值的,自动推送到独立终端。”
“加上三项新指标。”张涛补充,“社交图谱关联度、操作节奏偏离值、跨节点跳转频率。这三个维度能有效识别伪装成合规行为的异常动作。”
陆轩点头:“从现在起,所有高权限外包岗位全部纳入双轨监控范围。评分系统每四小时更新一次,前五名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指令下达后,指挥棚内的节奏明显加快。马亮开始反向追踪新加坡节点的IP源头,利用流量回溯技术层层剥离代理层。赵宇则带领技术组优化数据接口,确保监听线程不会因负载过高而中断。
两个小时后,警报声轻响一声。
“深圳节点,标记账户‘李维’评分突破红色阈值。”张涛看着屏幕,“他在过去四十八小时内三次访问人事档案库,查询的都是近期离职的技术人员信息。每次登录时间都在凌晨一点左右,且使用移动端,路径绕开主控审计模块。”
赵宇立即调出该账户的操作日志:“最后一次访问后,设备与东京节点的一个IP有过一次0.2秒的握手,流量极小,但特征码与‘陈宇’事件中的远程控制代码片段吻合。”
陆轩站起身,走到张涛身后看了一眼评分模型的输出结果。各项指标都在红区,尤其是“操作节奏偏离值”达到了9.7,几乎不可能是偶然。
“这个人,是在收集情报。”他说,“不是为了拿数据,是为了重建内部结构图。”
林娜迅速将“李维”的信息归档至高危名单,并同步更新到物理安防系统。胡军接到通知后,立即调取该人员最近五次进出机房的监控录像,准备进行轨迹比对。
“保持现状。”陆轩下令,“账户不动,权限不收,让他继续以为自己很安全。但我们每一步都看得清清楚楚。”
接下来的十二小时,指挥棚内几乎没有停歇。马亮成功剥离新加坡IP的两层伪装,锁定其真实来源位于东南亚某中转服务器集群。赵宇完成监听系统的压力测试,确保在高并发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张涛则进一步优化评分算法,将“行为惯性断裂”这一新维度加入模型——即一个人长期保持某种操作模式,突然改变节奏,哪怕动作合规,也视为高风险信号。
凌晨三点十七分,系统再次报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