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接过马亮递来的文件,目光扫过那家工程队的名称,眉头微不可察地一压。他没有说话,只是将纸页轻轻放在桌上,转身走向指挥车后方的技术区。那里,几名工程师正围在操作台前,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参数曲线,红黄相间的警报标识在某个节点反复闪烁。
“还是卡在这里?”陆轩站在主控台前,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抬起了头。
技术主管擦了擦额头的汗,点头:“新型储能模块的热控系统始终无法稳定,模拟测试中连续三次在第七阶段过热宕机。我们调整了散热结构、更换了导热材料,甚至重新编写了温控逻辑,但问题依旧存在。”
陆轩盯着屏幕,那条失控的温度曲线像一道烧红的铁丝,横贯在整个系统运行图谱中。他知道,这个模块是整个项目升级的核心,若不能按时攻克,后续所有部署都将延后,甚至可能被对手趁虚而入。
“多久了?”他问。
“两周。”主管低头,“每天十六小时轮班,可进展几乎停滞。我们怀疑是底层架构设计有盲区,但目前找不到突破口。”
陆轩沉默片刻,转身拨通内线:“张涛、李刚、赵宇,来技术区开会,十分钟内到。”
人很快聚齐。陆轩将工程队的资料推到一边,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出项目推进的时间轴。他从起点一路划到终点,然后在中间那个被红圈标记的位置重重一点。
“我们不能再等。”他说,“技术不突破,进度就卡死。舆论战我们赢了,但真正的战场在这里——能不能按时交付,能不能让客户看到我们不仅会反击,更能领先。”
张涛看着白板上的节点,沉吟道:“内部攻坚已经到极限,继续耗下去只会拖垮团队士气。有没有可能……引入外部力量?”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
李刚皱眉:“找外人?这可是核心系统,一旦泄露,整个项目架构都可能被逆向解析。黑石能源巴不得我们自己打开大门。”
“风险确实存在。”赵宇接过话,“但如果选对人,反而能加速突破。国内有几家科研机构在热控领域做过军工级项目,技术积累深厚,关键是看合作意愿和保密机制。”
陆轩站在白板前,手指轻敲着“技术瓶颈”四个字。他知道,这一刻的决定,不只是为了解决一个模块的问题,更是为樊星阁未来的发展模式定调——是闭门造车,还是开放协同?
“闭门能守住秘密,但守不住未来。”他终于开口,“真正的安全,不是藏,而是快。谁先突破,谁就掌握标准。我们要做的,不是防止别人学,而是让他们永远追不上。”
他转身看向张涛:“你负责联系业内有相关背景的科研单位,列出五家最有实力的,重点查他们在近三年有没有类似案例。赵宇配合,梳理合作门槛、技术壁垒和保密协议框架。明天中午前,我要看到名单和初步评估。”
张涛点头记下。
“还有,”陆轩目光扫过众人,“这件事必须绝对保密。对外,我们仍宣称技术进展顺利,宣传节奏不变。林娜那边照常发布培训成果和项目动态,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我们在‘求援’。”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陆轩没有立刻离开,他走到技术台前,翻开一叠厚厚的测试报告。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背后,是他亲手推动立项时写下的那句话:“技术自立,方能立于不败。”
他轻轻抚过那行字,指尖停在“自立”二字上。
这时,马亮走进来,低声汇报:“那家工程队已经和黑石能源的离岸公司签署了意向协议,报价比我们低百分之三十七。对方声称能在四十五天内完成模块化安装。”
陆轩抬眼:“他们有这个能力?”
“没有。”马亮摇头,“他们的设备清单里连基础温控检测仪都没有,施工团队平均工龄不到两年。这根本不是抢标,是砸场子。”
陆轩冷笑:“用劣质工程破坏市场秩序,逼我们被动降价,再借质量问题抹黑我们。老套路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远处培训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焊枪的光点在夜色中闪烁,像一片未眠的星河。他知道,那些光点背后,是一个个从零开始的普通人,正在用双手改变命运。而此刻,他们依赖的系统,却因为一个技术死结,随时可能停摆。
“不能输。”他低声说,“不只是输在一个模块上,是输在信念上。”
回到指挥台,他按下通讯键:“张涛,加一条筛选标准——优先考虑有过军用或航天背景的技术团队。那种能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的系统,才是我们需要的。”
挂断后,他又转向赵宇:“联系的时候,不要提‘求助’,就说我们有一个高难度项目正在招标技术协作,要求对方提供过往案例的详细说明,特别是失败案例的复盘报告。我要看的,不是他们成功过多少次,而是他们怎么从失败里爬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