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室的空气凝滞如铁,主控屏上那封自动下载的加密附件在众人眼前展开。代码文本静静陈列,没有爆炸,没有瘫痪,只有一段冰冷的日志,一张实时截图——第17号线路箱被打开,银灰色导电胶线正接入主回路,操作者右手小指缺失。
陆轩盯着屏幕,目光未动,却已下达指令:“马亮,反向追踪邮件接入路径,锁定时间窗口。”
马亮立即调取流量日志,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三分钟后,他抬头:“对方每次接入时间固定,二十三点十五分至二十三点十八分,仅三分钟,IP经过七层跳转,最终指向东京节点。”
陆轩点头:“不是试探,是习惯性操作。他以为我们还在被动应对。”
他转身走向战术板,拿起笔,在“第17号线”旁画下一道红线:“从现在起,我们不再等他们出手,而是等他们收手。李刚,你带队,二十三点二十分进入线路区,进行非触发式排查。”
李刚沉声应下:“明白,不动线路,只查状态。”
“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毫安级电流波动。”陆轩补充,“不能断电,不能触碰接头,任何异常操作都可能激活预设负载程序。”
李刚领命而去,张涛则迅速调出三年前S-07-19事件的封存技术档案。屏幕分割为两半,左侧是当前系统日志中的负载曲线,右侧是当年逻辑炸弹触发时的记录。两条波形几乎重合,仅在峰值处存在0.28%的偏差。
“不是模仿。”张涛低声自语,“是同一个人的手法。”
他调出接线图对比模块,却发现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与现场实物存在三处不一致。标准流程中,B相分流节点应接入主控继电器,但现场接线却绕过继电器,直接并联至冷却冗余线路。
“这里被跳接了。”张涛放大图像,手指划过那根隐蔽的导线,“导电胶线不是为了短路,是为了在主设备满载时,将电流导向冷却系统,造成过热假象,诱使我们手动断电。”
他迅速将分析结果上传至指挥系统,同步推送给李刚的终端。
二十三点二十分,李刚率队抵达第17号线路区。夜风穿过设备廊道,金属外壳泛着冷光。他戴上红外热成像仪,逐段扫描线路箱内部。热图呈现的瞬间,第三排接线柱上一道赤红色的轨迹刺入眼帘——温度高达六十二度,远超正常负载下的四十二度上限。
“找到了。”李刚压低声音,“底层B相分流节点,有隐蔽跳接线路,外层裹着导电胶,金属芯未完全暴露,处于待激活状态。”
他将图像回传指挥室,张涛立即比对:“和我推断一致,冷却系统冗余供电线路被篡改。一旦主设备温度上升,系统会误判为冷却失效,自动切断主电源。”
陆轩站在主控台前,目光扫过全屏数据:“他们要的不是破坏,是让我们自己关掉系统。”
他下令:“李刚,继续原地待命,不拆线,不标记,等他们下次再来。”
“我们放饵?”李刚问。
“不。”陆轩眼神冷峻,“我们等他们收线。”
凌晨两点,设备区监控画面显示,一道黑影再次出现在第17号线路箱前。对方动作熟练,打开箱盖,伸手接入一根新的导电胶线,随后迅速撤离。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李刚在五分钟后进入现场,按照张涛提供的操作指南,使用绝缘陶瓷刀具,从外层开始逐层剥离胶质。刀锋轻缓,避免任何金属接触。张涛在指挥室通过耳机实时指导:“再往左两毫米,避开分流柱接点,现在垂直切入,深度不超过零点三毫米。”
李刚屏息操作,汗水从额角滑落。刀尖触及胶层深处时,手感骤然一变——内部有硬物。
“里面有东西。”他低声通报。
“别动。”张涛立刻警告,“可能是微型信号装置,受力即激活。”
胡军此时在安保控制台发现异常:一名后勤值班员正试图靠近设备区,手持权限卡刷卡进入。林娜调出权限记录,发现该卡与周强此前被复制的卡片属同一批次,发卡时间相同,编号连续。
“不是巧合。”胡军起身,“有人在测试权限边界。”
陆轩下令:“孙明,立即切断该卡所有访问权限,启动二级身份验证。”
孙明迅速操作,同时林娜同步开启备用冷却链路,确保主设备温度稳定在安全区间。指挥室内,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李刚的操作画面上。
“现在,缓慢抬刀。”张涛指导,“整段胶线必须完整取出,不能断裂。”
李刚双手稳定,刀锋托起胶质外层,一点一点将内部金属芯与接线柱分离。最终,一根长约十五厘米的导电胶线被完整取出,内部嵌着一枚不足两毫米的微型元件。
马亮接手样本,送入显微分析仪。五分钟后,他抬头:“内部是微型电流监测发射器,能实时回传负载数据。编号尾缀SB-07。”
陆轩走过来,看了一眼屏幕,未发一言。他认得这个编号。山本一郎早年在关西地区布控监听网络时,使用的便是SB系列微型设备。SB-07,正是当年渗透樊星阁南部节点时遗留的型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