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将海外监测报告递出的瞬间,陆轩的手已经翻过最后一页。会议室里没人说话,空气像被压紧的弹簧,绷得发沉。他合上文件,目光扫过在座众人,声音不高,却如刀锋划过铁板:“卡洛斯想用低价砸开南美市场,那就让他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价值。”
话音落下,他转身走向白板,提笔写下两个字——“创新”。
“阳光计划只是反击的第一步。我们要赢的不只是价格战,是未来。”陆轩笔尖顿了顿,目光如炬,“从今天起,樊星阁不再只是做产品的人,我们要做规则的制定者。而规则,从来不是守出来的,是创出来的。”
林娜坐在桌边,手指轻点桌面。她知道,这不只是应对南美危机的部署,而是一场从内到外的变革号角。
“接下来,我要你们放下过去的经验,把脑子里那些‘一直这么做’的念头全部清空。”陆轩环视全场,“谁有想法,现在就说。不怕错,只怕不说。”
张涛第一个站起来,眼神发亮:“我一直在研究工业智能系统的底层架构。如果我们能把自适应学习模块嵌入控制中枢,设备就能根据使用环境自主优化运行参数。这不是升级,是进化。”
有人皱眉:“技术跨度太大,研发周期至少半年,现在推这个,风险太高。”
“可一旦成功呢?”张涛反问,“别人还在修修补补的时候,我们的设备已经能‘思考’。客户要的不是今天省多少钱,是要十年后还能稳定运转的保障。这就是壁垒。”
陆轩点头:“说下去。”
“不只是技术。”李刚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贯的冲劲,“咱们的管理模式也得变。现在项目一多,信息传递慢,执行打折扣。我建议搞‘战区制’——按区域划分作战单元,每个单元独立决策、快速响应,总部只定战略方向。”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
“你是想放权?”有人质疑,“万一失控怎么办?”
“正因为怕失控,才更该放权。”李刚毫不退让,“打仗的时候,前线士兵等后方下令,黄花菜都凉了。我们现在就是卡在层层审批上,反应慢半拍。战区制不是散架,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陆轩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小子,胆子不小。”
“我不是胆大,是看得清楚。”李刚直视前方,“樊星阁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一个人强,是一群人敢拼。现在我们要冲国际,靠的也不能只是拼命,得让每个兄弟都变成指挥官。”
掌声从角落响起。赵宇站起身:“我支持李刚。我在大学时学过组织行为学,扁平化管理在跨国企业早有验证。只要配套监督机制和数据反馈系统,完全可控。”
“那就试。”陆轩一锤定音,“先从南美战区试点。胡军,你带队,马亮配合情报支持,林娜协调资源调配。三个月内,我要看到反应速度提升百分之五十。”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新架构图,线条利落,如刀劈斧削。
“技术要突破,管理要革新,服务更要领先一步。”陆轩目光落在张涛身上,“你提的自适应系统,可行性多高?”
“核心算法已有雏形。”张涛调出平板,“难点在硬件兼容性和实时运算负载。但如果能引入边缘计算芯片,问题就能解决。”
“成本呢?”孙明问。
“初期投入不小。”张涛坦然,“一套模块研发加测试,至少八千万。但一旦量产,单台成本可压缩至现有系统的百分之一二。而且,这会让我们彻底甩开对手一个代际。”
孙明低头计算片刻,抬头:“财务可以扛。但必须分阶段投入,确保现金流不断。”
“那就分三步走。”陆轩迅速决策,“第一步,组建专项研发组,封闭开发;第二步,找合作厂商定制芯片,签排他协议;第三步,选三个重点客户做内测,用真实场景验证效果。”
“万一失败呢?”有人低声问。
陆轩看向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他缓缓道:“没有哪一次飞跃,不是踩着失败的灰烬走出来的。我们不怕失败,怕的是连试都不敢试。”
他收回视线,语气陡然转厉:“樊星阁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是因为我们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校园里那一战,我不是赢在拳头硬,是赢在敢出第一招。现在也一样——谁先创新,谁就掌握主动。”
会议室鸦雀无声。
“我还有一个建议。”张涛深吸一口气,“我们能不能把自适应系统做成开放平台?允许客户接入自己的数据模型,定制专属运行逻辑。这样一来,不只是我们在创新,客户也在参与创造。”
“用户共创?”林娜眼睛一亮,“这不只是卖产品,是建立生态。”
“对。”张涛点头,“让客户从使用者变成共建者。他们越投入,就越离不开。”
陆轩嘴角微扬:“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他走到会议桌前,双手撑住桌面,一字一句:“从今天起,樊星阁进入‘创新攻坚月’。所有部门每周提交至少一条创新提案,管理层带头执行。谁卡在惯性思维里不动,谁就退出核心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