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弯腰系好松开的鞋带,脑海中浮现出昨夜谈判桌前的每一句话,仿佛一个微小的动作,也预示着某种转折的到来。他直起身,目光沉静,仿佛开启了新的篇章。当晨光尚未完全铺满城市,樊星阁迎来了新的决策时刻。
樊星阁总部会议室的玻璃幕墙外,天际线被一层薄雾笼罩,楼宇轮廓在微明中若隐若现。 昨夜李刚带回去的那份提案文件,此刻正静静躺在会议桌上,纸页边缘因反复翻阅而微微卷起。陆轩立于白板旁,指尖划过白板上的一处标记,目光沉静如深潭。
张涛匆匆进来,腋下夹着一台笔记本,额前碎发被晨风拂得凌乱。“数据跑完了,”他将电脑放在桌上,迅速展开投影,“在联合运营模式下,如果我们只开放60%技术权限,剩余部分按季度达标解锁,对方的投入回报周期会延长14个月,但项目整体稳定性提升37%。”
陆轩点头,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共享”与“共生”两个词,圈住后者。“技术互通不是施舍,是共建。我们要的不是他们点头,是让他们主动伸手。”
李刚靠在窗边,双臂环胸:“可他们真会信这套?毕竟以前都是我们求着合作。”
“这一次,”陆轩目光扫过众人,“是我们掌握节奏。”
张涛立即接话:“我已经细化了技术共享范围——基础算法框架、监测系统接口、能源转化模型前两层可立即开放;核心优化模块、动态负载预测、自适应调控系统列为‘研发共进区’,需双方团队联合开发,成果共享。”
“分工呢?”赵宇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稿,“他们有没有能力跟上我们的节奏?”
“这正是突破口。”张涛调出一张组织架构图,“我建议设立‘双轨研发组’:我们出技术骨干,他们派执行人员,每组配备独立审计通道。进度、数据、问题全部透明化。谁拖后腿,谁就在董事会面前抬不起头。”
孙明从财务角度补充:“联合研发的投入成本可以分摊,但知识产权归属必须明确——基础成果双方共有,创新突破归研发主导方,三年内优先使用权归属合作项目。”
陆轩听着,缓缓点头。他拿起笔,在“绩效解锁”旁写下“激励机制”四字。“设阶段性奖励:每季度达成能效提升目标,额外释放5%核心技术权限,并开放一次国际技术峰会联合发布资格。”
“这招狠。”林娜轻声说,“他们不是只想拿技术吗?那就让他们亲手参与创造。等真出成果了,反倒舍不得撕破脸。”
“对。”陆轩嘴角微扬,“让他们从‘索取者’变成‘共建者’。一旦投入了人力、资源、声誉,退出成本就高了。”
会议室内一片沉静,唯有投影仪风扇低鸣。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层层嵌套的逻辑链——此次并非简单的妥协让步,而是巧妙布局,引对方深入合作。
三个小时后,李刚再次踏入恒源能科总部大楼。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去会议室,而是先在接待区等了十五分钟,手中文件夹封面朝下,纹丝未动。
当他终于被请入会议室时,陈志远已在座,脸色阴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对面两位董事低声交谈,神情犹疑。
“你们的新方案,我们看了。”陈志远开口,语气带着试探,“技术互通可以接受,但联合研发的主导权,必须由我们把控。”
李刚不急不缓地坐下,将文件轻轻推至桌心。“主导权在董事会,五席三比二,这是底线。”他顿了顿,“但真正的主导,从来不在席位,而在进度。”
他打开文件夹,抽出一页图表:“过去三年,樊星阁主导的七个绿色能源项目,平均建设周期比行业快28%,运维成本低41%。这些数据,经得起任何第三方验证。”
陈志远眯起眼:“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李刚直视对方,“如果你们真想掌控项目,最好的方式不是抢权,而是让我们跑得更快。而我们,只和能跟上节奏的人同行。”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至于联合研发,”李刚继续道,“我们不设壁垒,但也不养闲人。每组每周提交进展报告,月度评审,连续两次垫底的团队,自动降级为辅助角色——包括贵方指派的负责人。”
一位董事忍不住开口:“你们凭什么认定我们跟不上?”
“我没有认定。”李刚淡淡道,“我只是建议,让结果说话。”
陈志远沉默良久,终于开口:“陆总……会来吗?”
话音未落,会议室门被推开。
陆轩走了进来,西装笔挺,步伐沉稳。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到投影墙前,调出一段视频——是樊星阁最新能源站的实时运行画面,数据流如星河般滚动。
“这是我们在建的第八个项目。”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目前转化效率已达89.7%,预计三个月后突破92%。”
他转身,目光扫过众人:“这个数字,不是终点。我们正在研发一种新型复合催化材料,虽然还未成熟,但在联合实验中已展现出提升能效3-5个百分点的潜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