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南美能源政策变动相关事宜后,团队继续聚焦于项目的核心进展。 晨光斜切过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将会议桌一端照得通亮。陆轩站在投影幕前,指尖轻点遥控器,画面切换成一组动态曲线图——那是“启明”基地过去七十二小时的能源输出与负荷调节数据。波形平稳如呼吸,间歇性跃升的峰值曲线如同脉搏跳动,精准契合西北荒漠昼夜温差带来的光照波动。
“这不是简单的供电。”他声音不高,却像铁锤敲击钢板,“这是系统在自我学习。”
张涛从笔记本上抬起头,眉头微动:“昨天运维日志显示,微网调度算法自动优化了三次充放电策略,响应速度比人工干预快了近四倍。我让技术组深挖底层逻辑,发现储能模块的控制单元,居然在没有预设指令的情况下,自主调整了电压输出梯度。”
赵宇接过话:“更关键的是,它不是孤立运行。气象监测、光伏阵列倾角调节、氢能电解槽启停——这些原本分属不同系统的操作,现在出现了协同迹象。就像……它们开始‘对话’了。”
室内短暂静默。
陆轩缓步走到地图前,目光落在东南亚那片淡蓝色区域。上一次技术突破,靠的是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而这一次,火种已从外部点燃,转而向内燃烧——技术本身,正在孕育新的可能。
“我们一直说融合。”他转身,眼神锐利如刀,“可什么是融合?不是把两个东西拼在一起,而是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第三种力量。现在,这股力量自己冒头了。”
话音未落,李刚推门而入,手里攥着一份热敏打印纸,边走边念:“刚从测试端抓取的数据!新能源控制协议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底层架构,存在可匹配的数据接口!虽然协议版本不兼容,但通信帧结构高度相似,只要做一次协议映射,就能实现双向数据交换!”
张涛猛地站起:“你是说,我们的供能系统,能跟智慧城市的交通调度‘握手’?”
“不止交通。”李刚咧嘴一笑,眼中燃起久违的战意,“工业自动化、楼宇管理系统、甚至应急响应网络——这些系统都在用类似的控制语言。我们的技术,不是孤岛,是能接入整个城市神经的节点!”
陆轩没有立刻回应。他走向白板,拿起记号笔,刷刷写下三行字:
新能源 × 智能控制 = 动态供能网络
动态供能 × 行业场景 = 产业级解决方案
产业级方案 × 数据协同 = 新一代基础设施
笔尖顿住,他抬头:“我们过去在建电站,现在,我们要建生态。”
会议迅速转入技术方向研讨。赵宇提出将新能源系统接入智能制造产线,利用智能控制实现“按需供电”,避免因电网波动导致的停机损失;张涛则建议与物流车队合作,让每辆货车都成为移动储能单元,在运输途中参与区域电网调峰。
“但问题也在这儿。”孙明冷静开口,“智能控制系统来自不同厂商,协议标准五花八门。我们自己的系统虽然开放,可一旦对接外部平台,数据格式、通信频率、安全认证全是障碍。光是协议转换,就得投入大量算力资源。”
“而且。”胡军沉声道,“越是深度接入,暴露面就越大。一旦被恶意渗透,不只是数据泄露,整个能源网络都可能被劫持。”
陆轩点头:“所以,融合不是拿来就用,而是要主导规则。我们要做的,不是适应别人的系统,而是让别人适应我们的标准。”
他环视众人:“方向只有一个——新能源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深度融合。不是辅助,不是叠加,是重构。谁来牵头?”
李刚几乎同时站起:“我!”
张涛也举手:“我可以提供前期技术架构支持。”
“好。”陆轩拍板,“李刚任融合项目第一负责人,张涛组建跨系统对接小组,赵宇协调市场端需求反馈,孙明负责成本与风险评估。今天就开始。”
散会后,研发实验室灯火通明。
李刚带着六名技术骨干围在主控台前,三块屏幕上滚动着不同系统的数据流。左侧是“启明”基地的实时能源调度日志,右侧是某智慧城市交通控制平台的开源模拟数据,中间则是他们自行开发的协议转换中间件。
“开始对接。”李刚一声令下,操作员敲下回车。
屏幕闪烁,进度条缓缓推进。起初一切正常,能源负荷曲线与交通流量数据开始同步波动,初步匹配成功。团队中有人低声欢呼。
可就在第十七秒,中间件突然报错。
“数据包校验失败!”
“通信中断!”
“目标系统拒绝响应!”
主控台警报灯骤然亮起,红色警示框在屏幕中央弹出:“协议版本不匹配,数据帧结构异常,连接终止。”
李刚皱眉:“重试,启用备用通道。”
第二次尝试,结果依旧。第三次,系统直接冻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