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室的灯光在凌晨四点依然亮着,战术板上的倒计时归零,红字闪烁片刻后熄灭。陆轩站在控制台前,指尖轻敲桌面,目光扫过屏幕中待命的系统界面。他没有说话,但整个房间的空气已然绷紧。
“开始第一轮压力测试。”张涛按下启动键,声音沉稳。
警报声骤然响起,模拟断电、浓烟、通讯中断三重极端环境同时加载。测试员在高噪背景下喊出指令:“灯亮!火起三楼!接应急线!”语音识别模块短暂迟疑,随即响应——“调度组已派,通讯链路建立,定位锁定三楼东侧。”系统流畅执行完毕。
众人尚未松口气,第二轮测试中意外出现。指令“断电”被识别为“断水”,系统错误调取水务应急预案,资源调度路径瞬间错乱。
“停。”陆轩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抬头,“这不是技术故障,是理解偏差。”
张涛迅速调出自适应模型日志,眉头一皱:“山区口音样本权重偏低,模型对‘电’的发音泛化能力不足。”
“那就补上。”陆轩走到数据终端前,亲自调出那份由马亮历时两个月收集的《手工日志声纹锚点库》,“我们不是在教机器听标准话,是在让它学会这片土地的真实声音。把最新一批山区消防站录音注入训练集,动态校准。”
林娜同步切换至UI测试界面,手指划过屏幕:“语音识别存在盲区时,视觉与触觉必须顶上。”她启动新设计的操作界面——三枚核心按钮以高对比度红色为底,中央嵌入浮雕火焰纹路,按下时伴有短促震动反馈。
“按钮图标化,文字取消,震动提示三级强度。”她解释,“即使看不清、听不到,也能凭手感完成操作。”
赵宇盯着测试组反馈表:“盲评通过率91%,基层操作员说‘一眼就知道按哪个’。”
孙明翻过财务核对页:“新材质成本可控,每台终端增加支出不足百分之一,不影响整体预算。”
“再测。”陆轩下令。
第二次模拟开始。断电、浓烟、背景噪音叠加至极限。测试员嘶吼:“断电!断电!三楼起火!快接应急线!”
系统沉默一秒,随即回应:“电力中断确认,启动离线模式,火警上报至最近调度点,通讯链路切换备用频段。”
三按钮流程完整闭环,离线状态下警报流转零故障。
张涛长舒一口气:“核心响应稳定率,98.6%。”
房间里有人低声笑了,有人拍了拍额头,紧绷的肩线终于松下。
陆轩却未动,他看向林娜:“视觉系统呢?有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语境?”
林娜调出设计迭代记录:“原版蓝白配色存在文化冲突风险,部分地区视其为丧葬象征。我们重构了视觉语言体系,采用红黄主色调,融合当地民间警示符号。”
她展示新包装方案:外壳为深红磨砂材质,按钮区域凸起火焰轮廓,边缘刻有南美传统图腾纹样,整体厚重且具辨识度。
“这不是我们的审美,是他们的习惯。”她说,“杨芳提供的酒吧动线观察帮了大忙——人在紧张时更依赖色彩与形状,而非文字。”
赵宇点头:“我们在五个基层单位做了盲测,91%的测试者在三秒内准确完成操作,最快记录1.8秒。”
孙明补充:“生产成本未超支,供应链已备好首批五百台组装材料。”
陆轩终于点头:“好。让系统长出眼睛,也要让它长出心。”
他走向主控台,调出技术团队提交的《QuickStart适配性测试报告》初稿。屏幕上,“98.6%稳定率”被标为亮点。
胡军忽然开口:“这个数字,够吗?”
所有人都看向他。
“我们在乎的是那1.4%。”他声音低沉,“战场上,一次误判,可能就是一条命。我们真的能说‘差不多’?”
室内安静下来。
陆轩没有反驳。他退出报告,调出一段音频文件,点击播放。
“灯亮。”
两个字,沙哑、带着喘息,却清晰无比。
“这是第一段被我们听懂的话。”他说,“我们不是从完美开始的,是从听不懂开始的。从手工记录、土办法传令,到今天,系统第一次能回应他们的语言。”
他合上音频窗口:“但我们不能止步于‘能用’。我们要让每一次响应,都值得托付。”
他拿起笔,在报告首页写下批注:“增加‘局限性说明’章节,明确标注极端场景下的响应边界,附优化路线图。让所有人知道,我们不回避问题,只解决问题。”
林娜立即记录,技术组同步修改文档。半小时后,最终版报告生成,全员签字确认。
陆轩站在战术板前,看着上面并列的三组数据:语音识别准确率曲线平稳上扬,现金流模型重回绿色区间,人力配置效率提升47%。
“我们走过了最难的路。”他说,“现在,该让世界看看,什么叫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系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