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推开会议室大门时,腕表指针正指向十二点零一分。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向主位,将手中一叠文件放在桌面上,发出轻微却清晰的响声。所有人立刻停止交谈,目光汇聚在他身上。他知道,这一刻,不是宣布胜利,而是开启一场更艰难的战役。
“昨晚我看了所有反馈。”陆轩开口,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整个空间的呼吸节奏,“我们以为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市场就会接受。但我们忘了,客户不是评委,他们是使用者。他们不关心我们有多强,只关心自己能不能用、值不值。”
张涛坐在左侧第三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他早有准备,等陆轩话音落下,便立即接道:“我认为,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交付方式。我们的系统确实领先,但对很多客户来说,像是给自行车配了赛车引擎——性能过剩,反而成了负担。”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重新定义标准的适用场景。”陆轩点头。
孙明翻开财务报表,眉头微皱:“目前定价基于研发成本和长期收益模型,但如果继续维持原价,短期内很难打开中端市场。尤其是北美和西欧,客户对价格极为敏感。我建议,推出分级定价策略,针对不同规模企业设置功能模块组合,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扩大覆盖面。”
“降价?”一名技术主管皱眉,“那会不会让竞争对手觉得我们虚了?客户会不会认为产品本身有问题?”
“不是降价,是分层。”张涛迅速回应,“高端市场我们依然主攻大型企业、跨国集团,保持技术壁垒;中低端市场,则推出精简版系统,保留核心算法架构,但简化外围模块,降低部署门槛。这不是退让,是扩张。”
“售后服务也得跟上。”张涛继续说道,“现在客户最怕的不是贵,而是买了之后没人管。我们可以推出‘首年无忧服务包’,包含远程诊断、定期巡检、故障优先响应。哪怕贵一点,只要让他们觉得安心,就愿意买单。”
陆轩听着,目光在几人之间来回扫视。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功能分级、服务前置、成本重构。
“你们说的,我都听进去了。”他转身面对众人,“但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卖出去,还得想怎么立住脚。别人抄我们技术,压我们价格,但我们有一样他们抄不了——反应速度。”
他顿了顿,声音渐沉:“从今天起,技术组牵头,两周内拿出两个版本的系统部署方案:一个是全功能旗舰版,面向大型客户;另一个是轻量适配版,专攻电力条件差、预算有限的中小制造企业。重点不是砍功能,而是优化启动逻辑和能耗曲线,让系统能在低配环境下稳定运行。”
张涛立刻记下要点。
“财务组配合市场组,重新核算各区域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空间。”陆轩看向孙明,“我们要做的是精准定价,不是盲目降价。哪些地区适合捆绑服务?哪些客户更适合分期付款?把这些模型做出来。”
孙明点头:“已经在梳理数据,明天能出初步方案。”
“后勤也不能闲着。”陆轩转向负责供应链的成员,“现有交付能力只能满足五成订单,这不是借口,是警报。我要你们在十天内提交一份应急调度计划——包括备用运输线路、本地化安装团队培训、模块化预装流程。我们必须做到,客户下单,七十二小时内进场评估,三十天内完成部署。”
会议室气氛逐渐升温。
胡军坐在角落,一直沉默。此刻他开口:“安全方面,我也要提一句。卡洛斯在欧洲收购服务商的事,不能当成普通商业动作。他们打通本地服务链,下一步就是渗透我们的客户网络。我建议,加强对分销商的背景审查,同时建立快速支援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接触,立即介入。”
陆轩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你说得对。敌人不只是在市场上拼价格,还在暗处抢人。我们必须比他们更快建立信任。”
他走到投影墙前,调出一张全球客户分布图。红点密集处,正是竞争最激烈的区域。
“我们曾经以为,技术领先就能赢。但现在看,那只是一张入场券。”他手指划过屏幕,“真正的战场,在客户开机的那一秒,在他们发现问题时第一个拨打的电话,在他们决定续约的那个瞬间。”
“我们要赢的,不是参数对比,而是人心。”
张涛忽然想到什么,举手道:“还有一件事——竞争对手用的低成本导热材料,我们已经拿到样本。初步分析显示,导热效率短期内接近我们的八成,但耐久性极差,高温环境下连续运行三个月以上,性能衰减超过四成。”
“也就是说,他们省了前期成本,但后期维修费用会翻倍。”孙明眼睛一亮。
“没错。”张涛冷笑,“他们的‘低价策略’,本质是把成本转嫁给客户。只要我们抓住这一点,打出‘全周期成本最优’的概念,就能动摇他们的根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