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划破清晨的寂静,陆轩刚放下听筒,林娜便快步走入作战室,手中文件夹边缘已被指尖压出褶皱。她将一份盖有红色退回印章的认证回执放在主控台上,声音平稳却透着凝重:“东欧线首单,被CERT-EU驳回了。”
陆轩目光扫过回执抬头,“技术合规性存疑”六个字赫然在列。他没有皱眉,也没有追问,只是伸手调出昨日签署的南星线部署流程图。屏幕上的节点依旧亮着绿灯,但现实已悄然撕开一道裂口。
“内部流程确认无误。”林娜补充,“我们按标准提交了加密协议、数据流向图和第三方审计承诺书,所有材料均通过‘特殊通道’双重复核。”
陆轩点头,目光未离屏幕。他知道,问题不出在自己这边。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流程表上。
他按下通讯键:“赵宇,来作战室。”
十分钟后,赵宇推门而入,手中平板显示着东欧合作方法务部的最新邮件。他语速沉稳:“对方要求追加本地化安全认证,必须由其指定机构进行渗透测试与日志审计,周期预计六到八周。原定四十八小时部署计划,已无法执行。”
作战室陷入短暂沉默。此前全员动员的节奏仿佛被一堵无形高墙拦下,冲锋的势头戛然而止。
陆轩终于开口:“通知技术组,暂停硬件出库。所有待发设备原地封存,等下一步指令。”
命令下达后,他转向马亮:“查CERT-EU近三个月对同类技术模块的审批记录,尤其是涉及亚洲企业的案例。我要知道,这是普遍门槛,还是专为我们设的卡口。”
马亮领命而去。陆轩站在大屏前,指尖轻划,将“南星线”项目进度条拉至当前节点。红色警示框弹出:认证失败,流程中断。这四个字像一根钉子,扎进了刚刚点燃的战局。
孙明此时从财务室赶来,手中握着一份紧急测算报告。他站在控制台旁,声音低沉却清晰:“若按新认证要求追加第三方测试与合规调整,单项目成本上升37%。时间延迟也将影响回款节奏,现金流承压风险提升至橙色等级。”
他翻开资金分配表:“南星线已占用国际合作专项的三成额度。若继续追加投入,东南亚两个次级市场的启动必须暂缓。”
陆轩盯着资金流模拟图,原本平稳上扬的曲线在东欧节点处陡然下坠。他没有下令削减预算,也没有要求强行推进。他知道,此刻任何仓促决定都会让整盘棋失衡。
“我们不是缺钱。”他缓缓说道,“是没看清规则。”
李刚这时走进来,肩背挺直,眼神锐利如刀。他听完情况,拳头不自觉攥紧:“就这么卡着?我们辛辛苦苦布防、提速、建通道,结果连门都进不去?”
“不是进不去。”张涛站在一旁,手指轻敲桌面,“是门换了锁。GDPR衍生标准,听起来合规,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提交后才提?为什么南星科技没遇到这问题?”
一句话点破迷雾。众人目光齐齐转向陆轩。
“你在怀疑有人设局?”李刚声音提高。
“我在怀疑规则本身。”张涛冷静回应,“国际认证不是技术问题,是权力问题。谁掌握标准解释权,谁就掌握准入权。”
陆轩终于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次退回,而是一道门槛。跨过去,是市场;跨不过,就是出局。”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合、规、权。
“资质不是障碍,是入场券。”他声音渐沉,“我们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是规则话语权。从今天起,成立‘合规应对小组’,赵宇牵头,三日内拿出应对方案。目标不是通过一次认证,而是搞懂这套体系怎么运转,谁在背后定调。”
命令下达,众人领命。赵宇立即召集技术与法务骨干,孙明着手重新评估资金弹性,林娜开始梳理所有已提交材料的版本记录,逐条比对认证机构反馈细节。
就在此时,马亮快步返回,手中终端显示初步情报:“CERT-EU近三个月共驳回七例亚洲企业申请,其中五例涉及与诺维科有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审批周期平均延长5.8周,复审费用普遍上涨40%以上。”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最初提交的材料,均未被要求追加本地化测试。而是在首次驳回后,才被通知需额外认证。”
陆轩眼神一凛。这不是流程,是绞杀。
“所以,这不是标准。”张涛低声说,“是手段。”
陆轩盯着大屏上的东欧地图,南星科技的注册地如一颗黑点,静静悬在区域中心。他忽然问道:“南星科技自己有没有通过这类认证?什么时候?谁做的审计?”
无人回答。这个问题,还没人去查。
林娜迅速调出公开企业信息库,输入关键词。系统反馈有限,仅显示南星科技曾于半年前完成一次“跨境数据合规备案”,执行机构为一家名为“泰瑞斯”的本地服务商。记录简洁,无详细报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