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器挂断的瞬间,指挥室的灯光微微闪了一下。陆轩没有抬头,手指已经落在主控台的确认键上,加密协议切换的绿光在屏幕上一闪而过。外场组提前出发,意味着所有策略必须在十二小时内定型——没有试错时间,没有缓冲余地,每一步都得踩在刀刃上。
赵宇坐在财务终端前,双眼布满血丝。他面前的屏幕上,东南区域的企业数据如潮水般滚动,但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像沙中淘金。公开登记的用工规模与实际运转的产线人数相差近三成,系统日志加密层级高达五级,连马亮的情报通道都只能抓到碎片化的访问记录。他咬了咬牙,调出马亮标记的“OLD_GHOST-07”维护档案,逆向推演旧系统在该区域的运行逻辑。那台老机器的接口协议虽然陈旧,却意外地暴露了一个隐藏的调试端口——正是当年樊星阁在本地维修服务时留下的后门。
“黄杰!”赵宇突然出声,“调我三年前的客户维修清单,范围锁定东南加工区,关键词‘系统兼容性调整’。”
黄杰迅速接入后勤数据库,翻出一叠泛黄的纸质档案扫描件。两人逐条比对,终于在一份停产工厂的维保记录中,找到了与当前用工系统高度相似的架构图。赵宇立刻建立交叉模型,将旧数据流与新企业行为进行映射。当第七家企业的数据路径被还原时,一张完整的区域生态链浮出水面——外包代理、临时工调度、跨厂协同,全都依赖一个被官方记录忽略的“影子系统”。
凌晨三点,他在一份废弃合同的附件角落,发现了一个第三方数据代理的印章。编号尾数与林娜此前归档的“初创-01”文件一致。他没有声张,只是将这份文件单独标记,推入待审队列。
与此同时,林娜坐在宣传组办公室,面前摊开十几版宣传方案。最初的线上投放模板已被撕碎,扔进废纸篓。模拟推演的结果太清楚了——“智能化”“高效协同”这些词在当地企业主眼里,不过是外来势力强行植入的符号。她翻出陆轩在沙盘会议上的原话:“我们不是让用户适应我们,是我们必须适应用户。”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关键词:存在感、信任感、无感渗透。
六点整,她敲定最终方案。放弃所有广告位,转而通过合作工厂的维修单页、员工食堂的排班表、车间培训手册的边角,植入樊星阁的技术价值。一张维修单上,除了常规服务信息,底部多了一行小字:“十年系统,依旧运转。” 没有品牌口号,没有功能宣传,只有事实陈述。她相信,这种低调的提醒,比任何高调宣言都更有力量。
她将方案命名为“嵌入式品牌渗透”,并附上执行清单:首批合作工厂五家,覆盖工人三千二百人,物料印刷四十八小时内完成。她在方案末尾加了一句备注:“信任不是喊出来的,是慢慢长出来的。”
上午八点,指挥室门禁解除。陆轩走进来时,赵宇和林娜已经就位。张涛的实地踩点组已在路上,通讯信号稳定,行进路线加密。马亮在情报台前持续监控境外IP的动向,那串地址自昨晚出现后,再未活跃,但警报等级仍未解除。
陆轩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三人。
“赵宇,汇报。”
“东南区域企业真实用工结构已还原。”赵宇调出数据模型,“核心企业依赖影子系统进行跨厂调度,公开平台仅作备案。我们的系统若强行接入,初期兼容性风险极高。建议先从边缘企业切入,积累适配经验。”
“林娜。”
“宣传策略重构完成。”她将方案投屏,“放弃主动宣传,改为嵌入式渗透。通过非广告场景建立品牌存在感,降低排斥反应。首批物料今日可交付。”
陆轩点头,目光落在两份报告的节奏差异上。赵宇主张稳扎稳打,林娜建议快速建立认知——一个向内深挖,一个向外铺展。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两条并行线。
“双轨并行。”他说,“赵宇团队继续深挖核心企业数据,重点验证用工系统兼容性,为中长期布局铺路。林娜团队立即启动基层渗透,制造‘已有存在感’的心理优势。我们要让当地人觉得,樊星阁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早就在这里。”
他圈出“用工系统兼容性”一项,单独标注:“优先验证。”
随后,他将两份报告并列放在主控台上,开始整合最终策略蓝图。情报线提供风险预警,财务线把控资源分配,宣传线构建心理基础——三线合一,形成闭环。他下令建立“动态策略看板”,每四十八小时根据新情报更新一次推进节点,确保策略不是静态图纸,而是能随战场变化而自我调整的**系统。
“我们不靠完美的计划赢。”他声音低沉却有力,“我们靠的是,比对手更快地修正错误。”
九点整,策略方案定稿。陆轩在最终页角写下一行字:“OLD_GHOST not dead”,随即合上文件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