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一章进度条重启后,主控台上的进度条便带着一种近乎倔强的节奏缓缓推进,数字跳动间带着一种坚定而执着的律动。 李刚双目布满血丝,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如战鼓急擂,一行行代码在他指尖流淌而出,仿佛不是在编写程序,而是在凿开一堵横亘于未来与现实之间的高墙。
上一章检测到的来自某高端制造园区的异常数据流,如同战书,让团队深知挑战与机遇并存。 它携带着精准到毫秒级的能耗预测模型——这不是试探,是邀战,更是共鸣。
“他们也在等。”张涛站在窗边,声音低沉却有力,“等一个能听懂他们语言的人。”
话音未落,门被推开。马亮快步走入,手中紧握一份加密文件,额角微汗,眼神却亮得惊人。“查到了。”他将文件放在主控台边缘,指尖轻点,“国内有一支高校科研团队,三年前就在做异构系统通信协议的自适应解析研究,成果没公开,但内部论文显示,他们构建过类似的动态中间层原型。”
李刚猛地抬头:“叫什么名字?”
“东南大学智能协同实验室,负责人叫陈志远,专攻工业物联网底层架构。”马亮语速极快,“他们曾参与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后来因资金中断停摆,但技术积累深厚,尤其擅长跨协议语义映射和实时数据流重构。”
空气骤然凝滞。
赵宇迅速调出资料库,几秒后屏幕弹出几篇尘封的技术报告。图示中的通信模型与“枢纽计划”的构想惊人相似——同样是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多源协议的动态翻译,同样是采用事件驱动与时间同步混合调度机制。
“这不是巧合。”赵宇声音微颤,“这是同一条路,有人已经走过一半。”
李刚站起身,目光灼灼:“那就把他们拉进来。”
电话接通时,陆轩正站在总部顶层的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他听着马亮的汇报,没有打断,只是缓缓点头。挂断后,他拨通了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号码——那是他研究生时期导师的学生,如今在东南大学担任副院长。
二十分钟后,视频会议开启。
陈志远出现在屏幕上,五十岁上下,衣着朴素,眼神清明如深潭。他听完陆轩的陈述,沉默片刻,才开口:“你们想做的,是我们当年没能走完的路。我们缺资源,你们缺理论根基。合作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技术成果必须共享,不能沦为私有壁垒。”
陆轩微微一笑:“我们不是来摘果子的,是来种树的。这棵树,要长成森林。”
握手达成。
当天下午,陈志远带领两名核心研究员抵达樊星阁总部。李刚亲自迎接,没有寒暄,直接带他们走进实验室。屏幕上,新能源系统的负荷曲线与模拟交通流量仍在艰难匹配,每一次对接失败都伴随着刺耳的警报提示。
“问题不在协议本身。”陈志远只看了五分钟便断言,“而在时间基准的错位。你们的系统依赖高精度时钟同步,而大多数工业控制系统使用事件触发机制,两者之间存在‘感知延迟’。强行对接,等于让两个人用不同的节拍说话,注定无法交流。”
张涛追问:“怎么解决?”
“不是翻译。”陈志远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三个字:时序对齐。
“我们需要一个‘时间中介’,不是简单校准时钟,而是动态感知两个系统的节奏差异,像指挥家一样,在交响乐团与街头鼓手之间建立共同的拍子。这个中介,必须具备自学习能力,能预判对方的行为模式。”
李刚瞳孔一震。
这正是他们缺失的一环。
当晚,联合攻关启动。陈志远团队带来了他们尘封多年的算法框架,结合樊星阁的算力资源与真实场景数据,开始重构中间件的核心逻辑。李刚带领技术骨干彻夜调试,将原本僵化的协议转换模块替换为具备自主判断能力的“时序协调引擎”。
凌晨三点,第一次全链路测试开始。
新能源系统输出波动,智慧城市交通模拟平台随即响应,中间件实时捕捉两者的节奏差异,自动调整数据发送频率与优先级。屏幕上的曲线开始同步起伏,不再是机械匹配,而是一种近乎默契的共振。
“成功了?”有人低声问。
“还没。”李刚盯着延迟参数,“再看十秒。”
十秒过去,系统未报错。二十秒,依旧稳定。一分钟,双向通信建立,能耗调度与交通信号灯实现联动响应。
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陈志远看着屏幕,嘴角微扬:“这不是终点,是起点。真正的融合,是从‘能通’到‘会想’。”
从今天起,‘枢纽计划’取得初步成果,迅速推进到新阶段,从打通系统迈向让系统学会思考、协作,改变世界。
孙明早已在财务室等候多时。他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预算表,眉头紧锁。随着项目进展大幅提前,测试与部署节奏加快,设备使用频率激增,资源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原计划的研发周期为六个月,如今进度提前了近一半,意味着后续测试、部署、迭代将全面加速,资金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