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轩做完一系列部署后,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的红色模块依旧刺眼,技术对接与设备交付两大难题如巨石般横亘在前。距离项目开工窗口期,仅剩七天。
陆轩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屏幕上的红色模块依旧刺眼。技术对接停滞,设备交付延迟,两道难题如同铁索横锁,卡在项目命脉之上。他没有起身,也没有说话,只是将咖啡杯从便签纸上拿起,那张纸已被热气浸透,墨迹晕染,但“标准”与“供应链”二字仍清晰可辨。
陆轩拿起咖啡杯,将纸折好,塞进西装内袋,转身走向会议室。
门开时,张涛正低头翻看平板,眉头紧锁。孙明坐在角落,手中文件已被指尖捏出层层褶皱。赵宇站在投影屏前,目光落在两个未更新的进度条上。三人抬头,陆轩只说了一句:“问题不等人,我们也不等。”
会议未记录,不录音,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穿行。
“技术组现在能做什么?”陆轩问。
张涛抬头:“对方不接入测试环境,我们无法验证兼容性。他们嘴上说‘国际惯例’,可拿不出具体标准文件。”
陆轩点头:“那就让他们看到,什么叫真正的惯例。”
他下令,调取樊星阁过去三年所有国际合作项目的技术协议。张涛立即行动,数据库开启,上百份文件在屏幕上滚动。凌晨三点,他在一份旧档案中停住——2008年某跨境能源合作草案,虽已作废,但其中一段通信协议的结构与美方当前使用的技术高度吻合。
“这不是巧合。”张涛低声说。
他迅速组织技术团队,制定“双轨并行”方案:樊星阁系统保持原有架构不变,同时搭建一个独立沙盒环境,完全按照欧美主流标准配置接口,供美方测试验证。方案成型后,立即向对方发出闭门视频会议邀请,时间定在六小时后。
陆轩批准:“让他们选,是进沙盒,还是被行业通报不配合。”
与此同时,孙明已调出原供应商近三年所有履约记录。法务团队配合,逐条比对交货周期、加急费用、违约处理。一份《选择性履约证据清单》在清晨完成——同一供应商,为竞争对手压缩交货至七十二小时,无加价;为樊星阁普通订单拖延九天,理由牵强。
更关键的是,财务系统追踪到一笔异常资金流:海外空壳公司向该供应商预付大额款项,账户经离岸群岛中转,资金路径刻意模糊。孙明将数据整理成链,标记为“可疑干预”。
他向陆轩汇报时,陆轩只问一句:“备选厂商联系了吗?”
“华南两家已接洽,产能可调,但设备需现场调试认证,至少七天。”
“五天内必须到位。”陆轩说,“预付定金,派工程师驻厂,二十四小时跟产。”
命令下达,樊星阁技术组抽调三人,携带标准检测模块,直飞华南。孙明同步冻结原供应商后续订单,并将《证据清单》加密发送至对方高层邮箱,附言:“若今日中午前无回应,我们将启动替代采购,并公开履约差异报告。”
时间一分一秒推进。
上午十一点,美方技术代表仍未确认会议。张涛坐在指挥台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沙盒环境已完成全部模拟测试场景配置,数据流稳定,接口响应毫秒级。他再次发送接入邀请,附上测试用例与日志样本。
对方终于回复:“需增加第三方独立认证环节,方可接入。”
从他们提出增加第三方独立认证环节这一要求来看,很明显就是又找借口拖延时间,张涛冷笑:“我们还没开始,他们就想再拖一轮。”
消息传至陆轩办公室,他正站在窗前,城市轮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他拿起内线,直接接入美方会议系统。
“你们有三个选择。”他的声音平静却不可抗拒,“第一,今天十八点前接入沙盒,完成首轮测试;第二,我们启动替代技术方案,向国际能源联盟提交你们拒绝合作的记录;第三,我亲自向媒体说明,某国际企业如何以‘惯例’为名,封锁技术通道。”
通话那头沉默良久。
“第三方认证,是贵方单方面提出的新要求。”陆轩继续道,“若真为公正,我建议由双方共同指定机构,费用各担一半。否则,只能理解为拖延。”
对方代表终于松口:“我们可以接受沙盒测试,但仅限非核心数据。”
“可以。”陆轩答得干脆,“沙盒内所有数据均为模拟生成,不涉及任何真实系统。你们可以全程监控数据流向。”
协议达成,会议时间锁定在下午三点。
与此同时,华南传来消息:两家备选厂商同意压缩认证周期,樊星阁工程师已抵达工厂,开始联合调试。首批高压逆变器预计四十八小时内完成出厂检测。
孙明松了口气,正准备更新进度条,系统警报突然响起——原供应商发来紧急邮件,称“产能恢复”,可于五日内交付原订单设备,请求解冻付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